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 (二)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37 min readJun 8, 2024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意識:擺脫痛苦的方法 (Consciousness: The Way Out Of Pain)

沒有人會完全沒有痛苦和憂愁,所以與其逃避痛苦,不如學習如何與它共處?

人大多數的痛苦是不必要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那是人任由自己被心智擺佈的結果。當下製造的痛苦通常來自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抗拒「本然」(what is)所引起的。從思維的層次看來,這種抗拒多以批判展現;從情緒的層次看來,則以負面情緒展現。你有多痛苦,端視你對當下此刻的抗拒有多強烈,而這又取決於你多麼與心智認同。

為什麼心智習慣性地否定和抗拒當下?因為沒有了時間(即過去和未來),心智便無法運作,就會失去對你的掌控,所以它把當下視為威脅。基本上,時間與心智是彼此依存的。為了繼續掌控你,心智會不斷以過去和未來遮蔽當下;和當下密不可分的本體的生命力、無限創造潛能,也都被時間遮蔽住了,而你的真實本我也遭到心智扭曲。

接受當下,採取行動。不管當下是什麼,都心甘樂意地接受,就當作它是你自己選擇的一樣。與它合作,不要抗拒。把它當成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敵人。如此一來,你的整個人生將發生奇妙的轉化。

過去的痛苦:瓦解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不希望你直接觀察它,認清它的真面目。就在你觀察、感覺並關注自己體內能量場的那一刻,你對它的認同會開始瓦解,一個更高向度的意識將會現前,我稱之為「臨在」。這時,你將成為痛苦之身的見證人或觀察者。這意味著,它無法再透過假裝是你來操控你,也無法再從你得到滋養。你發現到自己內在的強大力量,你已經取用了當下的力量。

我所謂的「無意識」,是指認同於某一種心理或情緒模式,這意味著「觀察者」完全缺席。穩定持續的專注觀照,可以切斷痛苦之身與思維之間的連結,為你的轉化進程締造質變(transmutation)。這就好比把痛苦當作燃料,讓意識之火燒得更旺。

將注意力聚焦在你內心的感受,認出那就是痛苦之身,並接受它的存在。不要去思考,不要讓那些感受轉成思維,不要去評斷或分析,不要透過它建構自我認同。保持臨在,持續觀照你內在發生了什麼。不要只專注在痛苦的情緒,更要留意到「靜默觀察者」的存在。這就是當下的力量,你自己有意識的臨在的力量。接著,靜待事情發生。

恐懼的源頭

你說過,恐懼是一種我們最原始的痛苦情緒。恐懼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另外,適度的恐懼可以讓人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不是嗎?要是我不恐懼火,說不定就會把手伸進火裡,因而燒傷。

你需要的,不是恐懼來幫助你避開不必要的危險,而是一點點夠用的智慧和常識。對於這樣的現實問題,學來的知識是管用的,然而,如果現在有人用火或暴力威脅你,你就會體驗到類似恐懼的感受。這是人面對危險時的本能反應,但這種恐懼跟我們在談論的恐懼心態不同。恐懼的心理狀態與任何具體、迫在眉睫的危險都無關,它有許多展現方式:不自在、擔憂、焦慮、緊張、神經緊繃、恐慌症等等。

只要你與心智認同一天,生活就受小我擺佈一天。儘管小我有著精密的自我防衛機制,但它充其量只是一個脆弱又缺乏安全感的幻影,總是認為自己飽受威脅(即使有的小我外表上看來自信十足)。記得嗎?在前面說過,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身體從小我不停接收到的資訊是什麼?就是危險,是「我」正受到威脅。而這持續不斷的信息,將引來何種情緒?當然就是恐懼了。

恐懼看似五花八門 — — 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這些都是恐懼。但究竟而言,所有恐懼的源頭,就是小我對於死亡和毀滅的擔憂。對小我來說,死亡無所不在。當你與心智認同,對死亡的恐懼就會影響你生活的各個面向。

所以,任何與心智認同,與自己真實力量、深層自我失去連結的人,往往會感到恐懼如影隨形。人的恐懼介於光譜的兩極:一端是強烈的焦慮和恐慌,另一端則是隱約的不自在感和被威脅感。多數人只會在事態嚴重時,才意識到恐懼的存在。

小我對圓滿的追尋

除了恐懼之外,小我另一個基本的痛苦情緒是,深深的匱乏感和不完整感。自覺到的人總會感到惶惶不安,覺得自己沒價值或不夠好;而自覺不到的人,則是會強烈地渴求著什麼,始終覺得自己欠缺了什麼。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人經常會強迫性地去追尋滿足小我(ego-gratification),或與外在的事物認同,藉此填補內心的空洞。他們追求資產、錢財、成功、權力、認可、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以便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感到更完整。

深入當下 (Moving Deeply Into The Now)

你已經理解了無意識狀態的基本機制:你與心智認同,創造出了小我,然後以它替代根植於本體的真實自我。小我的需索是無止境的,它深感脆弱、飽受威脅,不斷生活在恐懼和想要之中。

所以,一旦認清了無意識狀態來自於與心智認同、與情緒認同,你便解脫了,你將變得能夠臨在。當你能處於臨在,就能允許心智如其所是,而不再與它糾纏不清。心智本身沒有問題,它是一個很棒的工具。唯有當你試圖在心智中追尋自我,並把它誤認為自己時,問題才會發生。它將因此變成「小我心智」(egoic mind),企圖掌控你的整個生命。

終結時間的幻相

關鍵就在於:終結時間的幻相。時間與心智是分不開的,將時間從心智中移開,心智就會停止運作,除非你選擇使用它。與心智認同,你將會受困在時間之中 — — 幾乎強迫性地活在記憶與預期之中。

你愈是著眼於時間(即過去和未來),就會愈忽略當下,忽略了最珍貴的東西。

你的生命沒有一刻不在當下,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再者,當下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是可以帶你超越心智的侷限,進入無時間性、無形無相的「本體」之境的唯一入口。

當下之外別無他物 (Nothing Exists Outside The Now)

我要傳達的本質,是心智無法理解的。就在你領略到它的那一刻,你的意識將有所轉換(shift) — — 從心智轉換到本體,從時間轉換到臨在。突然間,你將感覺到萬物都是活生生的,散發著能量,展現著本體。

面對生死交關的危急關頭,人的意識往往會自然從時間的向度轉換到臨在。這時,過去與未來都將暫時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強烈有意識的臨在。它是如此寂靜卻又十分警覺,對於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有著非常清楚的覺知。

自古以來,各種教派的靈性導師都曾指出:當下乃是打開靈性向度(spiritual dimension)的鑰匙。《福音書》(the Gospels)裡有下麵這些教誨:「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聖經》也說過,漂亮的花朵不會為明天焦慮,而會輕鬆自在地活在當下,享受神供應的富足。

禪宗的整個精義就是走在「當下」的刀鋒邊緣,全然臨於當下,以致沒有任何痛苦、問題、或與你的本質不相干之物,可以存留於你體內。在當下此刻,在無時間的向度裡,所有的問題都會瓦解。痛苦需要靠時間來維繫,無法在當下存活。

你在一瞬間擺脫了「時間」,進入了當下,所以能不透過心智這片濾網去看那棵樹。對本體的覺知已成為你認知的一部分。這種伴隨無時間向度(timeless dimension)而來的了知,是相當不同的。這份了知不會「扼殺」存於萬事萬物中的靈性,不會摧毀生命本有的神聖和神祕,而是對其深懷愛意和敬意。這樣的了知,心智對它一無所知。

心智和知識並非全無用處,在處理一些日常生活事務時,它們便派得上用場。然而,一旦心智掌控你人生所有的面向(包括你跟他人、還有與大自然的關係),它將無可抑制地變身為可怕的寄生蟲,最後可能殺死地球上所有生靈乃至宿主本身。

你已經短暫瞥見無時間向度如何轉化了你的認知,但無論那經歷多麼美好、深刻,只有一次是不夠的,你真正需要和我所關心的是「意識的永久轉化」。

所以,你要努力打破慣性的思維模式,不再否定當下、抗拒當下。你要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將注意力從過去和未來拉回當下,從時間的向度中抽離。如果發覺自己很難直接進入當下,那就從觀察心智「想從當下逃離」的傾向開始,你會發現,自己總是把未來想得比現在更好或更壞。如果你把未來想得比現在更好,就會充滿希望並快樂地期待;如果你把未來想得比現在更壞,就會感到焦慮,然而這兩者都虛幻不實。透過自我覺察,更多的臨在會自然而然進入你生活之中。

與心智認同將為它注入更多的能量,相反的,觀察心智才能收回它的能量。與心智認同將製造出更多的「時間」,而觀察心智反倒可以打開無時間性的向度。從心智收回的能量將會轉移到臨在上,一旦你可以感受到何謂臨於當下,就能輕易在用不著時間的時候從時間中抽離,深深地進入當下。這並不會妨礙你使用時間的能力(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們仍用得著「時間」),也不會減損你使用心智的能力。事實上,它反而會提升心智的能力,在需要使用心智時,你將發現它變得更銳利、更專注了。

放下心理時間 (Letting Go Of Psychological Time)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上學會如何使用時間 — — 我稱之為「時鐘時間」(clock time)。然而,一旦事情處理完畢,便應該馬上回到當下。這樣,纔不會創造出「心理時間」(psychological time)。所謂「心理時間」是指認同於過去,並持續強迫將這樣的認同投射到未來。

開悟的人總是專注於當下,卻又能同時對時間有所覺知。換言之,他們繼續利用「時鐘時間」卻不受制於「心理時間」。假如你無法忘懷這個錯誤,為此內疚、自怨自艾,認為都是自己或別人的錯,將錯誤當作自我感的一部分,這時它就轉變成「心理時間」了。「心理時間」總是與錯誤的認同有所關聯,大多數不肯原諒自己或別人的人,都背負了沉重的「心理時間」。

「時鐘時間」將轉變為「心理時間」,你的人生旅程不再悠哉遊哉,而是不斷趕路,一心只想快點抵達目的地。你無法停下來欣賞路邊的花香鳥語,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妙與神奇。

神智失常的心理時間

你只要去看看人類集體展現出的心理時間,就無從否認它是一種心理疾患。到處可見的是,為了達成某個「未來」的目標,卻在「這一刻」奴役、虐待和謀殺當成了正當的手段。我們看到人們信仰「未來的天堂」,卻製造了「今日的地獄」。我們還需要懷疑,「心理時間」不是一種嚴重而危險的心理疾病嗎?

時間是負面性與痛苦的根源

多數時候,未來只不過是過去的翻版。雖然表面上會看到改變,但真正的轉化卻極少發生,一切端視你能否充分臨在,靠著取用當下的力量化解過去。你的未來會如何,是由當下的意識狀態決定的。

如果未來取決於這一刻你的意識品質,那麼,決定你此刻意識品質的又是什麼?就是你臨在的程度。所以,能夠帶來真正進步和化解過去的唯一空間就是「當下」。

所有的負面性(negativity),都來自大量的心理時間和否定當下。不安、焦慮、緊張、壓力、擔心,這些全是恐懼的不同形式,它們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過度關注未來,沒有好好活在當下。

追尋藏在人生處境底下的生命

嚴格來說,你所謂的「人生」只是指「人生處境」(life situation),那是由心理時間構成,也就是過去和未來所構成的。你現在不快樂,是因為過去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它們構成了你今日的人生處境。你依然抗拒著這些往事,抗拒著本然。希望帶給你活下去的動力,但也讓你更聚焦於未來,而持續關注未來會讓你否定當下,讓你感到不快樂。

你應該試著暫時忘卻你的人生處境,專注在你的生命上。

你的人生處境存在時間之中。你的生命卻存在於當下。

你的人生處境是心智虛構之物。你的生命卻真實不虛。

不是明天或十分鐘之後的你有什麼問題,而只是此時此刻。你在當下有任何問題嗎?如果你滿腦子都是問題,那就沒有空間容納新的事物,容納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所有問題都是心智虛構的幻相。問題都是心智虛構出來的,需要以「時間」維生,無法在當下存活。

對於任何情境,你不是選擇處理它,就是接納它。為什麼要讓它變成問題?為什麼要把所有事情都當成問題呢?心智喜歡製造問題,因為問題可以給予你身分認同。這是正常的,但也是瘋狂的。「問題」意味著你遇到了某個情境,卻沒有下定決心要面對它,或目前暫時無法處理,於是無意識地用它來界定自己。

除非你受盡痛苦的折磨,否則是無法痛定思痛、痛下決心的;除非你取用當下的力量,否則不可能穿越痛苦。面對生死交關的危急處境,你不會把它當成問題,因為你的心智沒時間製造問題的幻相。在真正危急的時刻,你的心智會停止思考,你將會全然臨在;那時,一種比心智更強大的力量將接管一切。生死交關之際,不是生,就是死,無論哪一個都不成問題。

心智逃避當下的策略 (Mind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The Now)

普通無意識與深層無意識

大部分人醒著的時候,都不斷處於「普通無意識」(ordinary unconsciousness)和「深層無意識」(deep unconsciousness)兩種狀態之間。我所謂的「普通無意識」狀態,是指你認同於思維、情緒、反應、欲望與個人好惡。大部分人都處於此狀態中,受小我支配,對本體渾然不覺。它不會帶給人劇烈的痛苦或不快樂,卻會讓人不斷感到些許的不自在、不滿足、無聊煩悶或神經緊張。

一旦事情出了「差錯」,你的小我備受威脅,或是你的人生處境中出現重大挑戰、威脅、失落(無論是真的或你想像出來的),甚至是關係中出現衝突時,那「普通無意識」狀態中的不自在感,就會轉變為「深層無意識」狀態中的痛苦,使人陷入強烈的痛苦或不快樂。那是普通無意識狀態的加強版,儘管兩者本質上並無不同,卻有程度深淺之分。

從不快樂中解脫

負面性是毫無意義的,它唯一的用處是強化你的虛假自我感。負面心態從來不是處理問題的上策,多數時候,那只會讓你陷在問題裡,使得真正的改變無法發生。任何負面的內在狀態都具有傳染性,也就是說,不快樂的情緒比身體疾病更容易傳染給別人。透過共振原理,它將激發及餵養別人隱性的負面性,除非對方有高度的覺知才可能對此免疫。

我們該如何放掉負面性?

就是放掉!因為你體認到,自己不想再承受更多的痛苦,不想繼續背負重擔而活,然後你就會放手。深層無意識(例如痛苦之身),或其他極度的痛苦(例如失去摯愛),通常需要透過接納以及你的臨在之光(持續的專注),才能成功地轉化。

你把一些情緒稱為負面的,這樣不也落入了好壞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嗎?

是的,當某種心智模式(某個情緒或反應)出現時,就接受它。你的意識還不夠清明,無法做出選擇。這不是在評斷什麼,而是一個事實。我把某一些情緒稱為「負面」情緒,並不意味著「你不該有那樣的情緒」,我只是平實地陳述其負面性,就像在說「我覺得胃不舒服」一樣。只要你不去評斷,不去抗拒本然,負面情緒根本無從產生。

無論身在何處,要全然地在 (Wherever You Are, Be There Totally)

你可以再多舉一些「普通無意識」的例子嗎?

觀看自己是否經常抱怨,抱怨你的處境、抱怨別人、抱怨你的人生際遇,甚至抱怨天氣。假如有必要或可行的話,試著採取行動或說出心聲,對眼前的情境做出改變 — — 選擇離開它,或接納它,這兩者以外的其他作法都是不智的。

無論身處何方,請全然安住。如果你覺得「此時此地」讓你無法忍受,讓你覺得不快樂,那你有三種選擇:離開它、改變它,或接納它。

不採取行動是因為恐懼嗎?如果是,那就承認、觀察、專注於那份恐懼,全然臨在時也帶著它,這將會斬斷恐懼與你思維之間的連結。假如對於改變此時此地的情境,你真的什麼都不能做,也無法離開這個情境,那麼就放下內在的抗拒,全然接受你的此時此地吧!如此,那個對自己感到痛苦、憤怒及抱歉的自我,那個虛假、不快樂的自我將不復存在,這就是臣服。臣服不代表軟弱,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只有臣服的人才能擁有靈性的力量。

未來的情境是你無法應付的,因為它並不存在,那只是心智上的幻影。你若想停止這種腐蝕健康和生命的錯覺妄想,只需要承認當下此刻就行了!覺察自己的呼吸,感覺氣息從你的身體流進流出,感受的你內在能量場。

人生旅程的內在目標

我明白你說的道理,但我仍相信人生必須有目標,否則就會隨波逐流。而目標指的不就是未來嗎?我們要如何讓追求人生目標和活在當下,不產生矛盾呢?

在人生旅程上,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或至少知道大方向,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別忘了,這趟旅程唯一一件最真實的事,就是這一刻你即將踏出的這一步,那就是一切了。

你的人生旅程既有外在目標,也有內在目標。外在目標位於時空的水準向度上,內在目標則位於當下的垂直向度上,後者關注的是如何深入你的本體。外在目標只在你尚未實現內在目標時,才顯得重要。

過去無法在你的臨在中存活 (The Past Cannot Survive In Your Presence)

你曾說過,不必要的回想或談及往事,是我們逃避當下的一種方法。那些制約著我們的無意識過去,像是童年記憶,甚至前世記憶。此外,還有那些文化帶來的制約,它與我們生在哪個地方和哪個年代息息相關。

這一切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反應、如何思考、如何和別人相處,以及如何生活。

我們無須探究內在潛藏的無意識過去,除非它在此時以某種思維、情緒、欲望、反應或外在行為展現出來,並影響了你。

唯有當下可以幫你擺脫過去的桎梏。更多的時間無法讓你擺脫時間,取用當下的力量才是關鍵所在。

什麼是「當下的力量」?

不外乎就是你臨在的力量,就是你從思維中解脫出來的意識。你愈專注於過去,便能灌注給它愈多能量,愈可能從過去當中形塑出一個「自我」。當你能更有意識地臨在,就可能突然得到內在洞見(insights),看出自己為何有那些制約的行為模式。你有意識地臨在,它可以化解過去的問題,它是轉化事物的媒介。所以,不要想瞭解過去,只要盡可能臨於當下就好。過去無法在你的臨在中存活,只能在你意識缺席的狀態下找到立足點。

臨在狀態 (The State Of Presence)

你一直提到臨在狀態的重要性。雖然理性上我瞭解那是什麼,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真正體驗到它。我不知道,它是否和我想的一樣?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閉起眼睛,然後問自己說:「我的下一個想法會是什麼?」然後保持警覺,像貓守在老鼠洞口那樣,等待下一個想法出現。有什麼想法會從這個老鼠洞跑出來呢?現在就試試看吧。

結果如何?

我等了好久,才等到一個想法出現。

正是如此。當你處於強烈的臨在狀態,就擺脫了思維的羈絆。

你是寂靜的,卻又是高度警醒的當你的自我覺察降低到某個程度時,思維又會再次湧現。心智的雜音去而復返,寂靜消失不見了,你再度掉回時間的向度中。

你所謂「深深紮根於自己的內在」是什麼意思?

就是全然安居在你身體內(inhabit your body fully)。你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覺察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內在去感受自己的身體。覺知身體可以幫助你保持臨在,讓你定錨於當下(詳見第六章)。

在你臨在的默觀中升起的美 (Beauty Arises In The Stillness Of Your Presence)

我偶爾會短暫經歷到你描述的境界,通常都是在我獨處或親近大自然的時候。是的,禪宗稱這稍縱即逝的體驗為頓悟(satori),那發生在一個無念、全然臨在的瞬間。

你曾凝視過清朗的夜空,被那不可思議的靜謐和星空的浩瀚震懾住嗎?你曾真正用心聆聽過山間溪水的聲音嗎?或是在萬籟俱寂的夏日黃昏,聆聽過烏鶇的叫聲嗎?想感受到這些美,你的心智必須完全靜止,你需要暫時拋開個人問題的包袱,拋開你的過去與未來,甚至所有你的知識,否則你將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的全然臨在是必需的。

事實上,當心智、思維重新介入的一剎那,所有你對美的知覺(perception)就成了記憶。

純粹意識的展現 (Realizing Pure Consciousness)

臨在和本體是相同的東西嗎?

當你意識到本體,本體同時就意識到它自己;當本體意識到它自己,就成了臨在。臨在就是意識到本我存在的意識狀態,或是一種了知自我意識的生命狀態。

一切都是活的,太陽、地球、所有植物、動物、人類,都是不同程度的意識展現,都是以形相形式顯化(manifesting)的意識。當意識以形相形式(包括思想形相與物質形相)展現,世界就產生了。今日人們的意識,已全然認同於這些外在形相,視自己為那些形相而心懷恐懼,害怕這些生理、心理形相終有灰飛湮滅的一天。這是小我的作祟,是心智的失調。

心智失調所引發的巨大痛苦,終將迫使你的意識從形相的幻夢中覺醒,繼而擺脫對形相的認同。你會重獲自我意識,進入到比迷失之前更深的層次中。當意識從自身對生理及心理形相的認同中解脫出來,便成了我所稱的純粹意識、開悟意識或臨在。

目前,大部分人們仍受到小我的箝制 — — 與心智認同、受它操控,如果不能及時擺脫心智的操控,人終將被心智摧毀。人們將經驗到更多的迷惘、暴力、疾病、絕望和瘋狂。

寂靜(silence)是較能承載臨在的載體,聆聽寂靜,將會在你的內在創造默觀,而默觀就是臨在,就是擺脫了思維形相的意識。無論身處何處,聆聽寂靜乃是進入臨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即使是滿布噪音之處,你也能在聲音之間或聲音底下找到寂靜。

內在身體 (The Inner Body) — 本體是你最深層的自己

身體是通往本體的入口,現在,讓我們更深地進入本體吧。

如果魚可以思考,大概也會問:「你說的『水』是什麼意思?我不明白。」

不要企圖去理解什麼是「本體」,你已經瞥見過本體了,但心智總喜歡把它塞進一個小盒子,再貼上標籤。這是行不通的,本體無法被當成一種知識看待。在本體中,主體與客體是融為一體的。

從什麼之中解脫出來呢?

從幻相中解脫,不再認同於你的身體與心智 — — 佛陀所說的「自我的幻相」(illusion of the self),那是人們最根本的錯誤。從恐懼中解脫,恐懼有千百種形式,無一不是把幻相當真的必然結果。從罪咎(sin)中解脫,只要你的想法和行為受到罪惡感支配,你就會持續無意識地把痛苦加諸於自己和他人。

超越語言文字之上 (Look Beyond The Words)

請你睜大雙眼,看看無處不在的恐懼、失望、貪婪和暴力,看看人們如何殘酷地將巨大的痛苦,施加於彼此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身上。你不需要去譴責,只要觀察就好。那就是罪,那就是神智失常,那就是無意識狀態。最重要的是,別忘了觀察你自己的心智,從那裡找出神智失常的根源。

在與本體連結的自然狀態下,你每時每刻都可以感受到那實相,它就像無形的「內在身體」(inner body),是你內在饒富活力的臨在。所以,我才說要「安住在身體」(inhabit the body),從內在去感受你的身體,感受身體之內的生命,從而體認到:你是超越外在形相的存在。

想要覺知到本體,必須從心智手中奪回你的意識。這是這趟靈性之旅最重要的任務,若能達成,先前被無用的強迫性思考所困住的意識,將可以獲得釋放。對此,有一個非常有效而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注意力從思維轉移到身體上,這麼做可以使你感受到一個無形的能量場 — — 那使你有能力感知到自己身體的東西。

與你的內在身體連結 (Connecting With The Inner Body)

假以時日,等你能夠輕鬆自然地「安住在身體」,那閉上眼睛就不必要了。現在,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從內在去感受你的全身。

持續幾分鐘,專注於感受你的「內在身體」,不要思考,只要去感受。你的專注力愈強,你的感受就會愈清楚而強烈。

感受你的內在身體,感受到它的無形無相、不受限制又無法被理解,你永遠都可以感受它更深。假如現階段,你感受得還不是很深,請專注於你能夠感受到的,可能你感受到的是手掌或腳掌上微微的刺癢,這已經很不錯了。內在身體是介於外在形相與真實本相(即真正的你)之間的門戶,請記得,千萬不要與它失去聯繫。

轉化乃是透過身體,而不是遠離身體發生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不會教人去對抗或遠離身體,不過那些被心智蒙蔽的追隨者,倒是經常會這麼做。

關於身體的教誨

受到生、老、病、死的束縛,被稱為身體的這個物理結構,並不是究竟的實相 — — 身體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對於真正的你的一個錯誤認知。你的實相是超越生死的,而你誤以為自己有生有死。身體是心智畫地為牢的結果,心智與本體已失去連結,創造出你與身體分離的幻相,並企圖將它的恐懼合理化。

在你追尋真理的過程中,不要把注意力置於外在某處,因為真理就在你內,不待外求。你就是你的身體,但你那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只是一片虛幻的薄紗。在那後面,存在著無形無相的內在身體,那是你邁向本體、未顯化生命(Life Unmanifested)的門戶。透過內在身體,你和未顯化的「至一生命」緊密連結,進入無生無滅的永恆臨在之中。

深深地根植內在 (Have Deep Roots Within)

關鍵在於,與你的「內在身體」保持恆常的連結,時時刻刻去感受它,很快地,你的生命將獲得深層的轉化。

無論何時何地,請善用等待的時間,去感受你的內在身體。如此一來,不論是路上塞車或街上排隊的時刻,你都能自得其樂了。不要把自己投射到未來,而在心理上脫離了當下此刻,透過深深地根植於身體,你將進入當下更深。不斷覺察你的內在身體,你終將開展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進入一種與本體恆常連結的狀態,為你的生命帶來前所未知的深度。

除非你保持臨在(「安住在身體」是臨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則將繼續受心智擺佈。

所以,你要養成一個習慣:每當遭遇困難或逆境時,立即將注意力收回到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不需要太久,幾秒鐘就夠了。你要當心,在困境出現的剎那就要立即行動,任何一點點拖延都可能讓慣性的「心理 — 情緒」模式升起;相對的,當你專注於內在身體,當意識從心智中撤離,你立刻會感受到寂靜和臨在。

專注是轉化的關鍵,全然地專注意味著接納。專注就像一束光,意識的專注力量可以將任何東西轉化為意識。

讓呼吸帶你進入身體之中 (Let The Breath Take You Into The Body)

任何時候,當你覺得難以與內在身體相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有意識地呼吸本身就是充滿力量的冥想,它會讓你逐漸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將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感受你的腹部隨著呼吸的律動而一縮一脹。

進入未顯化狀態之門 (Portals Into The Unmanifested)

你要養成靜心冥想的習慣,每次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十至十五分鐘就夠了。首先,確定不會發生任何事讓你分心,像是電話鈴聲或誰來打斷你之類的。然後,坐在椅子上,不靠椅背,把背挺直,這樣可以讓你保持警醒。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其他你喜歡的姿勢。

只要去感覺就好,這樣可以讓你從心智手中把意識奪回來

如果可以的話,放下任何你還有肉身的心理形象,你會發現,最終只剩下一種遍滿一切的臨在感受 — — 或稱為「存在」(beingness),那就是你無邊無限的內在身體。

如果你感覺很舒服,就盡可能停駐在純粹本體之境中,然後,再度去覺知到你的身體、你的呼吸,以及你的感官感覺。最後,張開眼睛,用幾分鐘的時間環顧一下四周,不帶任何評判地觀看,同時持續感受你的內在身體。

悟入無形無相之境時,人將會經驗到真正的自由。那是一體生命未分裂為多元個體之前的無分別狀態(undifferentiated state),它會使你擺脫形相的枷鎖,撤除你對形相的認同。我們可以稱它為未顯化狀態,那是萬事萬物不可見的源頭,也是一切存在的本體。那是一個極度寂靜、平安的境界,卻也充滿了喜悅與活力。

當下,可以被視為一扇大門,它是進入其他的門(包括內在身體)的關鍵。一個人不可能安住在身體,卻沒有強烈地臨於當下。就像時間與已顯化狀態密不可分,當下與未顯化狀態的關係也是如此。當你臨於此刻的覺知(present-moment awareness)瓦解了心理時間,你將直接或間接地覺知到未顯化狀態。你可以直接感受到,那就是你有意識地臨在所發出的光和力量 — — 沒有內容,只有臨在。

另一扇進入未顯化狀態的門是停止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一個簡單的方法開始:專注於呼吸,或是全神貫注地凝視一朵花 — — 此時,心智的評斷停止了。有很多方法,可以在不間斷的思緒之流中製造間隙,冥想即為其一。

臣服(surrender),即是放下抗拒本然的「心理 — 情緒」模式,臣服也是一扇進入未顯化狀態的門。理由很簡單,抗拒的心理將會切斷你與他人、你與自己、你與世界的種種聯繫;那會強化你的孤離感(separateness),而「假我」正是依賴這種孤離感存活的。你的孤離感愈強,就愈會深陷在已顯化狀態 — — 一個由眾多分離個體組成的世界中;你愈受到形相世界的束縛,你基於形相的身分認同就會愈堅固而難以超越。這時,大門會關閉起來,你與自己內在的深層向度便失去了聯繫。相反的,一旦你臣服了,你的形相自我就會軟化、變得「透明」,未顯化狀態就可以透過你發光。

寂靜 (Silence)

寂靜是聲音源起之處,也是聲音復歸之處。你應該更專注於寂靜,而不是聲音。專注於外在的寂靜,可以創造內在的寂靜 — — 心智轉變成默觀,這樣一扇門就打開了。

空間 (Space)

沒有寂靜聲音就無法存在,同樣的,沒有「無」(no-thing)任何事物也就無法存在。萬事萬物皆生於無,被無環繞,最後又歸於無;甚至在每個物體裡面,「無」都比「有」多得多。物理學家說,物體的固體性只是幻相,即使看起來是固體的東西(包括你的身體),裡面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空」的。

未顯化狀態除了以寂靜的形式臨於世間,還以空間的形式遍滿整個宇宙 — — 外在空間及內在空間。空間和寂靜一樣,容易被人忽略,畢竟,每個人注意到的都是空間中的事物,誰會去注意空間本身呢?

然而,透過覺知到四周的空間,你就能同時覺知到無念的空間、純粹意識的空間 — — 也就是未顯化狀態,這就是何以靜觀空間(the contemplation of space),可以成為接引你的一扇門。

空間和寂靜是一體的兩面,更精確地說是「無」的兩面,也是內在空間與內在寂靜的顯化狀態。選一個無雲的夜晚到戶外走一走,仰望星空。你能用肉眼看到的那些星星,只不過是全宇宙所有星星的九牛一毛。

對應於外在空間的,是你內的默觀寂照 — — 無限深邃的無念之境;而對應於時間的,則是臨在 — — 對於永恆當下的覺知。一旦你了悟到內在空間和內在時間(即無念和臨在),外在空間和外在時間對你就沒那麼重要了,儘管世界會繼續為你存在,但它再也綑綁不了你。

超越快樂與不快樂,邁向平安之境 (Beyond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There Is Peace)

超越二元對立的更高的善 (The Higher Good Beyond Good And Bad)

快樂與內在平安不一樣嗎?

是的,快樂需要取決於正面的情境(positive conditions),內在平安則不需要。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正面的,什麼是負面的嗎?你有一雙能綜觀全域的眼睛嗎?很多碰到負面情境的人(不論是什麼形式的局限、失敗、損失、疾病或痛苦),到頭來卻發現,那些事竟是成就他們最多的老師 — — 教他們放掉虛幻的自我形象,放掉驅使自己追逐各種目標、欲望的小我。負面情境為他們帶來深度、人性和同理心,讓他們變得更為真實。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當你能夠接納一切本然,以此唯一意識清明的方式生活,你人生之中善與惡便不復存在,只剩下「更高的善」(higher good),當然「更高的善」之內也包含了所謂的「惡」。

心智不會如此看待眼前的情境,它總是帶著有色眼鏡,把事情劃分為禍福、好惡、愛恨。根據《創世記》記載,亞當和夏娃不被允許留在「樂園」裡,就是因為他們吃了「知識善惡樹上的果子」,開始懂得分辨善惡。

允許一切發生的態度,會帶你超越心智的抗拒模式,不再創造出二元對立的思維,這是寬恕(forgiveness)最基本的部分。寬恕當下比寬恕過去更重要,如果你可以寬恕每一個當下,讓它如其所是,那你就不會累積一些日後需要寬恕的怨恨。

例如,如果你摯愛的親人剛剛死去,或你感覺死亡正在逼近,你一定快樂不起來的。這些情況下,沒有人可能是快樂的,但在這些時刻,你卻可以保有內在平安。你也許還是會憂愁和流淚,但只要你不再抗拒,在憂愁底下便會浮現深深的寂靜及神聖的臨在。那是本體的流露,是一種內在的平安,是沒有對立面的「善」。

心智與抗拒是同義詞,你愈快接納情境,就愈快可以擺脫心智的支配,與本體重新連結。這樣一來,導致小我習慣要去「做點什麼」的動機(如恐懼、貪婪、控制欲及防衛心),就不會升起了。此時,比心智更高的「智性」將接管一切,使你採取的行動也更為有效。

所謂寬恕,就是認清了過去的虛妄不實(insubstantiality),並允許當下此刻如其所是。透過寬恕,轉化的奇蹟將不只發生於外在,也會發生於內在。一個強烈臨在的寂靜空間,將會在你內和你的四周展現,而進入這一意識場的人事物,無一不會受其影響。

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全然地「在」(being)、保持強烈的臨在頻率,便足以瓦解一切混亂,療癒痛苦和驅散無意識狀態了。

終結你的人生戲碼 (The End Of Your Life Drama)

即使處於接納一切的內在平安狀態,不把任何事看成「壞事」,但是從普通意識的角度看來,「壞事」仍有可能降臨在我頭上,不是嗎?

所謂的「壞事」,大部分都是因為人活在無意識狀態中而引發的。那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更精確地說,禍事是小我製造出來的,我有時會稱這些事為「人生戲碼」。當你的意識完全清明,這些戲碼就無法進入你的生活。接下來,我想扼要地提醒你一下,小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如何打造出「人生戲碼」。

小我是未經觀察的心智,只要你離開了觀照者的臨在狀態,小我就會趁機支配你的生活。小我視自己為孤立的碎片,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宇宙裡,它與其他事物沒有真實的內在連結,而被許多其他的小我圍繞著,它要不是把身邊的小我當成潛在威脅,就是當成達到目的的工具。小我的基本模式,是設計來對付自己的深層恐懼和匱乏感的,這些基本模式包括:抗拒、控制欲、爭權、貪婪、防衛和攻擊。小我的某些策略極端高明,可惜從來不能真正解決任何問題,因為所有問題的根源就是小我自己。

當小我聚在一起(不論是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壞事」或人生戲碼遲早都要上演,人生戲碼的形式可能包括:衝突、權力鬥爭、情緒暴力和肢體暴力等等,也包括了戰爭、種族屠殺、剝削等等集體無意識引發的壞事。另外,許多的疾病也是由小我持續的抗拒所引起,因為每當你抗拒當下,就限制了能量的自由流動,導致體內能量阻塞。所以,當你與本體重新連結,不再受心智支配時,就是在停止製造更多的壞事,而你所打造或參與其中的人生戲碼也將從此落幕。

只要兩個以上的小我聚在一起,就足以演出一齣人生戲碼了。即便是孤單一人,同樣也能自導自演。當你為自己感到遺憾、抱歉,那便是戲;當你感到內疚或焦慮,那也是戲;當你任由過去或未來模糊了現在,當你創造出了「心理時間」,一場一場的戲於焉上演。只要你不珍視當下此刻,不允許它如其所是,你就是在編寫一齣齣的人生戲碼。

無常和生命週期 (Impermanence And The Cycles Of Life)

當你的人生處於成功的週期,一切都如你所願;當你的人生處於失敗的週期,你則變得諸事不順。在不順遂的時期裡,你必須學習放手,這樣才能騰出空間讓新的事物得以來到,讓轉變得以發生。如果你執著於某一個週期,表示你在抗拒隨順生命之流而行,如此痛苦就產生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正如佛陀所指出的,所有情境都是不穩定且不停變化的,無常正是人生處境的特質。世事會變化、會消失,變得不再能滿足你。

快樂和它的對立面是不可分的,換言之,你的快樂與不快樂事實上是同一件事,只有落入時間幻相的人,才會以為它們是分開的。這不是一種消極心態,而是認清了事物的本質,好讓你不用一輩子都在追逐這樣的幻相。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去欣賞美好的事物或處境,只是如果你想透過它們,去尋得它們所不能給你的東西 — — 一個身分認同、一種恆久的滿足感,那就是在自討苦吃。

你愈想透過物質尋求快樂,快樂就離你愈遠。物質只能帶給你短暫膚淺的滿足,不過一般人都需瞭解這道理後,才能大徹大悟。事物與情境可以帶給你歡愉(pleasure),卻無法帶給你喜悅(joy)。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給予你喜悅,喜悅是沒有原由的,它只能從本體的喜悅裡自然升起。喜悅是內在平安的主要部分,那種境界是我們所謂的「神的平安」(the peace of God)。這是你的自然狀態,無需辛苦爭取或努力達到。

我們怎樣才能阻止負面性升起呢?怎樣才能在它一出現時,就把它清除掉呢?

我說過,阻止它升起的方法就是全然臨於當下。

所以,當有任何負面性在你內心升起時(不管它是被外在因素或內在想法所觸動,甚或不明原因引起的),只管凝視它,並對自己說:「注意,此時此地。醒過來吧。」就連最輕微的怒意,也是你必須去承認和觀察的,否則,它將在無意識狀態下積少成多。

另一個擺脫負面反應的方法是,想像你自己變成透明人,讓那些不愉快的事無法刺激你做出反應。剛開始時,你可以先拿一些瑣碎的小事來做練習。例如,你原本安靜地坐在家裡,突然間,對面街道的汽車響起刺耳的防盜警鳴聲,這讓你微微惱怒。這個惱怒有什麼目的?沒有。那你為什麼要創造它?你沒有創造它,是心智創造的,它是自動升起、完全無意識的產物。那心智為什麼要創造它?因為心智相信,抗拒(這抗拒在你身上以某種不快樂或負面性展現)可以擺脫掉討厭的情境。這當然只是一個錯覺,事實上,心智的抗拒(以不悅或憤怒展現)比它想擺脫的討厭情境本身,更令人困擾。

這類日常生活小事都可以作為靈性練習,如前所述:想像自己變成透明人,不具任何形體,然後允許引起你負面反應的噪音穿透你而過,它將不會在你內碰到任何一面「牆」。我剛說過,一開始使用這方法時,應以瑣碎小事作為練習對象,例如:汽車防盜警鳴聲、狗吠聲、嬰兒哭鬧聲、塞車等等情境,都很適合拿來練習。與其豎起一面抗拒的「牆」,讓你不斷被討厭的事物擊中、擊痛,倒不如讓一切「不該發生」(should not be happening)的事穿透你而過,不做任何停留。

你聽過盤山(Banzan)的故事嗎?在成為偉大的禪師以前,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追求開悟,卻不可得。直到有一天,他路過一座菜市場,無意中聽到一個屠夫和客人的對話。「我要一塊最好的肉。」客人說,屠夫答:「我這裡每一塊肉都是最好的,沒有一塊不是最好的。」聽了這段對話,盤山就頓悟了。

我看得出來,你正在等待一個解釋。當你接納了一切本然,每一塊肉(即每個片刻)都會是最好的,這就是開悟。

當超越了心智創造的種種二元對立之後,你將變成猶如一座深邃的湖泊。一切外在境遇都只是湖的表面,這個表面有時平靜、有時波動,依季節和天氣的變化有所不同。然而,湖的深處卻是毫無波動的。你就是一整座湖泊,既有表面也有深處,而那深處是寂然不動的。因為不執著於任何境遇,你不會抗拒任何變化。你的內在平安不仰賴外境維繫,你安住在沒有變動、沒有時間、沒有死亡的本體裡,不再依賴無常世界帶給你快樂或成就。

臣服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Surrender)

接納當下 (Acceptance Of The Now)

我們該如何取得臣服和採取行動之間的平衡呢?臣服是一種簡單卻深邃的智慧,是要人隨順生命之流,而不要逆流而行。你經驗生命之流的唯一時刻就是當下,臣服意味著: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這一刻,停止對本然的內在抗拒。

臣服純然是一種內在狀態,並不表示你不能對外採取任何行動,改變你的處境。事實上,你需要臣服於的不是整個境遇,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 那就是當下。

抗拒心理消失了,負面情緒也不見了,你會接受當下的本然。在這之後,你一樣可以採取行動,想辦法讓自己脫離困境。這些行動,我稱之為「正面行動」,它們比發自憤怒、絕望和挫折的負面行動有效多了。在達成你想要的結果之前,你持續練習臣服,不再對當下貼任何標籤。

抗拒心態不只會僵化人的心理形相,也會僵化生理形相 — — 即身體。抗拒會讓身體各部位緊縮,整個身體緊繃。生命能量的自由流動,原本對身體健康極為重要,但它現在受限了。

臣服與行動是並行不悖的。透過臣服的狀態,一股截然不同的能量、截然不同的品質,將灌注到你的行動中。臣服讓你與本體的源頭能量重新連結。如果你的行動發自本體意識,行動本身就會成為對生命的喜悅慶祝,它將把你帶入更深沉的當下。

透過不抗拒,你的意識及行動的品質會無限倍增,行動的結果也會反應出行動本身的品質,我們稱這種行動為「出自臣服的行動」(surrendered action)。

如果你對目前的處境感到不滿意或不快樂,那就把這一瞬間排除(separate out this instant),並臣服於本然。

接著,仔細觀照處境的各個細節,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它、改善它嗎?還是乾脆離開它?」然後,就採取適當的行動。

別把臣服與自欺混為一談,臣服不等於「反正我習慣了」、「反正我不在乎」之類的態度。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態度其實潛藏著負面性和怨懟,那不是臣服,而是一種偽裝的抗拒心理。每當你覺得臣服了,先將注意力轉向內在,檢視自己是否還殘留任何抗拒心理。你需要高度警覺,否則抗拒心理會以思維或情緒的形式,繼續窩藏在你意識的陰暗角落中。

從心智能量到靈性能量 (From Mind Energy To Spiritual Energy)

透過臣服,你曾抗拒的外境可能迅速轉變或瓦解。靈性能量是一種強力轉化劑,會為人和情境帶來戲劇性的轉變。即使情境沒有立即改變,接納當下仍然可以讓你超越其上。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你都自由解脫了。

在人際關係中臣服 (Surrender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如果你反抗或還擊別人的無意識行為,那你也將落入無意識的狀態。臣服並不意味,你任由無意識的人們來利用你,絕對不是,你當然可以清楚而堅定地說「不」,或是離開那個情境,不過是在沒有任何抗拒心理的狀態下。當你對某人或某個情境說「不」,請確定這是否來自你的內在洞見,來自你對於在這一刻,什麼是對、什麼不對的清晰了悟。讓這成為一個非反應性的「不」、高品質的「不」,不含任何負面性的「不」,從此,沒有痛苦得以被造出來。

將疾病轉化為開悟 (Transforming Illness Into Enlightenment)

如果有人罹患重病卻全然接納、臣服,會不會失去求生意志?他們還會下定決心打倒疾病嗎?

臣服乃是毫無保留接受事物的本然。我們談論的是你的「生命」 — — 即是此刻,而不是你的「人生處境」。疾病是你人生處境的一部分,它有過去和未來。過去和未來是不間斷相連的,除非你能夠保持有意識地臨在,專注於當下,才能取用到當下的救贖力量。誠如我們所說的,各種人生處境之下都潛藏著更深邃的本質:你的「生命」,也就是存在「無時間性的當下」中的你的本體。

臣服不是去轉化事物的本然,至少不是直接去轉化它。臣服轉化的是你自己,一但你轉化了,你的整個世界就會跟著轉化,因為外在世界只是你內在意識的映照。

當災難來襲時 (When Disaster Strikes)

對於處於無意識狀態的絕大多數人,唯有在面對「臨界處境」(limit-situation)時,才有機會打破小我的堅硬外殼,迫使他們臣服,從而進入覺醒狀態。所謂的「臨界處境」指的是,遭遇重大災難、劇烈動亂、重大的失落感,或當事人的整個世界分崩離析、不復存在任何意義的情況。

將苦難轉化為平安 (Transforming Suffering Into Peace)

暫且先把臣服這個觀念放在一旁,當你深感痛苦,說些什麼臣服都是徒勞的,都毫無意義。當你深感痛苦,你可能只想逃離它,而不是臣服於它;你可能再也不想弄清楚自己目前的感受,這再正常也不過了。但是,你有地方可逃嗎?沒有,只有一些虛假的逃避方法,例如:埋首工作、酗酒、嗑藥、大發雷霆、投射、壓抑,這些都是逃避的選擇方式,但它們都無法讓你真正擺脫痛苦,痛苦的程度不會因為你的抑制而減少。當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痛苦,你所想所做的每件事、你的關係,都會受到玷汙。你散發出的負面能量,別人會無意識地接收到。

儘管找不到出去的路,至少你可以選擇穿越它。不要迴避痛苦,面對它、徹底感受它,但別思考它!必要的話,說出你的痛苦,但不要在腦海裡勾勒出屬於這痛苦的劇本。全然專注於你所感受到的痛苦,而非那些看似引發痛苦的人事物。別讓心智支配你的痛苦,讓你誤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你是不可能逃避痛苦感受的,唯一的改變契機就是進入它,否則,轉化不會發生。全然專注於你的痛苦感受,避免對它貼標籤。當你深入自己的痛苦感受時,記得要非常警醒。對你來說,那一開始會是個幽暗、可怕的地方,你會有種想轉身跑開的衝動。什麼都不要做,只管注視著它。繼續專注在你的痛苦感受上,感受你的悲傷、恐懼、擔心、寂寞,不論你的感受是什麼。保持警醒,保持臨在,讓你整個本體保持臨在,讓你身上的每個細胞都保持臨在。如此,你就是將光明帶進黑暗,這就是你點亮的意識之火。

選擇的力量 (The Power To Choose)

沒有人會選擇失調、衝突與痛苦,沒有人會選擇神智失常。人之所以如此,純粹是因為當下的臨在不足以瓦解過去的總總,因為眼前的光芒不足以驅散黑暗的籠罩。你沒有全然安住在這裡,還沒覺醒過來,所以你的生命還持續受到心智的支配。

只要臣服於事物的本然,全然臨於當下,過去就失去了影響你的力量。你再也不需要它了。你的臨在就是關鍵,當下就是鑰匙。

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臣服了?

當你不再需要這麼問的時候。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