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生存的12條法則》:你和龍蝦之間,其實就只差了一點點

Vista
Vista讀書會
Published in
4 min readNov 26, 2020

--

我看《生存的12條法則》:你和龍蝦之間,其實就只差了一點點

有時候,看書看得多了,難免會有一些自己的癖好。舉例來說,我對那些書名上頭洋洋灑灑寫著某某規範、法則的書多半敬謝不敏。倒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技巧不佳,或者沒有真才實學──而是那些經驗法則往往太過枯燥乏味,容易讓人倒胃口;或者換個角度說,好像跟讀者的關係也並不大!

但是,這回偶然看到《生存的12條法則》這本書,卻讓我大為改觀。好比《重塑大腦,重塑人生》的作者諾曼・道伊奇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便說中了我的心事。

諾曼・道伊奇提到,莫非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規則嗎?我們的生活已經如此複雜和不自由了,真的還要用更多的抽象規則來約束每個人嗎?既然人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會根據不同的生活經驗來尋求不同的發展,那麼為何要指望用區區幾條規則來幫助所有人呢?

噢,這話說得太好了!是啊,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規則嗎?但事實就擺在眼前,倘若沒有規則的話,我們很容易就會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而這種情況顯然是大家並不樂見的。

所以,在這本書中,彼得森教授不僅提出了他的十二條法則,還整合了多個領域的知識,以講故事的形式向人們說明為什麼最好的規則並不會限制我們,反而會推動我們前進,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充實和自由。

說穿了,這裡面最重要的一條法則,其實也就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看到這裡,我終於能夠心平氣和地開始看本書作者喬登・彼得森所歸納出的十二條法則。有趣的是當我看到第一條法則時,便被他的幽默譬喻逗樂了⋯⋯

本書作者提到: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多半只會在吃龍蝦的時候想到這種生物。然而,這種美味的甲殼類動物其實很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們的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大腦的神經元細胞大而易於觀察;因此,科學家們可以非常準確地繪制出龍蝦的神經迴路,並藉此瞭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更高級物種的大腦結構、功能和行為。

是的,作者認為我們人類和龍蝦的共同點,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多!嘿嘿,尤其是當你氣得張牙舞爪的時候。

讀到這段文章的開頭,不是讓我想起自己有多久沒吃龍蝦了?而是開始思考這位作者的背景和專業,究竟是什麼?為何這位老兄不只是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還能夠旁徵博引,讓人忍俊不住卻又能好好閱讀?

好奇心作祟,讓我去搜尋了一下本書作者的背景,我才赫然發現這位目前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尤其是五大人格。

如果這位學者只是一位學霸,那倒也沒啥特別!耐人尋味的是他從小在加拿大阿爾伯它省北部寒冷的荒地上長大,曾經做過洗碗工、加油站員工、吧枱手、短期廚師、養蜂人、鑽油井工人、合板研磨工及鐵路工人。甚至,他也向律師、醫生和商界人士講授神話,為聯合國秘書長提供諮詢,協助臨床病人處理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擔任加拿大大型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的顧問,並在北美和歐洲廣泛講學。

他同時也是一位知識型網紅,在YouTube上頭可以找到很多點閱率高得驚人的講學影片,難怪會譽為是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他跟哈佛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及同事共同發表了一百多篇科學論文,推動當代對人格的理解。其中最有名的經典著作,堪稱是《意義的地圖:信仰的構造》(Maps of Mea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Belief)。此書不但改寫了宗教心理學的定義,並由加拿大公共電視台製作成十三集的熱門電視節目,許多國際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也都參與演出。

嗯,看到這裡,我心中已經有底了。這本《生存的12條法則》並非泛泛之論,而是集結了作者的人生精華,是值得花點時間仔細咀嚼的。如果你也有興趣,快點買書來看吧!

--

--

Vista
Vista讀書會

「內容駭客」、「寫作力」、「學故事」網站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