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思考的框架 (一)
The Great Mental Models: General Thinking Concepts
本書重點
要想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關鍵是要打造一個思維模型網路。
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提高認知水準和思維能力。著名的鄧甯-克魯格效應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也就不會主動通過終身學習去持續提高認知水準和思維能力。而且,大多數人即使遇到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觀點或事情,往往也不願意修正自己的觀點以提高認知。
本書主要聚焦於9個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01 地圖不等於疆域本身(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思維模型02 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思維模型03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思維模型04 思想實驗 (Thought Experiment)
思維模型05 二階思維 (Second-Order Thinking)
思維模型06 概率思維 (Probabilistic Thinking)
思維模型07 逆向思維 (Inversion)
思維模型08 奧卡姆剃刀定律 (Occam’s Razor) — (奧坎剃刀)
思維模型09 漢隆剃刀定律 (Hanlon’s Razor)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試圖通過自己有限的視角解釋一切。要消除盲點,就意味著要運用不同的視角或思維模型來思考問題。畢竟,這世界紛繁複雜,事物之間彼此關聯,只有運用多種思維模型才能加以解釋。這本書介紹的9個思維模型來自多個學科,涉及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乃至心理學等等。
查理·芒格曾經說:“在所有模型中,80~90個重要的模型占了90%的權重,掌握它們就能讓你擁有普世智慧。而在這80~90個模型中,只有個別幾個含金量最高。”正是這樣的原因,作者選擇了這9個他認為對我們每個人重要程度最高的思維模型
例如第三個思維模型“第一性原理”為例。第一性原理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觀點:“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換句話說,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的最優路徑。第一性原理近年來很火,主要因為埃隆·馬斯克在採訪中提到自己特別推崇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馬斯克說,正是由於他運用了第一性原理,才能夠大幅降低特斯拉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以及大幅降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火箭的成本。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作者運用了很多名人逸事及著名的神話故事來剖析這些高深的思維模型。訪間類似思維架構或思維模型的書很多,但本書舉的九個思維模型實例特別重要,舉例說明也非常清楚,是極為推薦的一本好書。
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事實上,你只是自以為知道。你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建立在不完整的知識基礎上的, 你其實並不瞭解這些知識的本質,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目的為何,對於其他事物也知之甚少。人完全有可能生而無知。 — 理查·費曼
« You only think you know, as a matter of fact. And most of your actions are based on incomplete knowledge and you really don’t know what it is all about, or what the purpose of the world is, or know a great deal of other things. It is possible to live and not know. » — Richard Feynman
查理·芒格有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他稱其為“多元思維模型網路”,也就是不同學科的知識塊經過簡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芒格表示,在任何給定的情況下,這些思維模型都有助於我們找到相關的資訊及最合理的參數。
我認為,系統學習、掌握前人發現的最有用的知識才是靠譜的學習方法。 — 查理·芒格
I believe in the discipline of mastering the best of what other people have figured out. — Charlie Munger
何謂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潛意識,潛藏在內心深處,不流於表面。雖然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思維模型的存在,但它們才是我們判斷某個問題的相關因素的依據,能幫助我們推斷因果關係、找到規律、進行類比,幫助我們思考和推理。
思維模型其實就是對事物運作方式的描述。因為我們無法記住世界上的所有細節,所以就要使用一些模型來化繁為簡,將複雜的事物簡化成便於理解和梳理的知識塊。有意無意間,我們每天都在運用這些模型進行思考、做出決策及理解這個世界。
一旦理解脫離了現實,我們便會失去自己的力量。理解必須不斷接受現實的檢驗,並相應地持續更新。這絕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也沒有明確的任務開始和結束的時間節點,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想知道自己對現實的理解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付諸行動。如果你不以真實的世界來檢驗自己的想法(即腳踏實地),你怎麼能確定自己是真的理解現實了呢?
作繭自縛的現象
從現實中學習的最大障礙是我們自己。要想理解一個我們身處其中的系統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有盲點,我們看不到我們未尋找的事物,也注意不到我們未注意的東西。
我們無法通過接觸現實來修正觀念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缺乏準確的視角;
二是自尊心作祟,不願承認自身的局限性;
三是負責決策的人往往並不是直接承擔後果的人。
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前進的阻礙,它們導致我們更傾向於墨守成規,而非與時俱進。先簡要解釋一下這三點缺陷。
小魚水裡遊的啟發
兩條小魚一起在水裡遊著, 突然碰到一條大魚迎面遊過來。 大魚朝它們點頭問好: “早上好,小夥子們。今天的水怎麼樣?” 兩條小魚聽後繼續遊了一會兒, 其中一條實在忍不住了,看著另一條小魚, 問道:“水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 —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第一,缺乏準確的視角。我們很難看清自身所處的系統。伽利略做過一個類比,形象地描述了我們與生俱來的視角的局限性。想像你此時站在一艘船上,船隻勻速(速度和方向都不改變)向前行駛。你在甲板下面,也沒有舷窗,你將手裡的小球向下拋到地板上。對你來說,小球看起來像是垂直下落的,從而證實了重力的作用。船上的科學家由於沒有外部參照物,無法察覺到這種水準位移。
這個類比表明了我們自身視角的局限性。如果我們真的想瞭解自己行為的結果,就必須接受其他觀點。即使我們感覺自己已經掌握所有的資訊,但如果考慮到我們所處的環境,即在船上,那麼海裡的魚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分享。
第二,自尊心作祟。許多人都太在乎自我評價,以至於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回饋,可我們恰恰需要這些回饋來糾正自己對現實的理解。這就造成了極度的無知,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頭撞南牆。我們受自尊心的影響而無法拓寬向世界學習的路徑,這當中涉及很多因素,其中有兩個值得一提。
(1) 首先,由於太看重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接受他人的批評。這樣我們就永遠是對的。
(2) 其次,即便我們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受到外界批評時,我們的自尊心也會發揮保護作用:我們會把精力放在維護自己上,而不是去修正自己的想法。
第三,負責決策的人往往並不是直接承擔後果的人。我們受到決策結果的影響越小,就越傾向於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一旦把手放在滾燙的爐子上,你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你要為自己犯的錯付出代價,是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你改變自己的做法。換句話說,我們有一點兒不接地氣了。越難獲得對於決策的回饋,就越容易相信自己是對的,從而也就避開了糾正自身觀點的挑戰和痛苦。
承認錯誤很困難。比起微觀層面,我們更容易在宏觀層面自欺欺人、自以為是。因為在微觀層面,我們能看到、感受到直接的後果。在觸摸到灼熱火爐的那一刻,我們收到的回饋強烈而即時。但若身處宏觀層面,我們不再能收穫即時的回饋,由於自尊心作祟,我們會編造自欺欺人的謊言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觀點,而非真實描述現實情況。
通常,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與自身固有看法相衝突的觀點。維持現有的思維方式要比糾正錯誤的觀念容易得多。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質,也就是理解現實,我們可以遵循查理斯·達爾文的建議,特別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視”的事物,積極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
這些常被忽視的基本思想來自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多個學科,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內在聯繫,看清它的真實面目。準確理解之後才能更好地判斷因果關係,從而找出規律,再進一步進行類比。
只理解現實是不夠的
然而,理解現實並不是全部。追求理解能夠帶來意義、促進適應,但僅僅依靠理解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我們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後,理解才會有用。經典的思維模型絕不僅是理論而已,它們都是可供付諸實踐的洞見,可以給你的生活帶來積極的改變。
習得新思維模型的力量
關鍵就在於模型的多樣性。大多數人學習的都是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沒有接觸過其他學科的宏觀思想,也沒有培養出能準確發現問題的跨學科思維方式。此外,由於缺乏合適的思維模型來理解現實情況,我們往往會濫用現有的思維模型,將它們應用於不匹配的場景。
工程師通常會考慮預設的系統,心理學家會考慮動機,商人可能會考慮機會成本和風險/回報。憑藉各自的學科知識儲備,這些專業人士看到的情況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他們熟悉的領域。然而,如果不具備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沒有人能看清大局。簡而言之,每個人都有盲點,而且是很大的盲點,每個人還都沒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盲點。有句俗語說得好:“手裡只有一把錘子,那你看什麼都像釘子。”不是所有問題都是相同的,這世界紛繁複雜,事物之間彼此關聯,只有運用多種思維模型才能加以解釋。
要消除盲點,就意味著要運用不同的視角或思維模型來思考問題。盲點隨之逐漸消失,我們就會對問題有所瞭解。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試圖通過自己有限的視角解釋一切。
良好決策的頭號勁敵就是思考問題缺乏充分的視角。 — 阿蘭·德波頓
« The chief enemy of good decisions is a lack of sufficient perspectives on a problem. » Alain de Botton
擴展你的思維模型網路
通過網路可以很好地將思維模型概念化,因為它展示了現實情況及將知識融會貫通的價值。現實世界並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學科。我們之所以做此劃分,是因為這樣更便於學習。但是一旦習得新知,我們就需要把它放回它所在的複雜系統。我們需要看到它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從而搭建整體的知識框架。這就是將思維模型中所包含的知識納入網路的價值所在。
思維模型絕不是在為冗長的決策過程編造藉口,而是説明你轉換視角,不再以自己臆想的方式看待事物,學會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質。這些知識自然會幫助你做出決定。(不要落入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指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關注支援自己觀點的資訊,或者把已有的資訊向能支援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
另一篇會介紹九大思維模型的概況。
(PS. 本書是閱讀簡體電子書後轉換成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