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匀安報導】「來來來!請進,歡迎試吃!歡迎用茶!裡頭有坐椅可以休息、文物可以參觀!請大家不要客氣的往裡面走喔!」三協成餅舖的店長李志仁先生,每天都如此熱情的歡迎大家。
走進店裡,聽見浪漫的異國民謠,聞著茶香、餅味。傳統餅店結合了文史、傳統與現代藝術,不一樣經營方式,讓店面狹小的餅舖,始終人潮不斷、絡繹不絕。
位於淡水的三協成餅舖,至今已相傳三代。顛覆了傳統,三協成在賣餅的同時,推銷了地方特色。店長李志仁說:餅,是一樣藝術。淡水之所以有人潮,因為具有風景據點以及歷史的特質。然而,我們要賣的,不只是糕餅,更該將淡水文化推銷出去,有如「小白宮餅」,不僅讓餅具有特色,同時也讓大家更了解小白宮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年雖半百,李志仁秉持著年輕的精神,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在每天忙碌的工作的同時,學習各國語言: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義文等,認識國外的朋友,進而接觸異國料理、室內設計,同時也接觸了文史、藝術推廣的工作。提到店內的設計,李志仁說:「我要把所有的idea都放在這小小的店裡。」李志仁請了法籍設計師,將文史工作室、餅模博物館、紀錄片播放室、淡水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以及一些藝文資訊統統放進去,讓所有的觀光客也好、客人也好,能夠試吃糕餅與喝茶,也能夠得到豐富的知識與資訊。
在室內動線的設計上,走進餅舖,除了主要的賣場外,最先會接觸到紀錄片播放室。為節省空間,紀錄片的投影幕擺設在樓梯間,來往的人群即可在走道旁的長椅上,邊休息、喝茶和吃糕餅,同時欣賞業餘的紀錄片作者或學生的作品。這樣的構思,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生態來說,是個有利的推手,同樣的把台灣較為特殊、稀少的文化推廣,引起重視。
再往餅店裡走,可以看見許多傳統的製餅工具像麵桿、餅模等,以及有許多的製作方法及製餅的歷史文獻資料。問到創餅模博物館的動機,店長說:過去一天餅模使用完後,都會晾在門口,每次都會吸引很多人群圍觀。近年來,製餅都半自動化,模子只需要機器母模就夠了,所以將舊式餅模拿來展覽,好讓民眾也能知道製餅過程,解到這快被遺忘的傳統技術。
此外,為了讓觀光客更熟悉淡水的文化,店長匯集淡水的藝術工作者,也空出空間,在店內展出作家們的畫作,不定期更新以及舉辦活動。在藝術推廣的同時,店長也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對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影響等,作淡水今昔的比照,這些資料都在三協成餅舖裡能取得。店長提到,這些資料與傳統史料不同,在於它翻譯成各國的語言,它也與藝術、現代結合,以跟上現代的流行、全球化的腳步。
對於傳統餅類作改良、創新方面。店長提到,在過去,大家廣泛接受傳統糕餅的口感與風味。但不同於以往,糕餅類不再只適用於傳統的婚喪喜慶,而是成了大都會人的點心、下午茶。因此我們不斷研發,結合異國的風味,以及顛覆傳統的製作方法,創造出不同的口感,讓普遍大眾都能夠接受,並在品嘗不同於傳統風味餅類的同時,也不忘傳統文化的可貴。
三協成已歷經了七十年的歲月,隨著淡水的興衰,一路上風風雨雨,有過許多煎熬與考驗。在面對未來的日子,店長說道,不管今後淡水如何改變,不斷的創新以及堅持傳統,是我們的最終原則。當然,推廣文化是永續經營的概念,我將不遺餘力的為文史工作付出、推廣紀錄片以及提供在地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展的機會。讓觀光客觀賞淡水日落的同時,也體會到淡水文化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