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表面複製還是戲謔體制?《歡迎光臨「 」自助吧!》,一場仍待填空的實驗

濕地 | venue
venuetaipei
Published in
5 min readNov 22, 2020

文/黃馨儀
圖 /《歡迎光臨「 」自助吧!》提供

演出名稱:2020 濕地 Wet Base 實驗劇場《歡迎光臨「 」自助吧!》
演出單位:高詠婕製作
演出場次:2020年11月13日 19:30
演出地點:濕地|venue 5F

進場之前,我一直在想作為觀眾在此將可以自助什麼?是什麼心理動機讓我麼選擇到劇場「自助」而不是直接去吃 Buffet?後現代的自助式店面提倡的「自己為自己服務」到底是不得不節省成本的無奈選擇,或是還是一種自由特權?而演出其實在驗票時即已開始,一開始觀眾即被分流,有高價票的尊榮區(1000元),以及稍低價的奢華區(800元),尊榮區的觀眾還有笑臉面具包。然而無論何種區塊,這樣的票價對於一般人都是一定門檻。如果有這個預算,到底該要選擇一客牛排套餐、兩杯調酒、三小節按摩、四場電影,還是劇場演出?劇場有比較奢華和尊榮嗎?在大廳等待時,我好像答不出來,如果要面對資本主義,那的確一開始劇場就輸給了資本主義,而奢華區的觀眾相較於尊榮區還多等了十分鐘才能入場,如果在牛排餐館已經吃完前菜了吧;而因為尚未開放入場我也不能先去廁所,劇場的服務性又再次輸給了資本主義。

終於入場,尊榮區的表演已開始,感覺氛圍是歡樂的,隔著屏幕無法實際窺探。而奢華區的佈置如同某種展示空間與科技佈道現場,牆面上有各種社會所需的正向詞語:愛、勇氣、希望、自由、權力等等,地面上則有著如同能量場的圓形圖騰。幾個立台柱上陳列著自助吧的「能量水」,近乎空的空間,「自助」怎麼發生?直觀而言,「自助」一詞背後所隱含的一定的選項提供與允許選擇,但在《歡迎光臨「 」自助吧!》的場域中,作為參與觀眾其實並沒有選擇,雖然在奢華區我們有三次「翻轉人生」前往尊榮區的機會。

但尊榮區的樣貌為何?我們僅能在少數時刻看到對面空間的尊榮區,看見帶著笑臉面具如同在嘲笑我們的另一群人。翻轉真的會更好嗎?對面的人沒有自己的面孔,雖然看似在嘲笑我們,但諷刺的也是在疫情期間要戴口罩已經是種折磨了他們還要戴面具,到底誰比較可笑?我找不到「晉升」的誘因。三次的翻轉機會其實也無關痛癢、無需拼搏:喊著分貝的體溫測量、接飛盤挑戰、以及搜索牆上關鍵字,好像有一個標準(反應力?速度?身體狀態),但可能又沒有,或許更多的就是運氣吧。我們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沒有選擇,但卻被社會期待成為一個有用、有價值的人,要努力翻轉人生,從低的階級到高的階級,往更好的世界前進。那在高位的人呢?他們的「更好」會是什麼?在他們的世界「自助吧」的樣貌會不同嗎?

要自助什麼?能自助什麼?到底是要自我救助,還是只能被挑選?《歡迎光臨「 」自助吧!》兩個區位的展演似乎都指向前者,以不同方式的展演強調著成功努力的價值,以及在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對人的扭曲。而這樣的討論方式也讓概念行走在舞蹈或是展演前面,就奢華區而言演出是較為斷裂的,甚至感覺上反而失去主體性,成為銜接三次翻轉的過度。

就觀看上覺得如此有點可惜,表演者的身體在結構下受到一定限制。從一開始在中庭、象徵被社會碾壓的舞蹈(結尾也再出現一次),或是奢華區裡面的三段展演:為求更好生活如狗爬行、得要成功倒立才有價值,或是主要的對照寓言段落,「帕爾/Power」家族的權力與醜聞。寓言段落並對照著黑心企業、環境開發議題、極權暴力等,雖然都指向強權與階級,但事件其中時有複雜的層次,當被化約以後反而刻板化。這也是觀看《歡迎光臨「 」自助吧!》的感受,當敘事與呈現單一了,那也就無關「自助」了。現代資本主義最可怕的就是讓人舒服、讓人習慣、讓人以為有選擇但其實沒有,而如若我已知自身處在劇場,而劇場又以表面堆積闡述著自己,不斷堆疊著已知的外界成功與苦痛時,那是否本作也以另一種方式複製成為自己批判的對象 — — 「各類包裝的洗腦就成了最優雅的暴力行為」?

然而不能否認,《歡迎光臨「 」自助吧!》的年輕創作者希望以劇場連結社會的野心,並企圖在低成本中,竭盡全力,將展演的世界觀拓展到最大。並且處理上結合肢體、文本、歌唱、影像,期待以各種聲光感官刺激捲入觀眾,進入權力暗流操弄的體系之中。幾個觸動內心的場面,無關表演者競爭對打多麼激烈又或是最後跳得多麼精疲力竭,而是許下善意的生日願望卻嘲笑、扭曲地展示自己直至退場。在面對資本世界全盤皆輸的劇場,或許最後填入「 」中的,即是那義無反顧的全然拼搏吧 — — 如果可以以微小的聲音喚醒什麼。

--

--

濕地 | venue
venuetaipei

「無論什麼階段的你,我們都在!」 來濕地,創造價值、分享價值。濕地提供充分的資源、養分、工具,由你讓這一切產生變化,重新定義「空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