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重用途技術(Dual-Use Technology)-太空與衛星(Space and Satellites)
得益於中國政府的這種軍民兩用技術的創新方式,中國目前在某些行業已處於領先地位。以下將概述中國在關鍵的兩用技術方面取得的進展,分析在這些領域推動創新的主要政策和推動者以及最近的發展,包括中國和歐盟組織之間的合作案例,這些合作對中國的進步也做出了貢獻。 這些兩用技術包括: 太空與衛星(Space and Satellites)、網路(Cyber)能力、量子技術(Quantum technology)、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動化系統(Automated Systems)、機器人(Robotics)。
1. 太空與衛星(Space and Satellites)
中國的太空計畫一直為西方的國防社群所關切,尤其是因為許多太空技術的內在兩用性質,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密切合作。中國政府的附屬機構和國有企業,允許在民用航太活動的幌子下開發軍事能力的用途。中國國務院定期發佈白皮書,概述中國太空計畫的中期目標,但制定具體管理規定的是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因此,有多個計畫和國家級文件涉及中國航太計畫的各個方面,包括北斗導航系統和衛星等。其中一個較早的計畫是1986年的國家高技術研發計畫,也被稱為「863計畫」,旨在支持中國太空探索所需的技術發展。然而,中國在太空兩用技術方面的雄心,也被納入了最近的幾項計畫,包括2016年起的「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規劃,該規劃要求中國利用CMI開發民用和軍用衛星。中國航太能力是《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十大重點產業之一,也是2017年8月中央軍委、國務院發佈的「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專項規劃的重點產業之一。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成立於2015年,是習近平主席軍事改革進程的一部分,是一個通過其太空系統部(Space Systems Department)負責中國太空軍事資產的組織。然而,中國的大部分太空技術和能力,是由國有巨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CASC)和中國航太科技工業集團公司(CASIC)下屬的研究所開發的。OneSpace等中國民營航太企業,也都與中國航太集團公司(CASC)或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CASIC)有聯繫。
由於中央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中國的太空計畫正在迅速成熟。北京還受益於該方案的雙重用途性質,因為它能夠以發展其民用太空方案為藉口,發展和試驗新的反太空武器和系統。例如,中國繼續定期發射衛星和太空梭,這使其能夠完善流程和應用程式,這些流程和應用程式在發生衝突時也可用于對抗對手。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遙感(Yaogan)系列的衛星。儘管北京方面聲稱這些衛星只是民用地球觀測衛星,但據報導,「遙感衛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和操作的軍用成像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國對美國GPS和歐洲伽利略(Galileo)系統的回應,將於2018年迅速擴展至「一帶一路」沿線,目標是到2020年覆蓋全球。這樣做將使北京能夠發展即時全球監測和預警系統能力。
此外,中國正在發展反太空(counterspace)能力,以便在發生衝突時瞄準對手的太空資產。這些武器包括定向能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s),用於盲射或破壞常用於導彈防禦和遙感的太空光學感測器,以及衛星干擾器和同軌道動能殺傷能力。2005年,中國首次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07年,中國試驗了一種武器,成功摧毀了一顆自己的衛星。2016年6月,中國發射了「蛟龍1號」太空船,該飛船的任務是用機械臂清理太空垃圾。然而,這艘太空船也被懷疑是一種兩用反衛星武器,能夠干擾敵方的衛星和其他太空設備。中國航太工業協會在各種項目上,與歐洲航天局以及一些個別成員國的航太機構進行了密切和定期的合作。最好的例子是中國密切參與歐盟的伽利略計畫。2003年,中國成為伽利略計畫的夥伴,貢獻€2億歐元(合2.28億美元)的項目。雖然歐盟最終在2007年禁止中國參與伽利略計畫,但當時已有29個國家獲得了有關該計畫的資訊,其中一些專案具有雙重用途,並據報導納入了中國自己的北斗系統。
應關注事項:
外太空武器化和提供替代的基礎設施。
中國是否會在未來五年內試驗另一種更先進的反衛星武器?
中國的北斗系統什麼時候能覆蓋全球?它會取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GPS定位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