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圍堵中國背後的真正原因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26 min readJun 18, 2019

— 國家強勢主導及先進軍民兩用科技霸權之爭

中美貿易戰方酣,又加上五眼聯盟(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英國)及德、法等歐洲國家,陸續宣稱禁用中國華為5G設備等,儼然歐美合力圍堵中國態勢日益加劇,然其背後真正原因,是擔心中國先進科技凌駕歐美,加上中國採取國家強勢主導及先進軍民兩用的科技發展戰略,這種異於歐美發展科技的手法,其中的舉措有些不公平或非法手段,甚至先進軍民兩用科技已進展至威脅其他國家安全層次之擔憂,終致成為歐美反擊的內在原因,而華為、中興違反武器輸出管制禁令,只是表面上被抓包的把柄。

中國要麼通過「政府整體(whole-of-government)」的監管框架和金融投資工具,要麼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歐美的創新和技術,在這些技術方面趕上或超過歐美的科技能力。對歐美來說,跟上中國在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保護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創新,既是出於軍事上的動機,也是出於商業和經濟上的迫切需要。在中國越來越多地致力於發展先進的兩用技術的時候,歐美早就應該進行戰略思考,採取行動,以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

1. 中國軍民融合機制概述

為了成為全球「科技超級大國」和建設一支能夠打勝仗的強大軍隊,中國啟動了實現軍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MI)和發展先進軍民兩用技術的重大進程。中國的目標是超越美國和歐洲,在這些技術上取得主導地位。這些技術在未來將產生重大的民用和軍事影響。

在民用和軍事領域,技術創新已成為最發達經濟體政府的一項重要政策重點。現代技術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到2020年,物聯網(IoT)設備的數量可能達到240億件,預計將有60億美元「流入物聯網解決方案,包括應用開發、設備硬體、系統整合、資料存儲、安全和連接」。到2020年,全球利用人工智慧(AI)的機器人和系統市場,預計將達到1530億美元。2015年,機器人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為5.87億美元,是2011年的兩倍。

為了推動中國在2049年世紀慶典的目標,成為一個現代、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建立一個具有全球頂級軍事能力,能贏得戰爭的戰鬥部隊,習近平已經朝向一個雙管齊下的軍事現代化戰略: 使大型國防國有企業(defen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更有效率、更具全球競爭力和創新、同時也培育越來越多的民用商業部門,更具有創新潛力和靈感。特別是,中國在追求和整合新興軍民兩用技術方面投入鉅資,希望這些技術將幫助中國人民解放軍(PLA)超越傳統的軍事能力,在各個領域取得戰場上的主導地位。人工智慧、網路基礎設施和軟體,以及自動化等技術的應用主要是民用的,但它們與國防以及未來戰爭方式的相關性顯然在不斷增強。

雖然中國、韓國和美國等國,對軍民兩用技術的軍事應用研究投入也甚鉅,但並不是所有新興技術都已完全融入軍隊,許多技術仍處於研發和試驗階段。然而,這並不影響它們未來潛在的國防應用。近日的新聞報導主要關注中美關係,爭論的焦點是出口管制和投資篩選機制,如何保護美國國內的創新優勢。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英國的新聞報導也出現了類似的爭論。然而,關於中國如何成為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先創新者,可能會影響全球各國的利益,且尚未形成一場嚴肅的公開討論。

2. 中國科技創新的可能工具手段: 整體國家自上而下的目標和優惠條件

中國創新工具手段,指的是有利於其科技創新的各種可以利用的工具,概略包括下列項目:

軍民整合工作

五年國家發展計劃

為本地化、市場創造和每個部門的生產力制定目標

中國公司的國際和國內市場佔有率目標

國家投入大量研發資金

建立特定部門創新中心

創建全國冠軍企業

國內市場保護政策

選擇性的外國投資或與西方公司合資進行工業間諜活動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產業改革,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畫,推動國內科技創新,開發生產高端產品和新興技術。與此同時,中國國家研發能力的發展也被用於軍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MI),商業創新也延伸到了軍事應用領域。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創新是顯著的,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正在進行一系列常規軍事能力的重大現代化和改革努力的時候。中國尋求利用創新的新興技術來「超越」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美國。

因此,中國政府制定了一套「政府整體方案」,以縮小與西方在機器人、人工智慧、無人機及全自動系統、量子計算、太空技術和高超高音速武器等領域的差距。它是一個組織嚴密、自上而下的過程,政府扮演著重要的中心角色。與美國和英國不同,中國的工業計畫是由中國共產黨(CCP),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為特定行業制定的,然後為本地化、市場創造和生產率設定目標。國家冠軍企業或市場領軍企業是在國家資金、國內市場保護主義政策、選擇性外國投資,以及通過與西方企業的並購或合資企業引進技術和人才的幫助下創建的。工業間諜活動仍然是中國創新工具箱中的一個有利工具。

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CMI政策獲得了特別關注。在中國私營企業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基地(defense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 base: DTIB)的壁壘已經減少了。中國的國防部門目前主要仍由國有企業主導,儘管私營企業在中國國防工業投資領域的增長正在加速,但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結合起來仍然是一個挑戰。為此,中共共產黨的委員會已向35家中國科技巨頭灌輸理念,以確保這些公司的目標不會偏離黨的目標。201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負責監督和協調中央軍民融合工作。軍隊分支機搆,如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已經與大學和軟體發展公司簽署了協議,以增加他們在軍隊之外的整合。2017年,解放軍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李尚福,調任中央軍委裝備開發部,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進一步證明了新興技術已經融入了解放軍的採購和開發流程。

在201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整個企業展廳都在展示CMI相關產品與服務,其中一家民營企業,廣東宏達爆破有限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產品-衝壓噴氣推進的HD-1超音速巡航導彈,這是一家生產基本軍械的民營企業的一項重大任務。

2012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在十八大上提出了「十三五」規劃,目標是將資訊通信技術(ICT)作為中國的重中之重。「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政策相繼出台,通過數位技術和自動化等手段,推動中國經濟向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政府支援的10個關鍵領域: 新能源汽車、下一代資訊通信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太、海洋工程和高科技船舶、鐵路、機器人、電力設備和農業機械。在下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和機器人領域中,中國工程院製造業超級大國建設專家委員會,強調了研發重點的關鍵領域: 超級電腦、智慧製造產品、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核心元件、駕駛員輔助(部分自主)車輛、智慧汽車技術產品和先進醫療設備

「互聯網+」政策旨在利用中國龐大的線上消費市場,打造國內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海量資料和物聯網等領域。與「互聯網+」計畫非常相似,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將「中國製造2025」計畫描述為「利用國家力量,將全球核心產業市場的競爭態勢轉變為經濟競爭力」。

在大規模自上而下的產業規劃之後,政府還為國內和國際市場佔有率設定了目標,每個本土企業都應該實現這些目標。例如,自主系統產業的本地化目標指出,到2020年,駕駛員輔助(部分自主)車輛應占市場的40%,而工業機器人應取代外國技術進口,到2020年和2025年分別占國內市場的50%和70%。

政府通過提供國家投資基金、補貼、稅收減免、優惠貸款、出口補貼和擔保,激勵這些優先領域的研發和實現本地化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支援在每個部門的國家冠軍企業的發展。自2014年以來,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估計,中國中央政府已宣佈提供1.7兆元人民幣(合2507億美元)的國家資金,用於支援在中國發展戰略性產業,和獲取外國技術和專業知識。地方政府為地方龍頭企業提供額外支援,增加了另一個層面的財政支持。例如,美國商會表示,根據中國製造2025戰略,「至少有21個城市和5個省份,承諾為機器人提供總計60億美元(合400億人民幣)的補貼」。

地方政府還補貼一系列的採購價格,以鼓勵國內市場採用這些技術。百度(Baidu)和騰訊(Tencent)等國家冠軍企業,從國有銀行和投資基金獲得了有利的資本條款。除了這些針對特定行業和公司的資金,政府的研發資金旨在進一步推進創新潛力。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政府的研發總支出增長了350%,目前與美國相差無幾。

中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在促進國內產業的技術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的國家和地方採購政策,有利於戰略部門的國內企業。此外,中央政府正越來越多地制定針對中國的標準,以提高外國公司的市場准入成本,例如在金融科技行業和通過銀行卡監管。這些可以是技術標準,但它們還不止這些,包括跨境資料限制、資料本地化和審查要求。高監管標準使得外資企業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那些與國有企業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的外資企業。例如,國家安全、反恐和網路安全法規,禁止外國公司在沒有與高性能計算、雲計算或自主系統領域建立合資企業的情況下進入中國市場。政府還越來越多地利用政府主導的「千人計畫」、「111工程」等專案招收的外國人才,將世界百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海外華人和外國人才引進中國。此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導稱,中央政府繼續利用工業間諜活動,不僅針對外國公司,而且在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內部,獲取尖端技術和智慧財產權。

中國政府整體發展國家新興科技產業的方式,已經獲得了一些回報。在保護主義的國內泡沫中,國內企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政府財政和監管支援。無論是通過合法的還是非法的手段,得益於國際專業知識和創新,中國工業一直在追趕西方同行。

3. 中國關鍵雙重用途技術(Dual-Use Technology)方面的進展

https://medium.com/vincent-chen/%E4%B8%AD%E5%9C%8B%E9%97%9C%E9%8D%B5%E9%9B%99%E9%87%8D%E7%94%A8%E9%80%94%E6%8A%80%E8%A1%93-dual-use-technology-%E6%96%B9%E9%9D%A2%E7%9A%84%E9%80%B2%E5%B1%95-5ccac5d0146f

4. 對歐美的影響 — 以歐盟為例

與中國和美國不同,歐盟沒有強有力的協調戰略,來促進本地的雙重用途技術的發展,或保護歐洲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DTIB)和本土研究。雖然有些政策和戰略確實存在,但它們往往是歐盟與其各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之間彼此不相協調的,有時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作為這種既促進又保護歐洲技術的拼湊體制的結果,中國在上述討論的大多數技術(從量子和網路到自主系統和人工智慧)方面,要麼正在追趕,要麼正在超越歐洲的能力。例如,在無人機系統方面,中國已經發展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無人機產業,佔據了國際市場的低端,而美國仍然佔據著高端。此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覆蓋範圍和功能,將很快超過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的進步似乎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

4.1 現行歐洲政策

歐盟層面現有的幾份文件,如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戰略、歐洲通信人工智慧或2013年網路安全戰略,討論了歐洲在人工智慧和網路防禦等特定領域成為領導者的雄心。然而,這些政策大多相對模糊。此外,執行工作由會員國負責,這意味著政策的適用在各國之間差別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許多這種兩用技術被視為具有戰略意義,因此歐洲成員國不願讓歐盟機構代表它們進行監管,而寧願保持對這些領域的控制。

由於在歐盟缺乏關於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的政策協調,上述各項技術得到了歐盟及其成員國不同程度的支援和重視。通常由於技術有可能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被視為關鍵或戰略的技術,在歐盟和成員國的若干政策和戰略中都包括和討論了某些技術。然而,其餘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被政策制定者忽視了。

例如,人工智慧是歐洲最受關注的技術之一。除了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人工智慧促進歐洲交流」(AI for Europe communication)計畫外,法國在2018年1月還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戰略,該國的首要任務是培育一個全面發展的法國工業部門,並開發一種尊重隱私的法國人工智慧模式。與中國非常具體的人工智慧戰略相比,法國的這一政策總體上是雄心勃勃的,但仍大多設定了模糊的目標。大多數成員國都沒有關於人工智慧的具體國家戰略,但仍然有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數位戰略,都包含了促進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建議。

然而,歐盟確實有一項關於關鍵技術的戰略(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KETs),以促進應用範圍廣泛的技術的發展,並為各行業的創新提供基礎。該戰略旨在協調歐盟各機構和成員國的努力,以更好地利用公共資源支持市場的發展。然而,它並沒有建議為此目的增加公共開支。這項政策還可以在可預見的情況下促進歐洲關鍵的雙重用途技術的發展。

在保護歐洲本土的研究和技術方面,歐洲也缺乏強有力的、協調一致的法規。雖然雙重用途和武器出口受到各種國際和歐洲聯盟法律和條例的管制,但各國政府對這些法律和條例的解釋和實施卻很複雜,造成不同程度的嚴格和遵守程度。此外,只有12個歐盟成員國具有投資篩選機制,而且在觸發篩選的門檻和範圍,以及被認為敏感或兩用技術的定義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為應對2015年至2017年中國對歐盟投資增長77%,以及部分成員國(尤其是德國和法國)日益增長的擔憂,歐盟目前正在敲定一項新的全歐盟機制。正是這種擔憂與義大利一起觸發了這一進程。然而,這一機制將主要是成員國與歐盟委員會之間資訊共用的框架,成員國將保留最終決定權。此外,在許多會員國中,工業和經濟方面的考慮經常影響出口和投資決定。因此,在出口依賴度較高,或總體上對對華貿易依賴度較高的國家,盡可能保持出口和投資的開放是有既得利益的,這可能會限制新篩選機制和歐盟出口管制的權力。

4.2 中國如何獲取歐洲技術

歐洲已經成為中國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組成部分,以支援其雙重用途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工程和高科技系統及零元件的生產方面,特別是在機器人和網路安全等領域,歐盟仍比中國企業具有競爭優勢。因此,中國開始將歐洲視為類似於「技術撲滿(technology piggybank)」的東西。中國政府利用各種方法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歐洲技術,包括對歐洲企業的投資、與歐洲組織的合作協定、網路間諜、收購歐洲人才,以及與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歐洲企業組建合資企業等。

投資和收購(Investments and acquisitions)

為了填補中國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的空白,中國企業一直在試圖收購歐洲的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往往由政府管理。儘管歐盟和成員國政府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和想出一個新的投資和篩選機制,正如上面所討論的。但在歐盟實施這些規定,以及界定兩用的困難和敏感技術的困難,意味著這些新系統的影響,至少在短期內將是有限的。就目前而言,儘管存在更多約束和限制,但中國很可能仍能收購生產高科技專用工具或系統的公司,這些工具或系統反過來有助於中國加快實現開發兩用技術的目標。

出於技術轉讓的目的而收購歐洲公司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中國鐵路公司舟舟中車時代電氣(Zho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2008年收購英國Dynex半導體公司,使中國得以使用該公司的大功率半導體。據報導,大功率半導體是中國海軍新航母電磁彈射器開發的基礎。2016年,中國白色家電製造商美的(Midea)收購了德國高科技機器人製造商Kuka。據報導,由於中國嚴格的網路安全法以及政府對外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目前歸中國所有的德國汽車合作夥伴,已表示同意在中國保留研發中心。這筆交易在德國政府內部引起了極大的擔憂,並促使柏林方面加強了德國的外國投資和收購規定,使其能夠以安全為由,阻止中國企業進一步試圖染指德國先進技術。例如,在2018年8月,德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煙臺台海集團收購Leifeld Metal Spinning。該公司生產用於航空航太等行業的高規格金屬的機器。

網路間諜(Cyber espionage)

對歐洲大型企業的網路入侵雖然沒有美國那麼普遍,但也很常見。例如,有傳言稱,美國在2017年起訴三名中國公民時披露的對西門子的駭客攻擊,源自中國對該公司導引和導航研究的興趣。Politico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準備就歐盟內部令人擔憂的網路間諜活動水準與中國對抗。一項由PwC和DG Grow研究提到,網路間諜(一般來說,不完全是由中國)據估計,讓歐洲在2018年經濟增長付出€600億歐元(681億美元)的成本和289,000個工作機會。

包括2017年《網路安全法》在內的中國新立法,還要求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將資料存儲在中國伺服器上,並接受政府的檢查,這引發了對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隱私的擔憂。類似的規定適用於與中國合作夥伴成立在華經營合資企業的外國公司,也適用於未在中國註冊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

中國政府還在推動在5G等多個領域制定國際數位標準,並鼓勵華為(Huawei)和中興(ZTE)等國際科技巨頭在海外(尤其是歐洲)建立業務。例如,華為(Huawei)正在投標建設德國的5G基礎設施,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為了讓中國政府獲得資料,華為的設備可能會安裝後門。這些擔憂源自中國2017年頒佈的《國家情報法》,該法規定,中國的組織和公民應依法支援、協作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

研發合作和人才獲取(R&Dcollaboration and talent acquisition)

歐洲企業和組織有時也無意中與中國同行簽訂了合作協定,後者生產的系統後來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和奧地利科學院的合作,這一合作在2016年中國發射量子衛星時達到高潮。另一個相關案例是中國最初參與伽利略計畫,以及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和其他幾個成員國航太機構的聯繫。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正試圖吸引歐洲頂尖人才來中國,為個人開展兩用技術研究提供高水準的資金和支援。如果這一進程繼續下去,歐洲將遭遇「人才流失」,這可能會阻止歐洲從事保護自身利益所必需的高科技研究。

對中國的出口(Exports to China)

儘管存在出口管制,但源自歐洲的敏感和兩用複合材料,被發現已流入中國的安全和防務相關技術中。製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以及雜項製成品,占歐盟對中國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歐盟通過1998年《歐盟武器行為準則》和2009年《歐洲共同體軍民兩用物品出口管制制度》,試圖限制向中國出口武器和軍民兩用技術。然而,這些規定遠非完美。這兩項文書均可由會員國和各國政府解釋。例如,《行為守則》早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因此是一項政治決定,而不是一項實際法律;《歐共體條例》被歸類為一種混合的規章制度,由國家當局說了算。此外,雖然《歐洲共同體規例》第4條規定,如果歐盟對受援國實施了武器禁運,則每一種兩用出口都需要許可證,但這並不適用於中國,因為1998年的《行為準則》是一項政治決定,而不是歐盟的共同立場或聯合行動。在《歐洲共同體規例》附件一中,兩用技術一覽表旨在說明哪些技術被認為是兩用技術,因此屬於出口管制規例的範圍。但是,這個清單並非最新,也跟不上雙重用途技術的快速發展。最後,歐盟對成員國的軍民兩用出口沒有明確的監管,因為成員國只報告了對許可證的拒發,而沒有報告已發放許可證的數量和類型。

這意味著一些兩用技術已經出口到中國。2018年,荷蘭政府阻止荷蘭企業繼續出口可用於中國監控攝像頭的兩用元件,此元件可間接為中國的天網監控專案(Skynet surveillance programme)做出貢獻。在其他情況下,中國已經進口了用於設計戰鬥機和民用直升機引擎的軟體,以轉換成軍用直升機。例如,2012年,HP加拿大分公司在美國承認了兩項聯邦刑事指控,罪名是違反美國出口控制法和發表虛假聲明。據聯邦檢察官稱,HP加拿大公司向中國出口了修改後的軟體,用於測試其新型軍用直升機(Z-10),該直升機使用的是合法出口的商業發動機。歐洲發動機也已經進入PLA平臺。例如,德國MTU Friedrichshafen的民用arine柴油發動機在中國獲得許可製造,但在中國海軍建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據報導它們被用於解放軍海軍的宋級攻擊潛艇。類似地,PLA的「江凱I」和「江凱II」冷凍櫃,由來自德國供應商MAN Diesel & Turbo的法國子公司S.E.M.T. Pielstick的發動機提供動力。利用所有這些方法,中國成功地獲得了歐洲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轉讓,無論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都有助於中國發展雙重用途技術,其中一些技術目前正在使用或將來可能被解放軍使用。

這一問題不僅影響歐洲,而且它已成為西方其他行業、政府和中國之間越來越重要的爭論點。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說,「通過中國製造的2025計畫,共產黨的目標則控制90%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為此「中國政府已經指示官員和企業獲得美國智慧財產權[…]通過任何必要的手段」。這包括針對希望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的外國技術轉讓政策、併購以及通過網路間諜大規模竊取美國技術。

美國並非唯一批評中國不公平、有時甚至非法做法的國家。澳大利亞政府目前正努力應對外界對中國在敏感的澳大利亞產業投資日益增長的擔憂,以及中澳之間日益密切的學術聯繫。在敏感技術方面的雙邊研發合作,得到了澳大利亞研究和學術界的支援,儘管目前受到了政府和安全機構的批評。後者指的是一些大學打破了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的技術出口管制,以及在2017年有報導稱,數百個研究專案將澳大利亞科學家,與中國軍方高級官員和解放軍支持的在澳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聯繫起來。澳大利亞工業界認為,限制出口許可證對他們的業務不利,因為中國是他們的主要國際市場。然而,隨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駭客攻擊事件的曝光,政府稱目前保護國內創新的鬆懈做法「幼稚」。雖然中國在這些兩用技術方面的進步,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內對歐洲的影響有限,但至少其中一些技術可能會對未來的戰爭、經濟進程和貿易關係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主導地位,全球戰略平衡將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歸根結底,這應該是歐洲政策制定者和行業領袖最關心的問題。

5. 歐美的可能對策 — 以歐盟為例

在尋求成為全球「科學和技術超級大國」(科技強國)和建立一個強大的軍事戰鬥並贏得戰爭,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實現軍民融合的主要過程和發展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中國的目標是超越美國和歐洲,在這些技術上取得主導地位,這些技術在未來將對民用和軍用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實現技術主導地位。這種一黨制允許北京採取全政府的方式,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無人機系統、機器人、網路和太空等領域縮小與西方的技術差距。經過嚴密組織、自上而下的過程,中國已經能夠動員政府、行業和社會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事實證明,這在歐洲或美國是很難做到的。儘管在中國,所有主要行業和科技公司都迅速接受了政府的軍民融合戰略,但在西方,政府卻會遇到更多阻力。例如,在美國,Google退出了國防部的Maven專案(該專案使用人工智慧來解釋視頻和圖像),原因是員工和公眾擔心這項技術的潛在軍事用途。

中國政府為工業制定了計畫和目標,通過減稅、補貼和其他方式激勵國內創新,還實施了保護主義政策,以促進國內工業和國家冠軍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從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和研究中心的聯繫中獲益,推動技術轉讓,幫助中國在這些兩用技術領域追求主導地位。結果,中國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中國的工業正在追趕西方同行,在某些領域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然而,所有這些技術本質上的雙重用途意味著,即使它們在軍事用途上用處不大,它們也會有其他民用用途,這將對中國、中歐關係和全球力量平衡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因此,中國的快速發展,應該引起歐盟政策制定者和行業的關注。然而,這既不是一場技術競賽,也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中國的進步不應阻止歐盟及其成員國投資開發自己的兩用技術,也不應導致歐洲試圖複製中國的研發和CMI方法。相反,歐洲國家應該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歐盟應該保護它認為對成員國未來的作戰能力,和更廣泛的歐洲安全至關重要的東西。除其他外,歐洲擁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庫、具有創新精神的私營部門、在工程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以及可用的資金和促進創新的一些現有舉措。此外,協調一致的歐洲技術和工業倡議,例如空中巴士(Airbus)或歐洲航天局及其伽利略項目,在過去取得了成功,可以作為今後歐洲發展先進的雙重用途技術倡議的最佳做法。一些旨在填補這一空白的計畫已經出現,比如以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為範本的歐洲破壞性聯合計畫(Joint European Disruptive Initiative: JEDI)。然而,這一非政府組織仍處於早期階段,並試圖獲得盡可能多的歐洲成員國的支持。

因此,對歐洲來說,與中國保持同步的動機是出於軍事、商業和經濟的迫切需要。在中國越來越致力於發展先進的兩用技術的時候,歐洲早就應該進行戰略思考並採取行動了。作為對中國進步的回應,歐盟及其成員國應採取以下行動。

5.1 保護歐洲工業和兩用技術創新

  • 在歐盟層面建立更強有力的投資篩選機制

歐盟提出建立一種機制,對戰略性行業的外國投資進行篩選,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應得到進一步擴大。由於成員國可以自由地無視歐盟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和建議,目前的提案的非約束性仍然存在很大問題。如果一項歐盟範圍內的協議目前過於具有挑戰性,一組志同道合的成員國可以致力於協調其國家篩選機制,以便為外國投資這些國家的關鍵部門和技術創造更嚴格的條件。然後,這一安排可以逐步擴大到包括盡可能多的歐盟成員國。為鼓勵參與者參與,該計畫還可與歐盟資助兩用技術或戰略部門的研發專案掛鉤。

  • 出口管制

歐洲聯盟及其成員國在國家層級的目標,應是修訂和加強現有的出口管制。為此,他們應該利用西方目前正在形成的勢頭,更好地瞭解中國戰略部門的發展,以及涉及哪些角色和政策。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投資被發現令人不安的領域或行業,並尋求最終利用歐洲的兩用技術實現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應公開採取外交和經濟行動,阻止相關出口。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等志同道合的國家,協調這些應對措施和出口控制機制,將加大歐洲行動的分量,並在必要時發出反對雙重用途出口的更強有力的合作聲音。為此,需要在志同道合的政府之間就「兩用」達成共識,並得到行業和研究利益攸關方的投入。

  • 提高網路防禦

網路安全應繼續成為歐盟、各國政府、學術研究和行業層面的重點。除制定網路安全規範和網路安全培訓建議外,還應注重整體應變能力。政府與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將是這裡的關鍵,並應有助於減少中國和其他外國行動者,出於網路間諜目的對歐洲網路的入侵。應進一步瞭解中國的攻擊和防禦網路能力,以及中國系統內哪些行動者對針對歐洲大學、工業和政府的網路攻擊負有具體責任。

  • 與中國的研究合作

仍應鼓勵在新興技術研究方面繼續合作,並應鼓勵外國學生進入歐洲從事這些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然而,我們需要對歐盟及其成員國進行更細緻入微的關注。歐盟應確定哪些特定行業對歐洲的利益和安全過於敏感或至關重要,並限制或約束進入這些行業。此外,與中國夥伴的合作協定應該包括非常明確的資料共用和各種專利和項目所有權的指導方針。

5.2 促進歐洲雙重用途技術的創新和研發

  • 啟動歐盟層次的戰略評估流程

歐盟應發揮競爭優勢,對歐洲經濟、工業和軍隊未來的技術需求進行戰略評估,並以此為指導,制定促進歐洲雙重用途技術發展和保護歐洲創新的未來政策。這一進程應由歐盟主導,以協調各成員國現有的戰略和目標,集中資源,避免工作和倡議的重複浪費。獲得工業界和各成員國政府的支持和參與,也將是這一倡議成功的關鍵。這個過程的最終目標是想出一個,基於歐洲的目標、利益和未來的憧憬,以追求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歐盟計畫,而不是試圖趕上或複製中國或者美國的政策和策略。

  • 設立一項全歐盟範圍的倡議,為兩用技術的研究提供資金

在資金方面,歐盟及其成員國可以從中國和美國的例子中得到啟發。為兩用或新興技術部門提供更多金融資本和投資,建立融資倡議將是歐盟私營部門創新的必要生命線。一些資金已經可以通過歐盟的地平線2020創新基金、歐洲結構基金和新歐洲國防基金,儘管其中一些選項是有潛力的,但沒有具體的軍民兩用技術和它們獲取資金經常涉及冗長、緩慢的過程,會阻止潛在的參與者。由政府主導的專案,其資金通常附加於特定專案,如過去的阿波羅(Apollo)或曼哈頓項目(Manhattan),如果在財務緊張的情況下運營,可以將多個創新的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並使預算最大化。對新興技術至關重要的某些戰略部門減稅等激勵措施,也將鼓勵增加活動和創新。

  • 投資高科技領域的教育

支持持續創新的關鍵是建設和發展未來必要的熟練勞動力。對高科技教育的投資,從中學課程一直到大學,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雖然這種投資已經存在,但可以考慮進一步的政策。例如,可以通過政府- -工業倡議,促進關鍵技術部門較年輕的實習和學徒制。此外,可以在志同道合的國家的研發中心,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制定類似于Erasmus-like的計畫。應以這些方式促進學術界和更廣泛的研究界之間的合作,以建立信任和信心。

歐盟目前正以一種軟弱和分裂的姿態面對這一重大問題,其結果可能對歐洲工業、經濟、國防和安全產生深遠的影響。儘管歐盟正在採取措施,通過投資篩選機制和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護其成員國的創新能力,但這些舉措還遠遠不夠。例如,目前的投資篩選機制是一種鬆散的政治安排,本質上是自願的,現有的資金不足以與中國在類似研究領域的投資金額相競爭。因此,歐盟和歐盟成員國需要明智的解決方案,在未來幾年保護和促進歐洲的創新潛力。

複製其他國家的做法在歐洲的跨國背景下不會奏效,尤其是因為成員國家和歐盟能力的不同層次和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網路,包括國家責任、責任分擔和歐盟授權的義務。然而,這並不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是一項需要有健全視野的任務。要實現保護對未來可能產生安全影響的新興雙重用途技術的創新的目標,關鍵是確定歐盟目前的角色類型,並就歐盟在10年、20年或30年後達成一致願景。事實將證明,英國退歐將給決定這一願景所需的政治空間帶來挑戰,但它也可能創造一個及時實現這一願景的機會。最終,歐盟及其成員國擁有強大的科學和技術基礎、世界知名的私營企業、受過良好培訓和教育的研發人才庫,以及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新舉措。下一步應該是,以一種徹底和協調的方式共同保護這些成就和潛力。

本篇文章主要參考來源:

Emerging technology dominance: what China’s pursuit of advanced dual-use technologies means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s economy and defence innovation, Meia Nouwens and Helena Legarda, December 2018,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China Study Project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