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stration by Vera Chang copy after Félix-Nicolas Frillié’s

後人類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

講者:陳國偉
簡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界線、關係、以人為中心的文化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就講座的主題與講者背景,本來期待聽到的是講者以豐富的文學、影像作品為基礎,鋪展出一套對於 Ai 的詮釋與講解,可惜提到的作品不多(不是期待知道的文學類作品),因為議題太大,感到主題有一點失焦了。

整場演講的核心,聚焦在認知到人類不再是中心,藉由與現在其它非人(動物、物品、自然等)的關係來思考人類與其人工智慧或機械的關係將如何相處發展。

人與機械(人工智慧)的分界

從幾本經典著作 Katherine Hayles 的《後人類時代》開場,提到自由人文主義下的以具自由意識思考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到後人類時代,生命本質不在身體,而在資訊模式。「義肢」對原本身體的可替代性,探討「人」與「機械(人工智慧)」的分界。

陳教授以《一級玩家》、《攻殼機動隊》、漫威的超級英雄、《變人》等影像作品來討論各種不同的觀點。

比如在《一級玩家》當人生活在虛擬世界多過現實世界時,哪一個才是真實?《攻殼機動隊》裡人類用以判斷存在的記憶,因外存在裝置上,如果這些記憶被些微更改也無法判斷,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回憶感受是否真實?
《正子人》中人類配備用於擴展增強身體能力的義肢與器官,與具有思考與感受能力的人造人,將人造器官體換為肉身後,可不可以成為人類,而原本的人類成為cyborg後還是人類嗎?兩者的分界為何?

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

再以兩本台灣作家張系國、紀大偉早期的科幻作品《超人列傳》、《膜》轉向討論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

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是交互而開放的過程,不侷限於人類,強調生命的非人類動能,人與非人生命的緊密連結。— Rosi Braidotti

講者試圖將論題轉向更大的面相,這個跳躍可能有些難以理解,講者放映了一部影片《By your side》,影片中人類無法生存下去的核災後污染環境,非人(布偶)和自然卻都能好好的存活,描述兩隻布偶在主人離開後,無盡等待所感到的失落,來討論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是否在現代仍能運作。

並以 Cary Wolf 提供的理論為輔助,

透過聚焦於動物、殘疾者與技術發展的討論,將人類放置在和其他生命與創生體系的共同語境,認知到人類和其他物質、技術等非生命形式都是一起演化的「義肢」。

最後,講者以 Alpha Go 打敗韓國棋王的新聞做為結尾,當人與其他生命形態、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界限已然消弭的狀態下,存在問題已經無法回到以人為中心的位置來思考。所有的問題都必須交科技「包括在內」,知識、法律與倫理都已經進入全新的秩序體系。
當科技接管對世界、國家與任何人類組織的治理,人的情感對象與慾望對象也將因而變異。

後人類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講者沒有直接回答,其實我感受不太出來講者對這樣的未來是否樂觀以對,技術面幾乎沒有涉及,比較是強調一種必須更加尊重現有其他物件如動物、環境,不再以人類中心思考的世界觀。

講座中提到的作品:

Katherine Hayles 《後人類時代》
Isaac Asimov《正子人》
電影
一級玩家
攻殼機動隊
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
變人
By your side

謝謝你看到這裡,歡迎分享!

Hello,我是Vera,目前在 IT 產業工作的 Visual Designer。
如果有任何建議或合作提案也可以透過以下這些方式聯繫。
BehanceDribbbleWebsi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