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密碼》:那時與此時
歷史仍是現在,且能預測未來
Published in
Aug 7, 2019
《陳澄波密碼》--柯宗明
小說講述主角突然接到一件油畫修復委託案,對方卻不願表明那幅畫的作者是誰。為了解作者風格以修復這幅畫,他們開始打聽,從未曾聽聞的陳澄波三個字,鋪展出一段被嚴實掩蓋的歷史。
書名為密碼,其實不是以推理的形式刺激地解密,而是在一個個關鍵人物訪談中,一片片拼出答案的樣貌。
情境敘述平穩直觀,從陳澄波生平帶出的場景、對話中,可以看見日治到光復時代的台灣人們,對於祖國認同的搖擺及掙扎,然而無論選擇中國還是日本,得到的卻都是次等公民的待遇;可以看見那些在不同文化下揉合的思想,如何影響藝術家的下筆,勾勒出台灣畫派的前行及分裂輪廓。
那個時代的畫家與作家們,討論著藝術是否凌駕於民族精神上、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是否成立,思考著他們究竟要創作什麼、創作給誰看、為了什麼而創作。那些場景醞釀著的沈痛跟無奈感,是單純看陳澄波事件的報導描述難以體會的。
— — 難以體會嗎?
從另一角度看,或許也不。那些辯駁延續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仍然在持續討論著,你我心中認同的主權價值觀是什麼?政治跟一切是否能夠切割?
「大家都是時代的受害者。」
陳澄波夫人張捷女士這麼說。
過去,或許真的只能歸罪於時代;現在的台灣,有著陳澄波想望的民主制度,有著更多選擇的機會,有著更多能作為的方式。未來,我們的選擇與表態,即造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