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 (一)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18 min readJun 8, 2024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3/03/01 (三版)

作者介紹: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當代知名心靈大師,不傾向任何一種宗教或傳統。他的教法與古代的心靈導師一脈相承,都是使用清晰明暸的語言來傳達一個簡單而深刻的資訊:人可以在當下擺脫痛苦,進入自在平安的境界。

生於德國,人生頭十三年在那裡渡過。倫敦大學畢業,在劍橋大學擔任過研究學者和導師。二十九歲那年,一次深邃的靈性轉化瓦解了他的舊我,讓他的生活道路徹底改變。接下來的幾年間,他致力於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內在心靈的變化。他的教導簡單卻深刻,傳遞出關於無時間性,以及古代靈性導師們意欲告知人們的真理:走上開悟之路,痛苦消失了,你將進入永恆的內在平安。

目前廣泛在世界各地旅遊講學,努力把自己的領悟與意識力量帶給世界各地的人們。目前定居於加拿大溫哥華,著有:《當下的力量牌卡》、《當下的覺醒》、《修練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等書。

這是一本需要實際修練的心靈覺醒的書籍,很難用知識性的文字來描述。本摘要僅為書中認為可以摘錄供參考的部分。本書類似正念修持的平易文字描述,包括心智、小我、情緒、痛苦、內在平安、臣服等。因為書中的脈絡與佛教及禪宗的打坐冥想的方式一致,但如果你是非佛教、禪宗信仰的人士,本書嘗試以換一種說法的方式讓你比較容易接受,進而嘗試體悟當下的狀態,擺脫強迫性思考的束縛,以達到內心平安的境界。通常知識型思維說起來容易,但心靈覺醒通常是需要透過不斷的修練才能有所體會。

本書重點

《當下的力量》是不能用大腦來讀的一本書,這本書被形容為「靈性開悟的指引」,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我們受的苦減到最低。作者指出,我們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智,也就是大腦的思維(見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

例子:現在是半夜三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的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想卻不放過你,一再地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停止不住的大腦思維,也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了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也都來自於大腦的思維(第三章)。

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是我們受苦的元兇。作者稱真實的自我為本體(Being)。為什麼會失落真實的自我呢?作者的意見是: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 — — 小我(ego),讓自己有「真實感」。而正因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尋求認同,追求物質世界的滿足來壯大聲勢。可惜我們愈聽從我們的小我,我們愈感到空虛和孤離。揮之不去的厭離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遠離、失落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遠離了作者所說的:本體(Being)。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見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能量場,它是我們過去未被合理的表達和適當的釋放,因而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能量場。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個寄居在我們身體之中的惡魔,在它沉睡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順利,或是有相關的人事物啟動了它的時候,它就會甦醒。

我們有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大腦思維,常常給我們找麻煩。現在又來了一個痛苦之身,不時跳出來攪局。難怪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而且常常身不由己。

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但是我們多少人還是活在過去之中不肯放下?未來還沒有來臨,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擁有的,不就是當下這一刻嗎?只要搞定現在這一刻,你就沒有問題了。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裡,可是腦子跑到過去了,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於是產生壓力、焦慮、恐慌。

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稱之為「臨在(Presence)」(第五章)。臨在指的是有覺察地安住於當下。所謂覺察,就是觀察自己腦袋裡面思維的能力,作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緒之流的觀察者。臨在的力量一來,你的喋喋不休就會停止。還有一個培養臨在、進入當下的方法,就是去關注我們的內在身體(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內在身體的能量場上。

作者一直強調「無意識」(unconsiousness)和「意識」(consiousness)的差別(第四章)。他認為,所有人類的瘋狂行為,都是出自於無意識,受到我們從小被制約的人生模式操控。比如說,你對一件事情的反應、看法、做法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但是你不一定喜歡或贊同它們。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我們都是一個被灌好了程式的電腦。使用書中的一些教誨,練習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便能夠增加我們有意識的部分,奪回一些自主權。

有一個「未顯化狀態」(unmanifested)也是作者著墨甚多的地方(第七章)。由於作者很喜歡《老子》一書,所以未顯化狀態可以比為「道」,就是在天地萬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狀態,是萬物生命的源頭,但是它從未誕生,也未曾消失過,而且無所不在(聽起來很像本體)。在它之中,沒有二元對立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它是一個「一」的境界。相較於「已顯化世界」(manifested),就是我們眼見的物質世界,未顯化狀態體現於「空」、「空間」以及「寂靜」之中。

本書第十章,談到了「臣服」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剛開始無法接受。其實臣服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蘊含著強大的行動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

真理就在你內(The Truth That Is Within You)

本書所有的問答都是反覆往返於兩個層次之間:

(1) 其中一個層次,將引領你認清你內在虛假的部分。我談到人類無意識狀態和意識失調的本質,以及這種失調最常呈現在行為上的形式(從伴侶關係的衝突,到部落或國家之間的戰爭)。認識這些相當重要,除非你先學會認清「假之為假」(一如並非真實的你),否則無法進行持續不斷的轉化,甚至可能重新落回幻相之中,受到各種形式痛苦的折磨。在這個層次之中,我會教導你如何不再把虛假當真,不再把「小我」視為自我,不再把它的煩惱當成你的煩惱。

(2) 而在另一個層次,談到了人類意識的深刻轉化,那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無論你是誰或身處何處,當下就可以達成。

由於人人本具開悟的種子,我談話的對象主要是針對你內的那位「知者」(knower),而不是「思考者」(thinker) — — 他是你的深層自我,能很快地認出靈性真理並與之共鳴,從中獲得力量。

不要只用心智(mind)閱讀本書,要隨時留意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覺反應(feeling response),內心深處對它的共鳴。

本書中,我所訴說的靈性真理,無一不是你內心深處早已了知的。心智總喜歡不停地分類和做比較,不過如果你想從本書獲得更多,那最好捨棄慣用的理解方式,以避免認知上的混淆。別執著于字面上的意義,文字只是過河的踏腳石,一旦過河了,就該把它們拋諸腦後。

世上只有一種靈性教導存在,或許透過不同的形式展現,但其本質都是相同的。

真理不需要往他處去尋,只要更深入你本已具足的便可得到。本書是嘗試以當代的語言,去述說一個無時間性的靈性真理,那是所有宗教的精粹,而其立論不在外界,就在我們裡面唯一真正的「源頭」(Source)。所以本書既不述說理論,也不進行推論,所說的一切完全出於自己的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You Are Not Your Mind)

不論擁有多少物質財富,凡是不知道自己擁有「寶藏」的人都是乞丐。這「寶藏」就是本體的喜悅(the joy of Being),和不可動搖的內在平安(inner peace)。世人總是在向外追尋,尋求成就感、認同感、安全感或愛,他們不知道,自己內在的「寶藏」早已蘊含了這些,甚至還有更多這世界無法供給的事物。

開悟總是被想成一種艱難的超凡成就 — — 小我(ego)總喜歡唆使人這樣看待開悟,事實上,開悟只是一種自然而至的狀態,一種讓人感受到與本體合一的狀態。本體是如此廣闊無垠、堅而不摧,吊詭的是,它既是你,又比你更為廣大。回歸於本體,就是回歸到你未有名字和形相之前的真實本質。人若是感覺不到與本體緊密連結,就會落入人我分離的幻相(illusion)。如此,你將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視自己為孤立的碎片,充滿了恐懼,不斷感受到內在與外在的衝突。

你提到了「本體 (Being)」這個字,可以解釋一下那是什麼意思嗎?

本體就是那永恆臨在的「至一生命」(One Life),它超越所有生命形式,不受生老病死所困。本體不只超越所有形相,還根植於所有形相之中,是其無形無相又堅不可摧的本質。也就是說,本體是你的真實本質、最深層的你,而且你在此時此刻就可以感受得到,但別企圖用心智去掌握和理解。只有當心智靜止下來,你才有機會認出它來。當你處於臨在,全然專注並安住於當下,便能感受到本體。重新意識到本體的存在並與之連結,進而安住於此「感受圓滿成就」(feeling-realization)狀態中,便是開悟。

體驗到這個實相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就是你對於心智(mind) 的認同。心智會強迫你不斷思考。無法停止思考是非常可怕的疾病,幾乎所有人都深受其害,卻誤以為那才叫正常。喋喋不休的心智噪音,讓人無法尋得內在的默觀寂照(stillness),而默觀與「本體」是分不開的。心智噪音還製造出了虛假自我,讓人的生活籠罩在恐懼與痛苦之中。

凡是強迫性思考者(幾乎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種人我分離的狀態。他們眼中的世界相當瘋狂而複雜,充滿了各種問題與衝突,這複雜性反映的正是心智不斷分化、自尋煩惱的特性。相對的,開悟則是一體的圓滿境界 — — 和已顯化(manifested)的外在世界合一,也和未顯化(unmanifested)的內在生命合一。開悟不僅是受苦的終結、各種內外衝突的終結,還是奴役狀態的終結,讓人擺脫無止盡思考的可怕奴役。那是何等不可思議的解脫!

與心智認同的人,滿腦子充斥著概念、標籤、意象、文字、判斷和定義,這些東西就像一道道不透明的簾幕,橫亙在你與自我、你與他人、你與大自然、你與神之間。那是一道思維的簾幕,製造出分離的錯覺,讓你以為自己與他人完全隔絕。思考已經是人的通病。幾乎所有的病都跟失去平衡有關,像是細胞分裂原本並非壞事,但如果細胞罔顧主人整體健康,不知節制地分裂下去,就會導致疾病。心智如果被正確地使用,將是一個無比有用的工具。反之,它將非常具破壞性。

問題不在於你是否誤用了心智,而在於你根本沒用過它 — — 都是它反向地在使用「你」。這就是病,你以為你的心智就是你;這完全是一種幻覺(delusion),一旦落入這個圈套,你就會受制於這個工具。

你可以在不想思考的時候停止思考嗎?你有一個可以關掉思考的按鈕嗎?你是說完全停止思考嗎?不,我辦不到,頂多只能停止思考一下子。那就表示心智操控了你,你已經無意識地與它認同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成了囚奴。這就像是被附身卻不自知,還將附身之物當成自己。你若想重獲自由,首先需要明白,你不是附在你身上之物 — — 你不等同於「思考者」,明白這件事可以讓你觀察到自我這個實體(entity)。

就在你開始觀看這個思考者的那一刻,一種更高層次的意識就會啟動。你將會明白,有一種超越思維之上的「智性」(intelligence)存在,它是如此浩瀚無邊,相形之下,思維只佔了其中的極少部分。你將會發現,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美、愛、創造力、喜悅、內在平安),都是從這比思維更高的層次應運而生。你就開始覺醒了。

從心智的束縛中解脫

人的腦海中總是不停地冒出評語、猜測、批判、比較、抱怨、喜歡或不喜歡,這些就是心智的喃喃自語。聲音不一定和你當時的處境有關,也許你只是在回憶往事或想像未來。我們常會因為杞人憂天,而對未來有所想像,這就叫「擔心」。有時,擔心不僅有聲音,還會伴隨畫面出現,這就稱為「心理電影」(mental movies)。不過,即使腦中的聲音與四周情境有關,仍會受到過去經歷干擾。因為那些聲音是你受制約的心智(conditioned mind)製造的,心智受到過去及集體文化思維模式的制約,人往往會透過過去來看待、判斷現在,因此產生全然扭曲的視野。

好消息是,你可以從心智的束縛中解脫,這是唯一的真正解脫。

(1) 聆聽、覺察(覺知)

首先,你可以做到的是,盡可能多花時間聆聽腦中的聲音,注意任何重複冒出的思維模式 — — 那些在你腦海像老唱片般重複播放的片段。我所謂「觀看這個思考者」的意思即在於此 — — 只是待在那裡,聆聽腦中的聲音,當一個臨在的見證人。你在聆聽腦中聲音的時候,記得要保持中立。不要去評斷或譴責任何腦中的聲音,否則那將形同你請它們從前門出去,卻讓它們從後門溜了回來。你若能保持中立,將可以很快明白:聲音在那裡,而我本是則在這裡聆聽著、觀看著。我本是的領悟並非一個想法,而是對你的臨在的一種了悟,它是從比思維更高的層次升起的。

當你聆聽你的想法,你會感到想法的背後有一種意識臨在,那就是你的深層自我。與此同時,思維喪失了箝制你的力量,並很快地消散,因為失去了你的認同,它不再獲得能量的灌注,這一刻便是終結無意識強迫性思維的開始。

當你的想法開始褪去,你將會在思緒之流(mental stream)中,體驗到一些不連續、可稱為「無念」(no-mind)的間隙。起初,這些間隙轉瞬即逝,每次大約只維持幾秒鐘,但會漸漸為時愈長。只要這些間隙出現,你的內心將會感到些許寂靜和平安。這是你與本體合一的開端,是你回到真正的你的開端,而這個狀態經常會受到心智的干擾,不過只要持之以恆,靜默和平安的感受會愈來愈深。

你將會感受到,有一種精微的喜悅從內在深處升起,那即是「本體的喜悅」。一旦你與你的內在相連結,你的意識將變得更警醒、更清明,你會全然地臨在。這種狀態能增強生命能量場的振動頻率,讓你的身體更有活力。

在東方的說法中,一個人進入無念的境界愈深,愈能了悟到純粹意識(pure consciousness)。在其中,你能夠強烈且歡喜地感受到自己的臨在。相對之下,你的思維、情緒、身體狀況,甚至整個世界都變得微不足道了。然而,這不是一種自我中心的狀態,反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它會帶領你遠離先前被你誤認為自己的那個「你自己」。

(2) 專注於當下

若想在思緒之流中創造間隙,除了「觀看這個思考者」之外,還有另一個方法 — — 專注於當下,也就是全神貫注在此時此刻。這個方法,將會帶給你一種深沉的滿足感。你可以運用它,讓意識從思維活動中抽離出來,創造出一個無念的間隙。在這個間隙裡,思緒不復存在,你將進入一種高度覺知的狀態。這就是靜心冥想(meditation)的精義所在。

你可以在自己日常的例行活動中,練習這個方法,把專注力放在原本習焉不察的事務上。例如,每次上下樓梯時,專注於你正踏出的每一步、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次呼吸。洗手時也是如此,專注於手的動作、水的聲音、水的觸感、肥皂的氣味。如果你有開車,應該在坐定後先安靜個幾秒鐘,專注在呼吸上。那麼,原本只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做的日常活動,將會轉變為目的本身。而在此過程中,有個衡量自己是否真正全神貫注的標準 — — 你感受到內在平安的程度。

所以在邁向開悟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學習撤除對心智的認同。每當你在思緒之流中成功創造出一次間隙,你的意識發散出的光芒就更耀眼。

開悟:超越思維之上

但是,人要在世上活下來,思維不是不可或缺的嗎?

思維是一種工具,是讓你用來完成任務的工具,當任務結束,就應該放下這個工具。大多數人的思維約有八、九成都是反覆和了無用處的,遑論這些失調的思維及其負面本質常帶有傷害性。觀察自己的心智,你將知道我所言不假,思維會嚴重損耗你的生命能量。

強迫性思考猶如一種上癮症,上癮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你沒有選擇權。你無法對它喊停,你覺得它比你更有力量。上癮之物會帶給你歡愉的幻相,為什麼說是幻相?因為這些歡愉終將變成痛苦。

我們為什麼會對思考上癮呢?

成長過程中,在個人及文化的外在環境塑造下,你逐漸勾勒出一個自我形象。這個幻影般的自我形象稱為「小我」,它由心智活動組成,需要不停進行思考才能存在。關於小我,每個人對它的認知不盡相同;對我來說,它就是指虛假自我(false self),是人們無意識地認同於心智的衍生物。

其實,當下乃是一把開啟解脫的鑰匙。

思考並不等同於意識,那只是意識的極小部分;思考仰賴意識才能存在,但意識的存在卻不必仰賴思考。開悟意味著超越思維之上,不掉入比思維更低的層次 — — 即動物或植物的層次。在開悟的狀態下,若有必要,你還是可以運用心智去思考,不過會比從前更專注而有效率地使用它。你用它來應付現實問題,但你的內心卻是一片寂靜,沒有之前不由自主的喋喋囈語。

當你使用心智,特別是用來尋求一個有創意的解決方案時,你將在幾分鐘之內,不斷往返於思考與默觀之間,往返於心智與無念之間。無念就是不帶思維的意識狀態,人藉此才能進行創意性思考只有在無念中,才能發揮思維的真正力量。

對人體的研究愈深入,愈能感受到已知知識的淺薄和「智性(Intelligence)」的廣袤浩瀚。一旦心智(mind)與「智性」重新連結,便會脫胎換骨,成為無比神奇的工具,為高於它自身的智性所用。

情緒: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Emotion: The Body’s Reaction To Your Mind)

那麼關於情緒呢?我覺得自己受情緒擺佈的時間,更勝於受心智擺佈。當我在使用心智一詞時,其意指的並非思維而已,還涵蓋了各種情緒、無意識的「心理 — 情緒」反應模式。

情緒是在心智與身體交會時產生的,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你也可以說,情緒是你的心智在身體上的反映)。

科學研究顯示,強烈的情緒甚至可以引起身體的生化反應,這些生化反應是情緒在生理或物質面向的呈現。我們並不總是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但是透過觀照你的情緒,你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思維模式。如果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你與情緒的連結被切斷,最終將會在純生理的層面上體驗到這些情緒,它將以疾病或症狀的方式呈現出來。

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上的反射,但有時候,它們兩者之間是衝突的,當心智說「往東」,身體卻偏要「往西」。如果要知道你的心智在想什麼,身體永遠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觀照你的情緒,更精確地說,就是從裡面去感覺你的身體。如果心智和身體看似有衝突,說謊的一定是心智,說實話的一定是情緒。情緒不能告訴你「你是誰」,但能夠真實呈現你當時的心智狀態。

運用這種方法觀照情緒,基本上就和之前提及的聆聽或觀看思維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思維存在腦中,而情緒卻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是你可以透過身體感受到的。運用這個方法,你可以讓情緒如實展現,而不受其控制。你不再與情緒合為一體,你是觀察者,情緒是被觀察者。

你是說,觀照各種情緒就像觀照想法一樣重要嗎?

是的,你應該養成這樣的習慣,隨時問自己:「此刻,我內在有什麼樣的情緒?」這個問題將把你帶往正確的方向。情緒通常代表一種被放大和強化的思維模式,情緒負載著強烈的能量,所以,想觀察它一開始並不容易。情緒總是想辦法要控制你,而且都能如願以償,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

一般人們常會無意識地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此時,情緒會暫時取代「你」,一個建基於思考和情緒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於焉形成 — — 它們相互餵養彼此。首先,思維把它自己強力反映在身體上形成情緒,然後情緒的振動頻率再餵養原本的思維模式,讓其執著於引起情緒的人事物,而這種執著又會帶給情緒更大的能量,如此循環不息。

愛、喜悅和內在平安是「本體」的三個面相,是人與本體相連結時產生的三種感受。是故,真正的愛、喜悅和內在平安是沒有對立面的,它們並非心智的產物,而是超越心智之上。情緒則不然,情緒是二元心智(dualistic mind)的產物,受制於二元對立的法則。快樂來自於外在,但喜悅則源於你的內在。快樂與痛苦彼此依存,今日帶給你快樂的事物,明天可能會讓你墜入痛苦的深淵,或者你也會因為失去它(這是早晚的事)而感到痛苦。

佛陀說過,人類的痛苦源自於欲望,若想擺脫痛苦得先斬斷欲望的枷鎖。所有的慾望都是心智期待在外境或未來尋得救贖(salvation)或解脫,用以替代本體的喜悅。只要人與心智認同,就等於認同了自己即是慾望、需求、貪戀、執著、厭惡感本身。只要你繼續認同於心智,繼續處於無意識的昏睡狀態,痛苦就不可避免。我這裡說的「痛苦」,主要是指精神上的痛苦,但也包括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乃是身體疾病的主要成因。怨尤、仇恨、自憐、內疚、憤怒、沮喪、嫉妒、乃至不悅,這些全是痛苦的展現。而所有快樂和高漲的情緒本身,都蘊含了痛苦的種子;痛苦是歡樂的背面,它遲早會反過來操控全場。

你的痛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在當下製造的;另一種則是發生在過去,卻持續糾纏著你的身心。別在當下繼續製造痛苦,並要致力去化解過去造成的痛苦,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談的內容。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