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覆發生的情緒問題,你選擇的是麻痺、逃避、忘記、封閉還是面對理解

情緒產生來自於自我預期跟真實有不同,所產生的感受進而得到的感受,稱之為情緒。

情緒的好與壞往往跟自我控制以及長期訓練有所關係,有時候往往我們認為壞的情緒,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在情緒的轉換過程中,一個瞬間可以翻轉負面的狀態。

處理情緒方式有幾種方式

情緒麻痺

自我麻痺是常見的一種方式,選擇麻痺屬於不得不接受當下的狀態,長期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感受,而把自我感官關閉,屬於無法逃避卻要接受常見的手段方式。

封閉情緒

封閉跟麻痺有點接近,但卻有所不同,封閉屬於暫時性忘記,但每想起來卻又回到當下感受,無法忘懷,以為自己忘記了,其實只是在心中刻意不想起。

逃避情緒

逃避跟麻痺所不同是,我們不想面對這件事情,但遇到了以後還是會有所不滿或有敵意,只要遇到一次情緒的波動就會再次產生。

忘記情緒

選擇忘記也是常見的狀態,通常選擇忘記會把觸動情緒的過程也一起忘記,包含了遺忘整個過程,所以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以及維持自我狀態,但缺點是很難自我檢查。

面對自我 改變現況

找到自己為何對這感到不滿,提出任何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的解決方案,徹底跟當事人溝通,傳達想表達的意思,即便對方無法解受自己意見,但透過表達自我,而滿足自己。

我們時常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往往犧牲自己想法以維持長久的相處,但其實久而久之,卻陷入了情緒無法得到釋放,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影響了生理。

害怕溝通,害怕表達自己立場

我們從小被儒家教育要溫文儒雅,要學習忍讓,要學習捨得,這些美德在對的時間是對的,但不通用在全部事情上面,習慣不表達就久而久之變成害怕表達,由於害怕表達自我立場時候,變得不會跟對方溝通,最後就用一句話,你根本不瞭解我,來做結尾,對方根本一頭霧水,有時只是對方沒有理解而已。

有時說話直接卻讓人產生誤解,誤會對彼此有意見,有時感覺是衝突有時候其實不是真的衝突,只是雙方對於說話表達習慣的方式不同,這樣的雙方理解的過程,如果習慣用麻痺自我感受來接收對方的行為,久了形成一種負面的累積,到後來不自覺的遷怒對方。

學習察覺自己面對事物真實的感受,把每個感受都在心理記錄下來,試轉化成言語方式自我溝通,自我理解到底這感覺從何而來,嘗試的用客觀的角度來表達自我感受。

對方做了什麼事情讓我感覺到不舒服,希望對方可以用什麼方式讓我感覺到比較好,譬如請自己吃飯,跟自己道歉等,練習坦白自我狀態,兩人生活或是家庭相處才可以越來越好。

--

--

Vito Hsu / 微多
微多日日 | 協助在地企業商家數位轉型,專注集客式行銷的部落格

現為 PM 行銷顧問|專注集客式行銷、網站SEO優化、社群行銷|熱愛提高客戶業績,重度研究成長駭客,探索更多行銷可能。永遠保持好奇心與熱情,學習跨領域新事物。行銷服務:http://toten.co | 合作聯絡:fb.me/shuoyan.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