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一)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23 min readMay 5, 2024

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and the Pace of Life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Scale by Geoffrey West,Copyright © 2017 by Geoffrey West

作者:傑弗里.魏斯特(Geoffrey West),出版者: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7/11/01

作者簡介: 傑弗里‧魏斯特(Geoffrey West)
理論物理學家研究城市理論的先驅。他的研究興趣一直是物理學、生物學與全球永續性的基本問題。他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資深研究員,也是聖塔菲研究院(Sante Fe Institute)的傑出教授,自二○○五年到二○○九年擔任院長。二○○六年,《時代》(Times)雜誌評選他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他也是牛津大學、帝國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訪問學者,曾在TED演講「有關都市和企業集團的驚奇數學」(The surprising math of cities and corporations)。

這一本書知識含量非常龐大,書中諸多概念讓人眼睛一亮,像縮放法則、生物複雜系統與社會複雜系統(舉城市及公司為例)之縮放規律類比的概念,不只透過龐大的資料分析及相關比較研究,推論出不同複雜系統的組織、結構與動力上,有系統地呈現出驚人的規律性與相似性。這個縮放概念既實用,也能讓人對複雜系統的運作原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一本書非常不好讀,但還是很值得唸,至少可以吸收書中欲傳遞的重要訊息。

綜觀大局 — 全書概覽

生命也許是宇宙中最複雜、最多樣化的現象,在極大的尺度範圍中,充分展現出千變萬化的形式、功能與行為。

舉例來說,根據統計,在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上,從重量不到兆分之一公克、非常微小的細菌,到重達一億公克、最龐大的動物藍鯨,全部的有機體中,有超過八百萬種不同的物種。很多細菌只活一個小時,而且只需要十兆分之一瓦特就能存活;但是鯨魚可以活超過一百年,而且每代謝一次僅需要幾百瓦特。在生物如此非比尋常的生活樣態之外,更驚人的是,我們人類帶給這座星球複雜而多樣的社會生活,尤其是以城市的形式,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各種特殊現象,例如商業、建築與多元的文化,以及無數居民隱而不見的快樂與悲傷。

如此複雜的現象與星球繞著太陽旋轉、或你手上的錶與iPhone上的時間的規律性,這種非常簡單的法則相比,很自然會引人深思,在所有的複雜與多元表象之下,可不可能有一個類似的隱藏秩序:

(1) 有沒有可能所有的有機體,或所有的複雜系統,從動植物到城市與公司,都在遵循著幾個簡單的法則?

(2) 又或者,在世界各地的森林、大草原與城市上演的劇碼,都是隨意的變化,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偶然?

由於賦予這些多樣性的演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隨機性質,因此根據直覺,似乎不太可能出現任何規律性或系統性的行為。畢竟,在組成生物圈的無數有機體中,每一個次系統、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類型,以及每一個基因組,都是經過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又譯自然淘汰、天擇)程序的演化而來,各自根據自己獨特的歷史進程,也有自己獨特的環境利基。

縮放曲線(scaling curve)的意義是,數值如何隨著尺寸大小而放大縮小:圖1是代謝率,顯示的是,根據動物的重量或質量(mass),一天需要多少食物才能維持生命。圖2是一生中的心跳次數,也是根據一系列的動物重量或質量來繪製。圖3是根據人口多少,一座城市產生的專利數量。最後一張是根據員工人數,公開上市公司的淨資產與收入。

令人非常驚訝的是,每一張圖都顯示出某種簡單而有系統、有規律的原理。幾乎像是奇蹟一樣,數據在圖表上的排列大致是直線,而不是由於每隻動物、城市或公司都有獨特的歷史與地理偶然因素,我們可能預期會呈現出來的隨意分布。圖1到圖4的例子,只是無數可以呈現出縮放(scaling)關係例子的小小採樣,這種關係是在數量上描述有關動物、植物、生態系統、城市與公司幾乎所有可測量特徵(measurable characteristic),如何依據尺寸大小的變化而放大或縮小。

在本書中,你將會看到更多這樣的例子。這種明顯的規律性強烈顯示,在這些彼此迥異而高度複雜的現象之下,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架構;而且事實上,動物、植物、人類的社會行為、城市與公司的動力與成長,其實受制於一些類似的通用「法則」。

作者將會說明這些系統性的縮放法則(scaling laws)的本質與由來,它們全部如何互相關聯,以及如何帶領我們對生活的很多面向,以及最重要的全球永續問題,有一個更深刻而廣泛的理解。本書探討的是,城市、公司、腫瘤以及我們的身體等,是以極為明顯的類似方式運作;其中的每一個單一事物,只是代表一個普遍主題的變化形態,同時也清楚顯示,在組織、結構與動力上,有系統地呈現出驚人的規律性與相似性。

其中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全都非常複雜,而且是由無數的個別分子所組成,不管是分子、細胞或人,個別分子彼此關聯與互動,並透過網絡結構以多種時間與空間的尺度演變。有些網絡明顯非常具體,例如人體的循環系統或城市的道路系統,但有些比較是概念或虛擬的網絡,例如社會網絡、生態系統與網際網路。

這個大格局的架構讓我們可以解決各式各樣引人好奇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引發了我的研究興趣,有些問題也將在後面的章節中探討,當然有時候難免有點推測性質。以下列舉其中的一部分問題:

(1) 為什麼我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年,而不是一千或一百萬年?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死亡,什麼因素為我們的壽命設下限制?可以根據組成身體的細胞與複雜分子的特點,計算出我們的壽命嗎?可以改變人體細胞與分子,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嗎?

(2) 為什麼組成分子和我們大致相同的老鼠,只能活二到三年,而大象可以活到七十五年?除了這些差異,為什麼大象、老鼠與所有的哺乳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大致相同,差不多十五億次?

(3) 為什麼從細胞、鯨魚到森林的有機體與生態系統,以一種明顯普遍、有系統,而且可以預測的方式,依據尺寸而呈現出縮放關係?為什麼會有神奇數字四,它似乎大致控制了從成長到死亡的生理與生命史?

(4) 為什麼我們會停止生長?為什麼每天必須睡八小時?為什麼我們的腫瘤比老鼠少很多,但鯨魚卻幾乎不會長腫瘤?

(5)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公司只存活相對很短的時間,而城市卻可以繼續成長,還可以設法迴避即使是最強盛、看似無敵的公司一定會面對的命運?

(6) 我們可以發展出一門城市與公司的科學嗎,也就是一個用量化預測架構,來了解城市與公司的動力、成長與演變的概念架構?

(7) 城市有沒有極限規模?或最適規模?動物與植物有沒有最大尺寸?可不可能有巨型昆蟲與龐大的巨型城市(megacity)?

(8) 為什麼生活步調不斷加快,為什麼為了維持社經生活,就必須不斷加速創新速度?

(9) 我們要如何確保只發展了一萬年的人類工程系統,可以繼續與已經演化了數十億年的自然生物世界共存?我們能不能維持一個充滿動力的創新社會,或者我們的星球注定要充斥著貧民窟、衝突與毀滅?

我們活在指數擴張的社經都市化世界

本書的中心主題是,在決定地球的未來時,城市與全球都市化的關鍵作用。自從人類有社會以來,城市就成為地球面臨的最大問題的根源。人類的未來以及地球的長期永續問題,和城市的命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都市化以指數成長的速度發展。但是否能有一門「城市的科學」,而且能延伸成「公司的科學」,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可以以量化預測架構,來理解其動力、成長與演變的概念架構。

最近有所謂的全球暖化、長期的環境變遷;能源、水與其他資源都是有限的,還有健康與汙染議題、金融市場的穩定性,諸如此類的問題等等。即使我們已經開始關心,但似乎一直有一種隱含的推測,認為這些問題都是暫時的脫軌,最後一定會解決,然後問題就會消失。因此,大部分的政治人物、經濟學家與政策制定者,一直採取相當樂觀的長期看法,認為我們的創新能力與聰明才智就像過去一樣,終究會戰勝這些問題,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但就像本書稍後會闡述的,並不是那麼樂觀。

生與死

城市顯然有非生物性的特徵,但如果城市確實是某種超級有機體,為什麼幾乎都不會死亡?沒有一個人活超過一百二十三歲,另外也只有非常少的公司可以存活更久,大部分的公司十年多就消失了。所以,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能活下來,但絕大部分的公司與有機體都會死亡?

身為一個在思考老化與死亡問題的物理學家,很自然不會只問到我們為什麼會老化與死亡的可能機制,也會問到一樣重要的問題:人類壽命的尺度是從哪裡來?為什麼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活超過一百二十三歲?我們能不能像神話中的瑪土薩拉(Methuselah),活上一千歲?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公司卻只能存活幾年。所有美國公開上市公司,在進入市場後,一半的公司不到十年就會消失。

我們能不能發展出一套機制理論(mechanistic theory),不只能理解我們自己的死亡,也能理解公司的死亡?能否想像我們能夠用數字來理解公司的老化與死亡的過程,因此可以「預測」公司的大約壽命?以及為什麼城市可以設法巧妙躲過這個顯然無法迴避的命運?

能量、新陳代謝與熵

想解決這些問題時,很自然要問:所有其他的生活尺度是從哪裡來的?例如,為什麼我們一晚大約睡八小時,但老鼠要睡十五個小時,而大象卻只睡四小時?為什麼最高的樹木有幾百英尺高,而不是一英里高?為什麼最大型的公司在資產達到○.五兆美元時,就會停止成長?以及為什麼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大約五百個粒線體?

不管是人類、大象、城市或公司,老化與死亡的數量與機制過程,我們首先必須條列出,這些系統如何成長,以及如何維持生命。在生物學上,這些是由代謝過程控制與維持。在數量上,這是用代謝率(metabolic rate)的術語表示,表示每一秒鐘維持一個有機體存活所需要的能量對我們人類來說,一天大約是二千的食物卡路里,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數字相當於九十瓦,也相當於一個標準的白熾燈泡。

作為居住在城市的社會動物,我們需要相當於一個白熾燈泡的食物維持生存,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房子、空調、照明、汽車、道路、飛機、電腦……因此,維持一個居住在美國的普通人所需要的能量,飆升到令人震驚的一萬一千瓦。這個社會代謝率相當於大約十二頭大象的全部需求。

另外,我們在從生物性動物轉型成社會性動物時,我們的總人口也從區區的幾百萬人,成長到超過七十億人。難怪因此會出現能源與資源危機。不管是「自然的」或人造的系統,如果沒有持續供應能量與資源,並被轉化為「有用的」東西,沒有一個系統可以持續運作下去。

所有這種能量轉化的過程稱為代謝(metabolism)。根據系統的複雜度,這些經由代謝產出的有用能量,會被配置在從事實際工作以及修護、成長與繁殖上。

如果沒有持續供應能量與資源,不只這些東西無法繼續被大量製造,也許更重要的是,可能就沒有點子、沒有創新、沒有成長,也沒有演化了。能量是最基本的要素。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都需要以能量為基礎。但處理能量時,一定要付出代價,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由於能量是每一個東西轉化與運作的基礎,所以每一個系統的運作,也一定會產生後果。

事實上,有一個無法被違背的自然基礎法則,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它指出,當能量被轉化成一種有用的形式時,同時也會產生「沒用的」能量,也就是一種次級的副產品,換句話說,一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也許是無法取用、沒有組織的熱能,或是無法使用的產品等。沒有永遠能動的機器,你必須進食、維持生命,以應付你的身心高度組織化的功能。但進食之後,你遲早要進廁所。

一個持續演化的系統要維持秩序與結構,就需要不斷供應與使用能量,而其中的副產品就是無秩序狀態(disorder)。這就是為什麼為了維持生命,我們必須不斷進食,以對抗熵這種無法迴避的毀滅性力量。隨著系統老化,對抗熵的戰役,也就是為了成長、創新、維持與修護而不斷供應能量,會變得越來越具挑戰性。

大小真的很重要:縮放與非線性行為

為了解決這些多元且看似無關的問題,我主要將用規模(Scale)的視角以及科學的概念架構縮放(scaling)與可縮放性(scalability),也就是東西如何隨著尺寸大小(size)改變,以及這些改變遵循的基礎規則與原理,將是貫穿本書的中心主題,並且將作為幾乎所有本書呈現的論點的出發點。

從最基本的形式來說,縮放指的就是,一個系統在尺寸改變時會如何因應。當城市與公司的規模加倍時,會發生什麼事?或者,如果一棟建築物、一架飛機、一個經濟體或一隻動物的尺寸減半呢?如果某個城市的人口變成兩倍,道路會不會也大約變成兩倍、犯罪率也變兩倍、專利也變兩倍?如果某家公司的銷售額加倍,獲利會不會也跟著加倍?如果某隻動物的體重減半,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也只要一半?

在更接近現實生活的例子中,在設計越來越龐大的人造物與機器時,例如建築物、橋梁、船舶、飛機與電腦,縮放論點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如何以有效率、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進行從小到大的推算,一直都是其中的重要挑戰。

縮放論點在醫藥領域中也可以有很多神祕的作用。例如很多疾病、新藥與治療程序的研發,是以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的「模型」(model)。這種作法馬上會引起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把在老鼠身上的發現與實驗,按比例放大到人類身上。例如,醫藥界每一年都投入龐大的資源研究老鼠的癌細胞,但老鼠每一年每一公克的組織長出的腫瘤通常比人類多,但鯨魚幾乎不長腫瘤,這引出一個重要問題:這類研究對人類的關聯性何在。

所以我們再回到之前提出的一個簡單問題:如果某隻動物的體重減半,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也只要一半?你可能會以為答案是對的,因為重量減半,就表示需要被餵食的細胞量也會減半。這種想法隱含的意思是「尺寸減半,需求也只要一半」;以及相反的,「尺寸加倍,需求也要加倍」,以此類推。這就是典型線性(linear)思考的簡單例子。舉例來說,人們通常沒有意識到,我們普遍把人均(per capita)標準,作為國家、城市、公司或經濟體呈現特色與排名的方式,就是線性思考的微妙表現。

但隱含在人均產值標準的簡單線性比例思考,幾乎從來不會是正確的。就像一座城市的其他幾乎所有的量化特徵,或更精確地說,幾乎所有的複雜系統,GDP通常是以非線性(nonlinear)的比例放大。我們稍後會更精確說明非線性的意義,以及它的作用,但現在我們可以簡單地想非線性表現的意義是,在一個系統的尺寸變兩倍時,它的可測量特徵通常不會直接變兩倍。

超線性縮放與次線性縮放

隨著尺寸增加所產生的系統性「加值」紅利,被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稱為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但物理學家傾向稱為更吸引人的專有名詞超線性縮放(superlinear scaling)。

非線性縮放的一個重要例子就出現在生物界,我們可以來看看動物(包括我們)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天要消耗的食物與能量。令人意外的是,體型大兩倍因此組成的細胞數量也是兩倍的動物,每一天只需要多七五%的食物與能量,而不是由線性思考天真推斷出來的需要多一○○%。舉個例子,一個體重一百二十磅的女人,一天不做任何活動與工作,光是維持生命需要一千三百卡路里。生物學家與醫師把這稱為她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至於活動代謝率(active metabolic rate)則包含生活中的所有日常活動。

這種隨著規模增加而系統性地節省能量的現象,就稱為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簡單說,這說明了你的體型越大,你維持生命需要的人均(在動物的例子中,就是每一個細胞,或每一公克的組織)能量就越少。值得注意的是,這與城市的GDP出現的規模報酬遞增或超線性縮放的例子相反;在城市的GDP中,規模越大,人均數值越大;但是就規模經濟來說,規模越大,人均數值越少。這種類型的縮放原理稱為次線性縮放(sublinear scaling)。

縮放與複雜:突現、自我組織與彈性

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是由無數的個別組成分子或代理者(agent)所組成,而且個體彙整起來的集體特徵,通常不是個別組成分子本身的特質,或不容易從個別特質中預測出來。舉例來說,你比你的所有細胞加總起來複雜多了,一樣的道理,你的細胞比所有組成細胞的分子加總起來也複雜多了。你所以為的你,包括你的意識、你的性格,以及你的個性,是你大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之間多重互動的集體表現。這是它們自己與你身體的其他細胞,不斷交換互動的結果,其中很多都是半自主器官,例如心臟與肺臟。另外,在不同程度上,所有的一切也不斷和外在環境互動。另外,有點矛盾的是,構成你身體的大約一百兆個細胞,沒有一個擁有你認為或認同的屬於你的特質,也沒有一個細胞意識或認知到它們是你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每一個細胞都有自己的專屬特徵,並遵循著自己的行為與互動規則,而且在這樣做的時候,幾乎是神奇地和你身體的其他細胞整合在一起,然後成為你。

從微觀的分子層級到你能活到一百歲有關的宏觀尺度,不管空間與時間有多大的尺度範圍,這就是在你身體裡面運作的系統。你本身就是一個最卓越的複雜系統。

另一個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很棒的例子就是蟻群。只要幾天的時間,螞蟻就能一次一粒沙,從零開始蓋出自己的很多城堡。

說到演算法,電腦模擬已經成功地為這種結果建立模型,在模型中,個體之間非常簡單的運作規則會不斷重複,結果就出現了複雜的行為。我們在觀察很多複雜系統時發現,也許簡單實際上是複雜的基礎,而電腦運算能力算是這個觀念的強力支持因素,所以也適合作為科學分析。

因此一般說來,一個複雜系統的普遍特徵就是,整體會比部分的簡單線性總和更龐大,而且通常和部分的總和差異極大。在很多例子中都可以看見,整體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幾乎與它個別組成分子的專屬特徵無關。

不管是細胞、螞蟻或人,即使我們了解各別的組成分子如何和彼此互動,通常也不太可能預測到最後整體的系統行為。這種集體結果就稱為突現(湧現)行為,也就是系統出現和個別組成分子簡單加總起來非常不一樣的特徵。在經濟、金融市場、都市社群、公司與有機體上,這已經是一種可以辨識的特徵。這就是自我組織的行為。個別的組成分子凝聚起來形成整體的突現行為,就像人類形成的社會團體,例如讀書會或政治集會,或你身上的器官,器官可以看成是組成細胞的自我組織,或者城市可以看成是居民自我組織的表現。

突現行為自我組織觀念密切相關的是,很多複雜系統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也就是它們因應持續改變的外在條件的適應與演化能力。當然,複雜適應系統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從細胞到城市,所有不凡表現的生命本身。

規模從小變大,通常會從簡單變成複雜系統,同時系統的基本要素或組成分子並未改變或依然保持原樣。在工程、經濟體、公司、城市、有機體,以及也許是最具戲劇性的演化過程中,都是類似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有機體已經演化到有數不盡的尺寸,形態與互動也非常多樣化,複雜度也越來越高,但基本組成構件例如細胞、粒線體、微血管,甚至葉子,並沒有跟著軀體的大小而有明顯變化,或跟著它們所在的系統而增加複雜度。

你就是你的網絡:從細胞到鯨魚的成長

有機體中幾乎所有最基本而複雜的可測量特徵,是以一種非常簡單而規律的方式,隨著尺寸大小而縮放。

圖1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件事,在一連串的動物中,代謝率是與身體重量相關的。這種系統性的規律遵循著一個精確的數學公式,用技術語言來說就是,「代謝率的縮放遵循著一個冪次法則(power law),其指數非常接近¾這個數字。」

所以現在先思考一下:大象大約比老鼠重一萬倍(四個數量級,10的4次分),因此細胞的數量大約也有一萬倍。而¾的冪次縮放法則的意義就是,雖然有一萬倍的細胞數量要支撐,但大象的代謝率(也就是維持生命需要的能量)只需要老鼠的一千倍(三個數量級,10的3次方)。

如果某一隻動物的體型是另一隻動物的兩倍大(不管是十磅對五磅,還是一千磅對五百磅),我們可能會天真地預期,牠的代謝率也會是兩倍大,這是典型的線性思考結果。但是縮放法則是非線性的,根據縮放法則來看,代謝率不會加倍,事實上只會增加七五%,這代表尺寸每增加一倍,代謝率就會節省二五%。

注意一下,¾這個比率只是圖一的斜率,其中的數字(代謝率與體重)是以對數尺度描繪,意思是說,這兩個數字是沿著兩軸以十倍數增加。用這種方式繪圖,圖形的斜率就會是冪次法則的指數

代謝率的縮放法則又稱為克萊伯定律(Kleiber’s law),因為他是第一位清楚說明這個法則的生物學家。這個法則幾乎在所有的生物類別都適用,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甲殼類、細菌、植物與細胞。更了不起的是,基本上所有的生理數值與生命史事件,包括成長率、心跳率、演化率、基因組長度、粒線體密度、腦中的灰色物質、壽命、樹的高度,甚至樹的葉子數量,都可以適用。

當我們以對數尺度畫出這樣令人眼花撩亂的縮放法則時,所有的圖看起來都會像圖1,因此也有相同的數學結構。它們全部都是「冪次法則」,而且都由某個指數控制(圖形的斜率),也就是¼的簡單倍數,代謝率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舉例來說,如果某一隻哺乳動物的體重是另一隻的兩倍大,牠的心跳速度就會降低大約二五%。因此,在所有的生命中,四這個數字發揮了一種根本而且幾乎是神奇的普遍作用。

¼冪次縮放法則的普遍性與優勢強烈指出,自然選擇一直受到超越特殊設計的一般物理法則約束。

不管是細胞、有機體、生態系統、城市或公司,這種高度複雜且自給自足的結構,都需要無數組成分子的密切整合,而且能在所有的規模中有效率地運作。藉著演化出類似碎形的階層分支網絡系統,生物系統一直都能這樣做;在自然選擇過程中,不斷「競爭」的回饋機制下,這個系統也被認為是其中隱含的最佳結果。包括¼指數的盛行,縮放法則的起源基礎,就是這些網絡系統中的通用物理、幾何與數學特質。

它們也可以導出成長理論。成長可以看成是一種縮放現象的特例。成熟的有機體在本質上是嬰兒的非線性放大版本,只要比較一下你的身體與嬰兒的不同比例就知道了。任何發展階段的成長,靠的就是把經由網絡送到目前細胞的代謝能量,分到新的細胞生成上,才能形成新的組織。這個過程是可以分析的,應用網絡理論也可以預測出,適用於所有有機體(包括腫瘤)成長曲線的普遍量化理論。

由於網絡決定速率,亦即是輸送能量與資源到細胞的速率,因此也設定了所有生理過程的步調(pace)。由於大型有機體的細胞運作有系統地比小型有機體更慢,因此生活步調(the pace of life)會隨著體型增加而有系統地降低。所以,大型哺乳動物活得更久、花更長時間成年、心跳率更慢、細胞運作得不如小型哺乳動物辛苦,而且都可以達到相同的可預測程度。小型生物一輩子生活在忙碌的步調中,大型生物雖然比較有效率,但一輩子都很笨重,不妨想像一下匆匆忙忙的老鼠和慢吞吞的大象。

城市與全球永續:創新與奇點循環

縮放法則作為基礎網絡理論的表現顯示,不管外觀與棲息地如何,在看待可測量特徵與特性時,鯨魚就好比放大的大象,大象是放大的狗,而狗則是放大的老鼠。

城市與公司也是如此嗎?紐約是放大的舊金山,舊金山是放大的博伊西,博伊西是放大的聖塔菲?東京是放大的大阪,大阪是放大的京都,京都是放大的筑波?

在人口規模的函數下,不管是在美國、中國、日本、歐洲或拉丁美洲,城市的基礎設施,例如道路、電線與水管的長度,以及加油站數量,都有相同的縮放原理。在生物圈中,這些數值會隨著規模以次線性模式放大這表示具有系統性的規模經濟但其中的指數是○.八五,而不是○.七五。所以舉例來說,在全球各地,城市越大,人均需要的道路與電線越少。就像有機體,雖然有不同的歷史、地理與文化,至少就實際的基礎設施來看,城市真的就好像彼此的縮放版本。

城市也是彼此的縮放政經版本例如工資、財富、專利、愛滋病例、犯罪與教育機構,在生物界中沒有類似的東西,而且人類在一萬年前發明城市以前,地球上也從沒出現過這些東西。這些城市擁有的社經數值,也會隨著人口規模而放大,但是是以大約一.一五的超線性指數放大。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圖3顯示的城市專利數。因此,從人均的角度來看,當城市規模變大,所有的數值會有系統地增加到相同的程度;但在同一時間,所有基礎設施的數值,都能從規模經濟中省下相當的資源。

用簡單一點的話說,縮放法則的意義是,如果有一個城市比同一個國家的另一個城市規模大兩倍(不管是四萬人對二萬人,或四百萬人對二百萬人),那麼它的工資、財富、專利數、愛滋病例、暴力犯罪與教育機構,都會以大約相同的程度增加(會比只是兩倍還要多一五%),但所有基礎設施也會省下一樣的程度。

在生物界,網絡動力會遵循¼冪次縮放法則,隨著尺寸變大而系統性降低生活步調。相對的,財富創造與創新背後的社會網絡動力,卻導致了相反的現象,也就是說,隨著城市的規模變大,會系統性地增加生活步調:疾病蔓延更快、公司更常成立與倒閉、商業交易更快速、人也走得更快,而且全都遵循著大約一五%的規則。

生物圈的有限成長遵循的是代謝率的次線性縮放法則,財富創造與創新(以產生的專利數量來評估)的超線性縮放法則,帶來的是不受約束、經常比指數還快的成長表現,並與開放式經濟(open-ended economies)一致。

超線性縮放法則顯示出一個可怕的問題,即有限時間奇點(finite time singularity)。簡單說,問題就在於這個理論也預測到,如果沒有無限的資源投入或產生重大的典範轉移,可以在潛在的崩潰發生之前「重新設定」時鐘,無限成長就不可能維持下去。藉由引進不斷循環的典範轉移創新活動,例如和人類大歷史有關的發明,包括鐵、蒸氣、煤、電腦運算,以及最近的數位資訊技術,我們得以維持開放式成長,並避免崩潰。

一樣令人意外的是,公司是根據規模的函數以次線性模式縮放,不像城市社經特徵的超線性模式。從這個意義來看,公司比城市更像有機體。相較於城市的基礎設施是○.八五,有機體是○.七五,公司的縮放指數大約是○.九。

公司與有機體都展現出有系統的次線性縮放法則、規模經濟、有限成長與有限的生命期限。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