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型無知- 你常處於哪一類型呢?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May 3, 2022

法國作家阿貝爾加繆(Albert Camus)在小說《鼠疫》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世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所造成的,

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

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也是一個從無知到有知這個求知過程。

霍爾巴赫(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 法國哲學家)也曾說過

人之所以迷信,是由於恐懼 (people are superstitious only because of fear);

人之所以恐懼,是由於無知 (People are afraid only because of ignorance).

無知不是一種罪惡,但是往往攜帶著貧窮/落後/傲慢/固執的基因。知識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無知卻能讓貧窮代代相傳,也可以讓一個人自信滿滿的走向失敗。

無知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類型:

自知型無知(Self-knowledge Ignorance)是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元無知(Meta-Ignorance)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偏執型無知(Paranoid Ignorance)就是在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堅信自己知道,而且觀點大都是錯誤的。

無知梵語:ajñāna),又譯不知無智,佛教術語,意為不知道、不認識、缺乏正確認識。與無明的用法類似,經常被用來解釋無明。由佛教觀點談無知,是另一個有趣的議題。

1. 自知型無知(Self-knowledge Ignorance)

自知型無知的人簡單說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有相對客觀的評估和清晰的自我認知,我們大部分人在大多數時候普遍屬於這個類型。

自知型無知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趨利避害的生存法寶,也是我們求知道路上的動力。普通人知道自己在某個領域不具備與之對應的專業和能力,會自動降低野心和慾望,或者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形成優勢互補或者尋求幫助,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彎道超車。優秀的人往往會把無知當作獲取知識的內在驅動力,時刻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就想盡一切辦法學習彌補。

知識就像雷達上的探測指針,學習的知識越多,指針越長,運動的半徑就越大,掃描到的知識盲點就越多,做出正確決定的依據越多,踩雷的可能性就會越低。知識/眼界/認知一步步被拓寬,帶他們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而知道的越多,見識的越多,理解的越深刻,越覺得自己渺小,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探究的廣度和深度越多。他們往往會更加謙遜有禮,言詞謹慎,尊重知識,其實在認知層面上早就遠遠超越了普通人。

自知型無知是相對危害最小的一個層級。在做出一些決策的時候,總是能夠在自己常識範圍內避掉大部分的陷阱。

2. 元無知(Meta-Ignorance)

元無知簡單說就是在某個領域或者某個知識上,自己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元無知這個概念在威廉.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美國作家、專欄作家和懷疑論者)著作的<知識大遷移>一書中有詳細解讀。

在知識搜索即得的資訊時代,我們還需要學習這麼多的知識嗎?

掌握學習方法,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嗎?

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還是精通一門專業對人生發展更有利?

知識付費產品滿天飛得當下,甚麼知識才是值得學習的?

據說在古希臘的元老院裡當時有一個職業叫”助記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元老辯論的時候給元老們提供所需的事實,比如城市有多少人口、上個月的天氣怎麼樣、工商賦稅政策等等。元老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論點,向助記員提問。知識數據就儲值在哪裡,考驗的就是提問的能力。這非常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搜尋引擎,你想要獲取什麼,至少要先有一個知識入口。如果大腦內沒有對應的知識體系和概念,大量的知識擺在那裡也是無從下手,更別談融會貫通。

就像一九九五年一名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沒有任何蒙面措施的情況下搶劫了兩家銀行。警察根據現場監控畫面清晰的體貌特徵迅速將其抓獲。在審訊中,劫匪聲稱自己偶然得知檸檬汁可以製成隱形墨水,他想當然地認為塗了檸檬汁之後監控就自然拍不到他。這名劫匪就登上了當年最蠢犯罪的榜單。

後來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針對這裡案例總結出一個普遍規律,越是缺乏知識和技巧的人,越是意識不到他們缺乏知識和技巧,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就叫”元無知”。

(本處講的是指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所提出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

大多數元無知的人,一部分是只願意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對世界形成一種自己的看法。另外一部分是由於條件所限制,無法獲取到足夠的資訊,導致被困在資訊繭房裡。

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

其概念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奧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Cass Robert Sunstein)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通過對網際網路的觀察,桑斯坦指出,在資訊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資訊領域,久而久之,就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由於沒有一個客觀標準評判是否正確,他們一般不會去質疑自己是錯的。元無知的人對自己的認知不明瞭,他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在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時,他們也往往會面臨雙重困境,既不能展現出高水平的表現,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低,反而會形成一種莫名的自負,甚至沉溺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不能夠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自信滿滿的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的失敗,都來自於元無知。這也是普通人在社會中將會遭遇社會最多迫害的一種無知。元無知的危害很大,輕則讓你損失金錢被人嘲諷,重則讓你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3. 偏執型無知(Paranoid ignorance)

偏執型無知也稱信仰型無知,他們往往是基於對某個事情或者領域,有與常識相背道而馳的信仰或者理論,並做出一系列錯誤的行為或選擇。比如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堅信地球是平的,以及消毒水可以抵禦新冠病毒等等。

偏執型無知是三種無知中最為慘烈的一種。其可怕之處就在於他們已經在有限的認知裡,給出了一條與目標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並且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在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同時,也完全堵住了其他的出口。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如果身為家長,那他的倒霉孩子也只能在被打和聽話中選擇度過不幸的童年。如果身為富美二代,那帶著資本累積原罪的富豪爺媽,只能哀嘆家門不幸。如果身為老闆,那有能力的員工最好趁早優雅告別。如果偏執型無知成為一種國家的主流思潮,在這種思潮下選出代表人物當上國家領導者,那整個國家甚至人類社會都將迎來巨大的災難。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說

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在於,愚者堅信不疑,智者充滿疑問。

上述三種無知的概念,和「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概念非常類似。

1. 自知型無知(Self-knowledge Ignorance)是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上述標示為2之階段。大部分人度過自信崩潰區後,逐漸會往第3、第4階段邁進。

2. 元無知(Meta-Ignorance)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上述標示為1之階段。希望能跳脫第一階段,不段學習往前邁進。但如果過久無法跳脫,即會邁入偏執型無知的狀態。

3. 偏執型無知(Paranoid Ignorance)就是在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堅信自己知道,而且觀點都是錯誤的。如長久處於標示為1之階段,無法跨越學習往前邁進,就會持續滯留於愚蠢之瘋的階段而造成悲劇。

求知的道路漫長而艱辛,應當以終生學習的開放心態去對待。成長的過程因為無知帶來的困惑迷茫和不自信,都只是推開更加廣闊人生大門的階段性反應,就像鄧寧-克魯格(Dunning-Kruger effect)心理效應一樣。盡速跨越於無知階段,從跳下愚蠢之峰走向絕望之谷,再爬完開悟之波後,才能持續成長最終抵達智慧的平穩高原。

本文主要參考下列Youtube所提出的三種無知:

《无知有多可怕?人生中的失败大多源于无知,但是无知也有个层级之分,你常处于哪个级别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BjgwhUL_A

參考資料:

  1. 鼠疫,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8327

2. 保爾·霍爾巴赫,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F%9D%E7%88%BE%C2%B7%E9%9C%8D%E7%88%BE%E5%B7%B4%E8%B5%AB

3. 知識大遷移:移動時代知識的真正價值,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549363?sloc=main

4. 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273142

5. 鄧寧-克魯格效應,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9%84%A7%E5%AF%A7-%E5%85%8B%E9%AD%AF%E6%A0%BC%E6%95%88%E6%87%89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