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才是家?我們一直在路上| Nomadland 游牧人生

Zina
View From Zina
Published in
May 6, 2021

因為鎮上的工廠倒閉,丈夫離開人世,Fern踏上四處生活的旅途,途中曾經也有機會停下定居,而最終她選擇…。

每個人的游牧故事

Fern跟帝國鎮告別後,開始四處打工的生活,在亞馬遜工作時,朋友琳達介紹她露營車社群,以及每年舉辦一次的交流活動。天氣晴朗,露營車停滿草原,大家交換生活技能、不需要使用到的物品。我最喜歡的片段是大家圍在營火前,訴說自己啟程的動機,聆聽每個獨特個體的人生故事。

一開始Fern不想參加,我們其實也鮮少去了解同溫層外的人們,而是透過自己所見和價值觀,來定義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但是冰山一角,我們要如何得知表象背後完整的故事呢?這個片段,我們用Fern的視角認識以露營車為家的人們。

這就是生活

電影中許多畫面真實地呈現游牧民族的生活瑣事,像是在杳無人煙的草原解放、獨自在溪水中赤裸洗澡、吃壞肚子後在專用的「馬桶」上解決。

逛超市時的Fern,巧遇認識的一家人,小女孩問她是否無家可歸,她面不改色地回答

I’m not homeless, but houseless.

究竟「家」該如何定義?居住建築物稱為家、生活的地方是家、還是有情感在的地方才是家?流浪者沒有固定居所,但另一方面來看,他們似乎對生活有股方向感,追尋著自己的最終歸屬。

片中有位罹癌女士,她給Fern看了一隻燕子谷的影片,說她曾經在那體會到生命的力量。知道生命剩下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她決定要在那兒跟世界道別,最終,她傳了燕子飛翔的影片給Fern,或許那才是她真正的家。

你可以住下來

來到電影後段,因為露營車故障,沒有錢可以修理,所以Fern帶著行囊前往姐姐的家。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時,談論到房地產,Fern與他們起了爭論並對資本主義強烈反駁。

為何大家負債累累就為了買棟房?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是社會的價值觀,我們習慣以「大家」的看法來斷定事物的價值,身旁總有聲音說著何為成功的標籤。我們要如何定義自身的成功,甚或是這些事情是我們真正想做的嗎?

別人都覺得你怪,但那是因為你比別人勇敢

儘管可能對於Fern的行為感到困擾,姊姊晚上走到她身邊聊天,提到Fern對於人生的勇氣,並邀請她在這住下來。

最後Fern選擇回到已成空城的帝國鎮。

畫面回到電影一開始,跟離開時同一個角度,這次車子是駛向鏡頭的方向,路的盡頭就是開始的地方。她停靠工廠與過往的房子,安靜地望著熟悉的景色。我想起Fern曾經和Bob說過,她覺得自己花了太多時間在回憶。而Bob回答:「這一切都沒有關係,有些事情就是放不下。」

我們路上見

Dedicated to the ones who had to depart.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

片尾的這段話,提醒了我 Fern也曾定居某處,和愛人一起工作、生活,卻因為環境的變化、心愛的人離去,不得不帶著回憶,踏上不斷前進的路途。

哪裡才是家?原本定居的地方愛人與賴以為生的工作不復存在,此時此刻,回憶是她的歸屬,這是帶得走的東西,她自己和裝滿回憶的露營車就是她的家。

回到片名 Nomad游牧,回憶起2019年在吉爾吉斯旅行的經驗,夏季當地人會移居山上搭設蒙古包,在山中牧羊、牛隻與馬匹,也會接待旅客,通常一個下午就可以把帳篷搭好。

對他們來說,也沒有固定的地方稱作家,那些有資源與他們到的了的地方,都可以是暫時的居所,所謂的「家」其實就是他們自身。

設於吉爾吉斯頌湖 2019.07.08

後記

三月底自己去附近電影院看游牧人生,第一次嘗試把電影觀後感寫下,今天才把文章完成,而這段時間此片又得到了奧斯卡最佳電影影片等四項大獎,發自內心地恭喜~(也叮嚀自己要加強效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透過 Liker 拍手支持,謝謝你的閱讀!

--

--

Zina
View From Zina

大學主修俄語,喜歡旅行、聽故事和觀察不同文化間有趣現象。Zina (Зина) 是我的俄文名字,2018-19在莫斯科交換,拜訪超過20個俄羅斯城市,曾從莫斯科搭便車前往車臣,並獨旅中亞三國。目前在台灣跨國公司工作,原先一心只繫俄羅斯,後來因緣際會下常駐匈牙利布達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