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思維模型:建立高品質思維的30種模型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Sep 3, 2023

Mental Models: 30 Thinking Tools that Separate the Average From the Exceptional. Improved Decision-Making, Logical 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作者: (美)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20. 08

1994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USC Business School)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演講,題為《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係》(Lesson on Elementary, Worldly Wisdom as It Relates to Investment Management & Business)。芒格在演講中提出了“思維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他說:什麼是基本的、普世的智慧?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實,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就無法真正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實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你也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你必須在頭腦中建立起一些思維模型,你必須依靠這些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組織自身的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俗話說:“在只有一把錘子的人看來,任何問題都像釘子一樣。”當然,脊椎按摩師(chiroprator)也是這樣治病的。但這絕對是一種災難性的思考方式,也絕對是一種災難性的處世方式。

什麼是思維模型呢?(what exactly is a mental model?)

思維模型是針對你所面對的情況,指引你關注重要元素的藍圖,它也用來界定脈絡、背景和方向。即使缺乏實際知識或經驗,你也能夠增進瞭解,做出最佳決策。

It’s a blueprint to draw your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whatever you are facing, and it defines context, background, and direction. You gain understanding even if you lack actual knowledge or experience, and the ability to make optimal decisions.

芒格的另一次著名演講題目恰恰是《人類誤判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他說如果你擁有的思維模型太少,就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多個模型可以相互質疑,形成更統一的整體觀點。而若是只使用一兩個模型,就會讓你只從具有局限性的場景或學科出發,致使遠景不夠開闊。掌握眾多不同的思維模型,可以開拓你的視野,排除光使用一兩個模型可能會產生的一些零星“失誤”。

不管怎樣,別做那個只拿一把錘子的人。

一、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決策

我們想要學習廣泛的思維模型(查理·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框架),為各種情況做好準備。我們無法為每一種情況都學習一個思維模型,但可以找到廣泛適用的思維模型。在本部份先介紹幫助我們更快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1:關注“重要”任務,忽略“緊急”任務 — 用於區分真正的優先事項和冒牌貨。

這兩類任務是截然不同的,但我們經常會混為一談。重要任務是即使不會馬上取得成果或者期限沒有那麼緊迫,但真正至關重要的事情。緊急任務只是指理想的回應速度。運用艾森豪矩陣,就可以輕鬆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忽略緊急任務(除非正好也是重要任務)。

思維模型2:設想出所有多米諾骨牌 - 用於做出盡可能明智的決策。

我們是短視的物種,只會去想最直接的影響,通常也只會去想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我們需要調動二階思維,設想出所有可能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不然,我們就不可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思維模型3:做出可逆的決策 - 用於盡可能戰略性地消除猶豫不決,形成行動偏向。

大多數決策都是可逆的,但有些決策是不可逆的。但我們若是假設所有決策都是不可逆的,就會猶豫不決,這對我們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為可逆決策形成行動偏向,因為你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只會獲取更多資訊,加快速度。

思維模型4:尋求”滿意度” (Satisfaction)- 用於實現你的優先目標,忽略無關緊要的事情。

“滿意度”是滿意(satisfy)和足夠(suffice)兩個詞的合成,旨在做出足夠好、充分、能實現目的的決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了“以防萬一”或“那就太好了”下額外的工夫,把決策最大化。最大化者追求做出完美的選擇,而完美的選擇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們通常只會苦苦等待。

思維模型5:停留在40%~70%的區間 — 用於平衡資訊和行動。

你在掌握不少於所需資訊的40%也不多於所需資訊的70%時,就應該做出決策。如果信息量少於40%,你只是猜測;如果等到信息量多於70%後再做出決策,你只是在浪費時間。你可以用任何東西來取代資訊,就會意識到這個思維模型可以鼓勵你快速做出明智的決策。

思維模型6:遺憾最小化框架 — 用於就決策問題徵詢未來的你。

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提出了“遺憾最小化框架”。在這個框架裡,決策者要想像自己80歲了,問自己×年後,我會為採取(或不採取)這一行動感到遺憾。這會簡化決策,集中考慮一個指標:遺憾。

二、如何更清晰地看待問題

我們在使用望遠鏡時,完全無法看見近處觸手可及的事物。使用望遠鏡,並不能讓我們既看到整個森林(全域),又看清樹木(局部)。一般來說,想要既縱觀全域,又要細緻入微,實在難如登天。人的大腦傾向於貿然下結論,自動填補空白,你必須奮力抗衡這種傾向,還要應對這樣一個事實: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不可避免地就會忽略另一個地方。即使全神貫注,我們的所見所聞也未必全盤反映了真實發生的事件。

思維模型7:忽略“黑天鵝”- 用於理解異常值不應該改變你的想法。

這個思維模型率先警告我們避免根據有瑕疵、歪曲或不完整的資訊而妄下定論的傾向。黑天鵝事件是完全不可預測的事件。若是以此得出結論,就會歪曲所有資料和信念,人們會開始把黑天鵝事件當作新常態。但這些只是異常值,應該置之不理。

思維模型8:尋找均衡點 — 用於在資料中找到真正的規律,避免受到誤導。

這個思維模型旨在説明我們留意發展中的趨勢。當你剛開始做某一件事時,你是從零到一,進步速度是無限的。接下來,你會從一到二、從二到三,以此類推,進步速度會放慢,收益開始遞減。到某個時候,會達到均衡點,真正代表了均值,別犯下不等待均衡點的錯誤。

思維模型9:等待均值回歸 — 用於在資料中找到真正的規律,避免受到誤導。

這是關於縱觀全域、掌握全面資訊的最後一個思維模型。沒有理由的變化不是真正的變化,只是偏差,因此,這並不代表未來會繼續發生的事情。均值回歸是等事情塵埃落定,恢復原來的狀態 — — 這才能代表現實。

思維模型10:貝葉斯(Bayes’ Theorem)會怎樣做?- 用於根據實際事件計算概率,預測未來。

有趣的是,前三個思維模型都是關於我們努力得出結論、預測未來的過程中會出什麼差錯。貝葉斯定理實際上讓我們可以根據概率,把已經發生的事件納入考慮(條件概率),以此對未來得出結論。你只需要三個元素的大致概率(事件A發生的概率,事件B發生的概率,以及在事件A發生的條件下,事件B發生的概率),填入貝葉斯公式,就可以得出比所謂專家更準確的結論,這是基本的概率思維方式。

思維模型11:借鑒達爾文 — 用於尋求某個情況中真實、誠實的真相。

達爾文據說不是天才,但具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特質:孜孜不倦地尋求真相。為此,他提出了一條黃金法則(也就是這個思維模型):對與自己相左的論點和意見給予相同的重視和關注。看到與自己相反的觀點,他不是懷有戒心,而是對自己的觀點持批判性和懷疑的態度。這種徹底的開放心態可以撇開確認偏誤和“自我”(ego)。

思維模型12:調動系統2思維 — 用於進行分析性思考,而不是情緒化思考。

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我們有兩個思維系統:系統1思維和系統2思維。系統1思維專注于思維的速度和效率,而系統2思維專注于思維的準確和深度。系統2思維是明智的,而系統1是愚蠢的。系統1思維帶來的壞處比好處更多,但不幸的是,這比較輕鬆,所以是我們預設的思維模式。瞭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承認系統1思維的存在,然後努力跳到系統2思維。

三、如何找到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型

這些思維模型列出了思考的確切步驟,説明你集中精力,弄清楚問題引起的混亂局面。為了有效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發揮一點創意,找到應對問題的全新方式。並非所有問題都可以套用同樣的工具和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型提供了如何探尋解決方案的根本準則,所以特別適合解決問題。

思維模型13:讓你的觀點接受同行評議 — 用於瞭解共識觀點和你的觀點為何跟大家不一樣。

我們之所以未能解決問題,許多時候是由於未能從其他角度看待問題。事實上,我們應該運用三角驗證法,不斷拿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進行對照。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因為如果你缺乏第一手體驗,你就不會真正理解。

思維模型14:找出自己的缺陷 — 用於在其他人審視你之前,仔細審視自己。

這個思維模型旨在説明你抵抗確認偏誤令人安心的誘惑,努力趕在其他人之前仔細審查自己。假設自己是錯的,這尤其適用於人際關係。假設自己需要對衝突承擔至少1%的責任,你自以為高人一等、絕無差錯的幻覺就會破滅,這是社交中的重要因素。

思維模型15: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 — 用於瞭解要解決一個問題,真正需要處理的方面是什麼。

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若是牽強附會,硬扯上關係,只會讓你找錯問題。此外,你必須區分近因和根本原因 — — 根本原因才是我們總要追溯的,為此,我們需要問一系列的問題。

思維模型16:從結果反推原因 — 用於更有效地確定因果關係。

要找到因果關係,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以某種方式更好地思考。魚骨圖可以為你提供直觀的輔助,記錄原因背後的原因,以此類推。這是從結果反推原因,因為你是從結論出發,通過有時模棱兩可的方式進行反推。

思維模型17:以“賓士法(SCAMPER)”激發創意 — 用於有條理而又富有創意地以隨機組合法解決問題。

“賓士法”代表了七種方法,能激發人們推敲出新的構想和解決方案:代(substituted, S)、 結(combined, C)、 應(adapt, A)、改[縮小/擴大 (minimize/magnify, M)]、他(Put to other uses, P)、去(eliminate, E)、重[顛倒(reverse, R)]。這些方法結合起來,代表著只要改良原物,就可以激發出新的創意。

思維模型18:回歸第一性原理 — 用於破除成見,找到解決方案。

我們努力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因循守舊,遵循既定的方法或道路。但這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第一性原理思維拋開假設,只留下一系列的事實和想要的結果。從此出發,你就可以打造自己的解決方案。

四、反向思維模型

我們往往想要朝著目標前進,而不是避免負面後果 — — 這是情不自禁的,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維模式,當然也未必是錯的。本書其他章節講的是正向的思維模型,而本部份介紹的是反向思考的思維模型,教你怎樣只專注一件事:避免思維陷阱,但實現同樣的結果。例如,你想要提高生產力嗎?就未必要問自己怎樣才能提高生產力,而是可以問自己,有什麼會妨礙你的生產力,目標是避免這些方面。要使用反向目標或逆向目標,最簡單的方法是採取兩個步驟。無論你想要實現什麼目標,這兩步幾乎都是適用的。1. 界定失敗或不幸福的原因。2. 極力避免這些東西。

思維模型19:避免直接目標 -用於清晰瞭解怎樣實現整體目標。

直接目標就像懷攬月之志,而反向目標或逆向目標就像千方百計地避免從高空墜落到地上。通過這種方法,就跟追求直接目標一樣能夠實現想要的結果,但或許更加快速有效。你只要闡明最壞的情況涉及哪些因素,然後投入時間防範這些因素就可以了。

思維模型20:避免專家思維模式 -用於策略性地既看到整個森林(全域),又看清樹木(局部)。

專家縱觀全域,但有時懶得理會細微之處。與直覺相反的是,新手對細微之處關注是最多的,因為他們在吸收新的資訊,緩慢地進行一個過程。對某個領域採取專家思維模式,多半意味著你想當然地做出了假設,專注整體效果和概念,犯下了細小的錯誤。

思維模型21:避免非天才區 — 用於決定你必須把資源和時間集中投入哪個領域。

所有人都對某些領域具有天然的優勢,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們對其他領域最多也只能達到平庸的水準。你要認識到自己的強項,雖然還是要持續努力改進自己的弱項,但要瞭解到自己在哪些領域可以產生最大的影響。

思維模型22:避免待辦事項清單 — 用於集中精力關注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列出不該辦事項清單。縮小範圍,排除你應該避免、無關緊要的事務,可以為你騰出許多時間。你的壓力和焦慮感會有所減輕,確切地明白自己的優先事項。

思維模型23: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 -用於加強自律和意志力。

某件事是否似乎太輕鬆了?好得難以置信。避開這樣的事情。尋求阻力,因為阻力是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跡象。我們每天都面臨兩個選擇:輕鬆的事和正確的事。通常情況下,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選擇,但當你開始如實為自己的選擇分類,就可能會發現,自己直覺上避免阻力,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五、其它經典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你在不同情況下安裝的篩檢程式,確保你考慮了所有事情,做出最明智的決策。這些思維模型能夠在陌生的領域或情境中為你提供幫助,或者幫助你加以改進。

思維模型24:墨菲定律 — 用於確保不要心存僥倖。

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所以,確保一件事沒有機會出錯。不要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確保儘量做好失效安全措施。

思維模型25:奧卡姆剃刀定律 — 用於確定任何事情的可能性。

最簡單、變數最少的解釋最有可能是正確的。我們的本能是選擇最先浮上心頭的解釋,這更多關係到我們想要看到或避免的東西。

思維模型26:漢隆剃刀原則 — 用於在解釋行動時不要惡意揣測別人。

看似惡意的行為更有可能是無能、愚蠢或疏忽的結果,對他人意圖的假設很有可能是錯誤的。不要惡意揣測別人,就可以改進你的人際關係。

思維模型27:帕累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 用於確定把時間和資源投入何處會產生最大的影響。

我們採取的20%的行動,往往造就了80%的結果,這是一個自然的分佈。因此,我們應該專注於20%,以儘量提高投入產出比。這為的是以結果為導向,只是依照資料行事。這不是敷衍塞責,而是瞭解哪些方面會產生影響。

思維模型28:史特金定律(Sturgeon’s Law)- 用於去蕪存菁,節省腦力。

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因此,你在決定在哪些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時,應該精挑細選。從絕對不是垃圾的10%出發,緩慢地往外拓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限制更大的帕累托法則。

思維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用於克服拖延症,花更少時間做更多的事。

第一,雞毛蒜皮的瑣事很容易就會佔用你的時間,因為這些事雖然無關緊要,但會讓你感覺好像做了有用的事、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因而感覺良好。你要明白自己真正的優先目標,問一下自己是否朝著實現目標的方向發展。

第二,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因此,你應該訂立更緊迫的期限。若是設定更寬鬆的期限,經常會導致自找麻煩。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