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分享- 信任革命:信任的轉移與科技所扮演的角色(Who Can You Trust?)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an 5, 2019

--

本書揭露的現象與台灣近日選舉「韓」流橫掃,可謂不謀而合。當傳統體制式的信任崩壞,老百姓的信任移轉時,不管此一移轉是好或壞,人們其實是搞不清楚的,但當信任轉移至分散式信任時,會呈現一窩蜂地轉而信任網路式直播、網紅等所竄起的「英雄」。本書「信任革命」所描述的現象,橫跨各種線上信任移轉之情境,非常值得細讀。

一、信任的轉移

信任是對於未知的人、事、物,感到放心的感覺。《信任革命》這本書描繪一個理論,大膽宣示我們正處於人類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信任革命的開端。當我們注視過去,可以看到信任呈現不同的脈絡發展過程。第一是地方式信任(local trust): 存在於小型、地方社群成員之間的信任,以及我們對熟悉的特定人員的信任。第二是體制式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 向領導者、專家和品牌的信任,並且貫穿法院、監理機關和公司等機構及中介者的信任(如信任您往來的銀行會保護您的儲蓄)。第三是分散式信任(distributed trust): 個人彼此間橫向流動的信任,透過網路、平台和系統得以運作,本期仍處嬰兒期,究竟其好壞之影響尚不甚清楚。

信任革命係指以網路科技為手段,所建立的新形態的人際關係間之信任方式,已從過去地方式、體制式的信任,轉移至分散式的信任關係,而這個新型態的信任關係,可能往好的方向,也可能往壞的方向,但我們仍在摸索階段。轉移未必就是舊式信任被完全取代,它也可能是新形式信任變得更具主導力。

二、新型態信任的實例

為什麼有人說他們不信任銀行家或政客,卻信任陌生人,願意與陌生人共乘(Uber模式)、願意讓陌生人住進同一個房子(AirBnb)呢? 又有很多人為什麼整天會黏在Facebook、Google上呢? 這些科技的進展,為什麼會捕獲我們的信任呢? 似乎網路科技的進展已經劇烈的改變我們對信任的態度。但此一信任移轉是全然正面,還是何種情況下,會產生負面、黑暗甚至災難性的後果,是我們正面臨的巨大挑戰。

本書中舉出諸多”信任大躍進”的實例,包括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社群媒體的快速興起等。為什麼我們信任線上購物? 線上交易如何降低風險到足以讓我們信任線上交易的安全? 甚至線上交易可以比實體交易更安全、更方便? 陌生人似乎也不一定會欺騙人,此一新形態的信任移轉,讓我們願意冒風險以不同方式做事,進而打破障礙,形成新形態的人際關係模式。

三、舊信任體制崩壞,加速信任移轉現象

當普通老百姓覺得體制式的信任,遭到菁英及當權者的背叛時,即會對公共體制喪失信心,甚至會對既有權威產生懷疑。本書中舉很多例子,如巴拿馬文建揭露的一系列醜聞,雷曼兄弟醜聞引發的金融信用崩壞危機,德國福斯汽車柴油門醜聞等,讓人們看到在公民與體制、在老百姓與菁英之間,信任崩壞的程度和速度更加嚴重。那究竟為什麼許多菁英體制受信任的程度會快速崩跌呢? 書中提出有三大原因: 問責不公平(某些人犯錯遭到懲處,別人犯錯卻輕易獲得縱放);菁英和權威沒落(數位時代使階層拉平,進而破壞對專家、權勢人物的信任);隔離的迴音箱(生活在同溫層中,對其他聲音充耳不聞)現象。

由於舊體制信任崩壞,導致公共體制信任度的下降,更使人們深陷於權威危機之中,例如川普的崛起,是70%的選民認為體制下的希拉蕊柯林頓不值得信任、不誠實。隨後的英國脫歐現象亦甚為類似。川普崛起和英國脫歐,是歷史上最大信任移轉出現的第一波症狀;信任和影響力,現在已轉移落至個人身上,而非體制身上。當然體制式的信任正遭到有系統地破壞,分散式信任正要崛起以取代它,但它究竟是好還是壞,仍不得而知。

四、分散式信任值得信賴嗎?
「分散式信任」成為可能的三個條件 — 信任新思想、信任平台以及信任其他人。

信任新思想部分,有些普遍的心理和感情因素必須先克服,使它能夠發生的條件包括產生陌生的熟悉感、好處因素有那些、信任影響者等。這些條件在書中有些舉例,例如如何信任自駕車式安全的、如何信任Airbnb所訂的民宿是安全睡覺的地方等等。

至於信任平台部分,討論的是當信任在「自我管理」的數位平台世界中瓦解時,該由谁負責? 當平台把我們和商品、坐車、約會、旅行和各種推薦等撮合起來,顧客們變成社群,信任必須存在於平台和社群的人之間。但對平台的信任,有時很快就變成集中化、由上而下、不透明、受控制和集體化。因此這些平台如何創新能增加信的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Airbnb開發降低不確定性的防衛機制,如離線身分認證、理賠保障計畫等。雖然如此,但由於現今的線上平台系統,都採用複雜的演算法在管理我們的資訊,並代替我們做決定,它們已經變得太複雜,已超出我們大腦能夠理解的程度。我們有時雖覺得很可笑,但在種程度上,我們確實已經卸下某些認知能力,去隨意相信平台系統,我們天天和它互動,卻對它所知有限。此盲目信任,也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應,即過度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本書中舉例,Facebook是人類最大的行為實驗室,透過情緒感染進而影響我們行為。假如臉書調整一下其演算法,能改變我們的思想嗎? 它會改變我們的投票意向嗎? 臉書宣稱它是中立的科技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可是它可以控制不實訊息如何傳播,甚至可以打造出某些人對誰可以相信的世界觀。當談到分散式信任時,我們需要知道誰會對某些產品或服務,或一則新聞說實話,以及如果信任遭到破壞,脽該負責。在這個新時代,責任脽該負責,人們似乎還沒有弄清楚。

至於信任其他人部分,書中指出盲目信任的普遍現象,進而提出值得信賴的三個特質,包括能幹、可靠性、誠實。如何判斷「信任訊號」,例如利用線上信譽作為解決信任問題的工具。但要評估哪些事項,以讓您值得信任去做某一件事情,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但網路信任,只會愈來愈快,愈來愈流行。因此學習適時偵測數位信任的訊號,以判斷適切的網路信任情境,是數位環境持續的一大挑戰。

本書後半段指出我們是否會信任機器人? 如何信賴人工智慧所做的決定,進而延伸出AI的倫理道德議題。另一部分敘述中國社會信用制度的集權式控制隱憂,及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興起,衍生的去中心化的數位信任議題。這些討論並無特殊之處,在此不再贅述。

五、分散式數位信任機制的挑戰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陷入危險的信任戰爭: 菁英與權威與人民對立、造假與謠言頻傳、公開平台挑戰人類價值、知情者/誤傳者/輕信者全都攪混再一起。我們預見不久之後,普遍的反菁英和反權威,認為傳統制度深深辜負了我們的感覺,對於大型體制和既成秩序的信任,將持續瓦解和崩潰。這種反應一網打盡的抨擊體制式信任,全面排斥傳統媒體、公共體制這些支撐民主政治的保衛組織,卻有製造混亂之虞。我們是需要質疑體制,要求它們盡職。但是如果我們一味推翻它們,最後我們會剩下甚麼呢? 很可能就是危險的信任真空,招致玩弄詭計、充滿偏頗、無根據指控等,換句話說,就是毫無信任的社會。當人們聽到再也不相信任何舊體制時,他們會變得甚麼都不信,也可能甚麼都信。

當體制失敗時,替代選擇總是會出現來取代它們。分散式信任本身無法擊退極端民粹主義運動和激進的政治領袖提出的危險政策,有時候似乎總是幫我們帶回到集中化的權力,例如臉書、阿里巴巴或亞馬遜為例,它們剛開始起家時,可能是想要民主化商業或資訊,但它們已經變成集中化的大怪獸,不透明的控制人們大量的數據。因此分散式信任面臨的挑戰如下:

1. 它是否能抗拒或至少抵擋市場力量和人性貪婪?

2. 信任新科技(機器人、區塊鏈、自駕車、社群媒體等)到甚麼程度?

3. 可否事先預料到可能風險(法律訴訟、資料外洩、安全、違背倫理、歧視、失控等)?

分散式信任如果是民主、理性驅動,且以人民的需要來重新塑造,有可能替企業、政府、媒體及人民,提供一條以人為優先,講究透明、包容和當責的前進之路,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仍在摸索中,攸關網路平台之為善或為惡的信任革命,未來的發展趨勢,甚為值得大家持續的關注。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