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_MS HCI 2020 Fall 及設計公費申請心得

Alison Liu
UX Pacer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Jun 16, 2020

#全職準備#DIY申請#公費留學#HCI#美國#英國

Photo by Charles Postiaux on Unsplash
不小心就寫了好長一篇
目錄:
一、前言
二、申請動機
三、申請結果、準備與申請文件
四、公費留考
五、後記

一、前言

其實決定寫這篇之前掙扎許久,雖然20–21的申請已經告一段落,可是對未來還是一片茫然 😟 ,申請過程中有很多考慮不周的事,在自己可以給其他人什麼幫助這件事上十分懷疑與沒自信。但這一路上真的受到太多幫忙,因此還是決定記錄下來,一方面或許有機會可以幫助到未來的申請者,也是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其二是因為這次拿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offer,但之前在搜尋時比較少看到台灣的申請心得文(比較多在中國的網站看到),因此也希望自己的一點經驗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二、申請動機

我認為這部分是這一切最重要的,每件事的開始都有一個「為什麼?」,在寫SOP時也在這部分苦惱很久,動機是很長很長的故事,涵蓋著個性、個人價值觀、現實與理想、未來規劃等等的因素,要精簡在一個段落真的好難。

我從小就想出國唸書但大學時都沒有很確定自己究竟想念什麼,也一直非常投入在原本的心輔專業上,參加各種教育相關活動、修教程、實習、教檢、教甄,但因為我個性有點靜不下來(?,教師工作的特質以及未來的可預測性讓我一直很想求變(但我還是十分喜歡教育)。在長長的生涯迷惘期(大概大四開始在學校實習之後就知道我一定有一天會離開這份工作),我最喜歡逛求職網,看看有什麼工作以及他的職務描述,當我看到讓我心動的職位我就會默默記下來,那時候漸漸發現自己對PM以及UX這類型的工作很感興趣(其實還有廚師、烘焙師、咖啡廳店員、導遊領隊等等一大堆也很吸引我哈哈),在我正式進到學校的第一年我就和當時的同事Cindy(連結是他的申請文,他今年申請上UW的HCDE哦)一起去台大修了黃仲菁老師的「使用者經驗設計」這堂課(當時開在晚上對於上班族來說真是超級幸運嗚嗚),超級喜歡,後來也受到仲菁超多協助包含推薦信,可以說是接下來一切正式開始的契機:

我要出國念UX相關。

三、申請結果、準備與申請文件

背景與經歷
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GPA 4.03/4.3)
中學專任輔導教師_兩年
一篇HCI International發表(第二作者)
一學期的台大使用者經驗設計課程
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_使用者經驗設計(108學年度)
考試成績
TOEFL 102(R29/L26/S23/W24)
GRE 314(V149/Q165/AWA 3)
推薦信
大學導師(心理學與大學課外活動)
台大修課教授(UX)
學校主管(教學、課程設計)
Admission
UCL MSc HCI
Rejection
UW HCDE
GaTech HCI_Psychology Track

準備的部分挑幾個覺得比較有東西分享的來說明,也是申請反思與檢討。

1. 時間軸

簡單用表格呈現一下整個申請時間的安排,可以看出來我前半年除了準備托福都很散漫,托福考很多次…,暑假還去了馬來西亞、斯里蘭卡(我還把GRE單字帶去,但根本沒背)跟韓國旅行,平時也還是會跟朋友約吃飯跟玩耍,所以後面時間真的很緊湊,甚至來不及再考一次托福(到底是要考幾次啦XD)而且我還是沒有準備作品集、只申請三間的情況(後來發現客製化各校的SOP也是大工程),誠心建議大家儘早準備~

2. TOEFL

就是要講他 ! 想申請HCI托福真的要夠高。
我的分數對於美國申請來說真的是硬傷,UW很明確的說要總分106以上、口說26(之前看某篇申請文有提到學校表示沒有達到標準不會看其他申請文件了),GaTech規定是100以上,但在FAQ那邊說因為英文能力很重要錄取學生最少都108以上。我在11月的時候口說考到了26,但總分只有102,因為真的很想申請我就一個月內報名了下一場,然後很努力提升我的閱讀(因為我閱讀最差),結果閱讀考到29了,口說跟聽力掉了五分…,總分還是102嗚嗚,但已經十二月了完全來不及報下一場,美國這兩間真的是投一個夢想的。

但是!居然現在英國托福也要考很高。

英國UCL在我申請時托福的要求是’’Good’’ Level,也就是托福100以上,結果我收到Offer時,他要我在入學前考到他們的英文標準,當下真的一頭霧水,因為我明明有達到,所以去點開網站才發現,他居然自己默默改成’’Advanced’’ Level (托福109)!!真的超級問號,我很確定我申請時真的是100(with 24/30 in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20/30 in speaking and listening),因為我本來很懊惱自己多花190美金結果還考一樣的總分,但送出申請時發現我第一次102寫作只有23,第二次是24,很欣慰自己沒有白考),我後來有寫信去argue但失敗嗚嗚。

總而言之,托福要好好考…

3. 選校

這部分我做的功課其實不全面而且現在想想十分草率又懶惰,自己覺得講出來很不好意思哈哈,主要就是用Top UX School這個網站(非常感謝製作這個網站的學姊)。選校條件就是排名好、不需要作品集(當時覺得自己沒有作品,但現在想想其實投稿的paper跟課程做的project都可以的)、城市(我愛城市之外還連氣候都考慮進去><根本是我選擇的主要原因 😅) 以及我指投上了我一定會去唸的學校。

我會上學校網站去看他們的介紹以及課程,其實看久了真的會有好想在這裡唸書跟沒什麼感覺的學校區別。總之,很明顯我在選校上沒有把未來規劃納入,可能跟我並不是說一定要留在國外工作有關(這部分我就是隨緣心態XD)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太隨便了…而且其實很多相關Program如:教育科技,也是很適合我的取向的。

HCI真的也是非常競爭的領域,因為學校其實選擇不多(UCL提供的申請數據,去年錄取率是55/350+,今年是55/450+,UW HCDE去年網站是說大約1/4,但我覺得應該更更更低),真的很確定要該年出國的話,多投一些會比較有保障。

反思與建議:
1. 不要只侷限在HCI,除了網站之外多看看其他人的申請文會發現很多本來沒想過聽過的Program。
2. 「生活方式」是我很重要的生涯價值觀,所以還是會把城市列為主要的考量因素,我會想像我在那裡學習生活的情況,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有哪些很重視的價值,例如名聲、生活品質(生活費等)、未來規劃等。

4. SOP

在開始寫之前就常聽人家說寫SOP是很辛苦的一個過程,自己開始寫之後才知道所謂辛(痛)苦,現在想到還是覺得很痛苦哈哈。常常下班回家打開電腦刪刪改改還是沒什麼進展,要把動機、經驗、能力等寫成篇幅有限的文章,真的好不容易。其實沒有學校的回饋,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大概就是要能讓學校看到你的強烈動機、故事有吸引力、將任何經驗和HCI連結,在這個特別強調diversity的領域,用SOP展現獨特性我想是很必須的。過程中可以請朋友看,另外,我有找潤稿編輯Fiona幫我潤稿,因為我覺得除了故事敘述之外,用字的精準度對母語者來說讀起來應該會有很大的差別。

構思期(還沒動筆但很重要!)
看清楚每個學校網站的敘述,通常都會給Promps,另外也會把About的那個頁面看得非常清楚,從中推測學校可能想要收什麼樣的學生,重視什麼價值,並思考自己的過去經歷哪些可以傳達出你有這個特質,幫自己想一個人設,想辦法讓學校SOP讀完後,腦中有對你的想像(?),一開始真的很想什麼都寫進去,但這樣容易變成文章版CV,所以挑最重要的來寫!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Steve Jobs

我的架構(以UCL為例)

  • 第一段:

說明我的動機,為什麼我對HCI有興趣,我開頭就提到我曾經參加過台大心理系舉辦的心理與科技工作坊,在這一週的工作坊我們用心理學的角度去找到需求,並提出一個解決需求的原型(教育相關)。我用這個經歷把心理學背景、教育以及HCI連結在一起,也是我整篇的主軸。(老實說我大三參加這個時我根本不知道UX、HCI,之後也很少想起這個工作坊,在構思時找到當時的資料,發現整個過程就是我在上使用者經驗設計裡學的設計流程,當時亂感動一通還跟朋友說我終於懂賈伯斯說的)

  • 第二段:

主要是講我的心輔背景如何幫助我學習HCI。

  • 第三段:

寫我在臺大的那門課程,因為課程真的走了一個完整的流程並且產出一個project還投稿到CHI(沒得獎),已經是我最完整的UX經驗了,具體地講我在團隊裡的角色、不同領域的合作經驗、遇到的困難、解決、反思與收穫。

  • 第四段:

延續上上一段提到的心理學應用於HCI以及上一段在修課上的學習,主題寫我的投稿經驗,目的是傳達出我對所學的應用與嘗試HCI Research的興趣。

  • 第五段:

我在這一段才寫到我的老師這個工作經驗,強調我發現學生的需求、設計課程以及課程中對科技的應用,其實我原本的設定是從教育現場出發,我的經驗發現教育現場目前在融入科技的痛點,以及我的經驗中科技可以怎樣的輔助教育,利於學生學習。

這段我自己覺得有點貪心,想講的東西太多了,也是我比較有故事性的部分,再寫一次我應該會刪減前面幾段的內容以增加這個部分的篇幅,並將這部分往前提到前面的段落。

  • 第六段:

收尾,重申一次自己的動機,為什麼選擇UCL就讀來達成未來目標,對哪個課程以及研究領域有興趣。

四、公費留考

這是完成我留學夢想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畢竟留學真的是一筆可觀的花費,在這裡我真的要大大大大感謝Cindy(連結一樣是他的文章,裡面也分享了很詳細的公費準備方式),他在我的前一年考上了公費留學(很幸運這個學門可以申請碩士班),八月底從韓國回來後我就跟他拿了一整箱的書,然後開始衝刺一個月唸書,因為對考科真的零基礎,所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很辛苦也挫折,但我蠻喜歡這段時間的,也因為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更確定我是喜歡這個領域的,也補足了一些原本欠缺的基礎。

【人因學(人體工學)與設計】

第一本是「人因工程:人機境介面工適學設計(第六版) 」(滄海出版社)這本書,第一章到第十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後面章節被我放棄因為記不起來)我在一個月內看了兩遍。

第二本一樣超級重要的就是「設計的心理學: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這本!一定要唸完,我也讀了兩次,而且不像教科書,很易讀。

除了公費的歷屆考古題之外,也去各大研究所搜集考古題,因為要短時間內把一個專業念熟其實不容易,所以我的策略就是看不同題目。因為名詞很多,所以我會以專有名詞的架構去做筆記,方便之後複習。(筆記有點像是整理名詞解釋)

【工業設計理論】

這個真的不知道怎麼準備,所以就是以考古題為主(善用阿摩,沒想到教檢後還會使用到它,我幾乎把上面能找到的題目都看了,我還找了很多高考的相關題目來寫),我有嘗試念工業設計理論,也Skim過一整本設計思潮當代設計演化論,但時常看到睡著,效率超低我根本沒記得,考試的第一題問Raymond Lowey的設計哲學MAYA Principle,我很確定我看過他的名字,但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記得,也無從掰起,思考兩分鐘之後果斷放棄這題,所以這科直接送他20分。

把自己當成海綿,看到什麼我都記下來

除此之外,我念書之餘就會狂看Medium,以及在閱讀文章過程中搜集的新概念,繼續google,從原本的詞無限擴大範圍延伸,能查到多少東西我就會看多少東西,雖然沒認真算,但這一個月我腦中這兩個科目相關的概念真的記了不少。

比如說我要查Fitt’s Law,過程中我就會查到一篇講Laws of UX的網站,然後我就會把裡面講的每一個都看並且再額外去查,查詢的過程中我就會查到更多,我就再查……..,所以常常看到沒完沒了哈哈。

【國文作文】

完全沒時間準備,第一次寫就是在考場上。

【出國研究計畫】

我的計劃書目錄

三千字的篇幅其實很夠,加上我是用中文寫,大概構思了這幾個項目之後就是很誠懇地寫出是什麼帶我走到這裡,以及重點放在可以為台灣作出什麼貢獻。(後來面試現場遇到其他學門考生,因為大部分都是申請博士班,大家都是真的寫出一個研究計畫,所以我面試前超焦慮。)

【面試】

計畫書交了之後我其實不知道還能準備什麼,前一天就跑去染頭髮,因為我朋友跟我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漂漂亮亮地去哈哈哈哈,當天也很感謝德馨陪我去面試,還借我衣服(很認真陪我想如何穿得端莊又不呆板還能展現自信與獨特哈哈)。面試委員都蠻親切的,除了不停問我沒有相關背景怎麼有辦法去念設計,我每個回答就是試圖展現我的熱情、願意學習的一顆心,會的我盡量講,不會的我也會提出我打算怎麼補足。

放榜那天我還不敢開榜單,同事要進去跟學生晤談前還特地從諮商室出來逼我查,然後兩個人一起無聲尖叫,很感謝和珍惜自己能有這樣的資源和一路上願意幫助我的人,所以這也是我選校時不會特別以要留下來工作為目標的原因。(公費其實有延緩返國的政策,最長可以畢業15年內回國服務跟你唸書一樣長的時間就好)

連結是今年的簡章,不如試試看XD

五、後記

因為COVID-19的關係,今年不會如期出國唸書了,也讓我在反思過去一年的準備後思考是否要再申請一年。其實當時就只投一定想去唸的學校,其中UW是我的第一志願,因為真的很喜歡整個Program呈現出來的形象、課程,以及最重要的,他們重視對社會影響力的價值,但很可惜今年沒有機會。UCL位在歐洲、倫敦以及學校Interaction Center的資源也是吸引我的,只是多了一年而且托福都還是得考到109了,就會想說要不要再投一年看看哈哈。接下來我也要好好的唸英文、學設計、前端的程式開發,以及製作作品集,好多事要做,不可以再耍太多廢了(適度耍廢OK)!!

這一年幾乎是在考試中度過,每天下班、假日就是乖乖唸書,一路上真的受到太多太多人的幫助,還有彤彤、凱哥是申請路上的心靈雞湯,有相同目標的朋友一起準備真的會讓一切不容易快樂許多。如果你也對自己沒自信,可以看看我的背景和工作經歷,單純只看CV也難把我跟HCI連結在一起,但這就是這個領域很迷人的地方,他就是需要這些不同和獨特,一起合作來讓世界因科技更加美好。我的觀點和經驗有限,希望這篇文章能在你的留學路上有所幫助,一起加油!

--

--

Alison Liu
UX Pace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Sc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