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履歷只能黑白無照片嗎? 美式歐式履歷大不同

Iris Hsu | Expat Life Just Started
Voir avec Iris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Mar 31, 2021

--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對英文履歷的既定印象都是這樣,英文履歷就應該是黑白無照片的,才顯得專業!

其實在歐洲並不全然是如此,以下都是我的血淚史,用一封又一封的拒絕信換來的實測經歷。

此篇跟大家分享,美式履歷跟歐式履歷的不同,其實應該是分為英美式跟歐洲其他國式,因為英國也是不放照片的,但為了名稱簡單分別,就讓我用美式以及歐式概括分享吧!

對於英文履歷的既定印象

在台灣的時候曾經用不專業的表格履歷申請工作,也因此拿到很多拒絕信,經歷過當時慘痛的教訓,我改為配圖左方的美式履歷,便終於拿到一些面試。也許不只是因為履歷不專業,但在越競爭的市場,履歷是可以加很多分的。

這樣的經驗,使我的既定印象中便是英文履歷就一定要是黑白無照片的才顯得專業。但後來回推,我有這樣的既定印象也許是因為在台灣大多數的外商都受美式文化影響較深,又或許是因為當時申請的公司以金融業居多,金融業對於照片的潛規則是比較傾向無照片的。

申請工作過程的實測辛酸史

剛開始申請工作的時候,前50封履歷都是用美式版本投,一個面試都沒有!!!找工作到絕望之時,在台灣人的RSM群組裡面我們討論了這個議題,個性衝動如我,還回"英文履歷不放照片不是常識嗎?" 結果被同學打臉到一個不行,學校career center給的template是建議放照片的啊!!! 但脾氣倔如我,還是不信邪地多問了幾個校友,得到的答案是”官方答案是說沒有差別,但其實放照片真的會獲得比較多的面試。”

於是我也終於做一個歐式履歷的版本,邊做邊抱怨"我以為我來到一個比較開明比較開化的社會,怎麼有種我在走回頭路的感覺?" 以新的版本實測的結果呢?接下來的100封履歷我獲得5個面試,5%的面試機率。但必須說,因為兩個的樣本數都不夠,而且一個是前面50封一個是後面100封,有可能有時間上或是其他方面的取樣差異,並非正規研究,只能說給大家當個參考。

也許這樣的差異跟工作文化有關係?

我後來自己順一次邏輯,給自己一個洗腦自己的說法。在歐洲大部分的國家有一個永久合約的制度,基本上簽了這個永久合約,要fire你是難上加難的,就算真的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兼具,也要等上個半年。於是,在選擇candidate的傾向,比起一個有所有能力的人,更傾向於一個好相處以及可以融入這個組的人,那這樣你這個人的hard skill就不如你的親切度重要了是吧?於是你的履歷如何能代表你這個人,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第一關卡,沒有甚麼比照片更能夠代表你這個人了。

話說,在選擇candidate的傾向,比起一個有所有能力的人,更傾向於一個好相處以及可以融入這個組的人,是我在一個學校的校園招募活動中,來校園招募的recruit team分享的,我覺得有一定的代表程度。而這個尋找融入團體的人的傾向,也大大增添expats 尋找工作的困難程度,畢竟來自相對不同的文化,更難說服對方自己能夠融入這個群體。我在找工作的後期,比起強調skills,也的確花更多的時間建立一個我想要傳達的人物設定,像是我重視的價值觀,我在意的團隊合作模式,我是個多麼有趣的人,都是我在面試會帶到的話題,之後再跟大家分享面試細節。

當然以上是我的個人經歷,也比較偏重於荷蘭經驗,我會建議無論是在找工作時,或是申請MBA時,都多多詢問過來人,可以幫助你很多。

撰寫歐式履歷的訣竅

無論哪種履歷,都可以注意的事項:

  1. 1 - 2頁A4:

就我所知,美式履歷以1頁為主,我看過投遞法國的履歷幾乎都是1頁,荷蘭則是1–2頁都有,德國則傾向2頁,我申請德國的工作也是用1頁版本,也有獲得面試。我個人是1頁精華的支持者,有一句網路流傳的話深得我心,連Elon Musk 的履歷都只有一頁,你到底有多少豐功偉業值得寫超過一頁?

2. 版面不要太鬆也不要太擠: 推薦10–12號字 1.15–1.5倍行高

3. 4 - 6個 Core skills:

無論是歐式履歷放在左側或是英美履歷放在工作經歷下方,都是可以直接讓HR看到你想highlight的關鍵,也可以增加HR審履歷系統的通過率。不要放超過6個,與JD不相關的skills 不需要放

4. 一個職缺不超過5個bullet point: 超過代表抓重點能力並不夠好

5. 盡量每個bullet point都要有客觀數據證明你的影響力

6. 根據job description 客製化 跟申請的工作太不相符的bullet point直接刪掉

7. 興趣: 可以證明你是一個有趣好相處的人以及增添面試話題

在此建議申請歐洲工作的人可以多加上這幾個元素:

  1. 一張專業的形象照: 不要放證件照 詳見RSM幫我們拍多麼專業的形象照
  2. 個人summary 置頂: 一樣也是校招的團隊分享的 (段落太大放下面分享)
  3. 除了工作之外的achievements: 有人會寫跑馬拉松之類的
  4. 字型並不一定要Times New Roman: 這個有點眾說紛紜,一說是Times New Roman 已經過時,用這個代表你是無聊的人,我個人是已經換成新興的履歷字體 Gill Sans MT
  5. 申請德國的履歷可以額外加上生日、出生地點、國籍、以及婚姻狀態

個人summary的部分是之前來校招的團隊分享的,那位分享的人是這樣說的”因為HR並不盡然了解這個職缺以及工作的能力,所以只能從履歷中尋找關鍵字,如果你的summary簡然明瞭的點出job description中的關鍵字,便能夠大大的獲得面試的機會。” 我覺得在履歷尤其是個人summary的部分,直接複製上job description的關鍵字,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也不需要特別換相似的字,因為你換了相似的字,HR不一定知道這兩個詞的差異,畢竟他們不是這個職位專精,直接無腦地複製貼上就行!!!這種懶人客製化履歷的做法,我個人覺得非常有效率,強烈建議大家也可以試試。有些國家使用一個3–5行的段落做自我簡介,在荷蘭的話可以嘗試直接用3–4個bullet point做summary,直接清楚明瞭點出你的highlight,更符合荷蘭文化中直接及實際的作風。

興趣跟事業外的achievements 不建議劃分一個欄位給interests,我個人是把這些業外的活動放在一個additional information的部分。

不建議這樣寫: Interest - Dancing, basketball, and surfing

可以參考我的additional information:

其實看起來做很多事,但很多認真研究起來也都沒什麼。第一個是學校的study trip,MBA內建的; 第二個是當年公司每個組都要派一個人去辦活動,這個就是我主辦的活動; 第三個volunteering當初就是為了申請MBA去的; 第四個是大學的時候參加舞蹈工作室的售票演出; 最後一個是大學社團,數據是隔年剛好申請人數就多35%。每個人一定都做過甚麼事,你缺少的只是包裝自己的技巧。在面試的時候最常被問到的是,你為什麼去柬埔寨做志工啊?或是你跳舞跳甚麼舞風啊?其實都是個話題,我也是真的答得出來,要寫這些東西請先說服自己到一點都不心虛的程度。

第二個建議是networking!在找工作的時候,多問問過來人,或是同產業的校友,如果聊得來可以詢問對方願不願意幫你修改履歷,我自己的履歷也是歷經很多人的建議修改來的,從第一個版本是大學同學,接下來是MBA申請的顧問,到RSM的career center,後來是MBA同學,以及其他校友。不一樣的人會給不一樣的經驗,有些英文比較好的母語人士或是半母語人士,都會對你履歷的詞藻修得更加精確。

最後一個建議是小小的作弊方式!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樣表達你的工作內容,可以上網偷偷查相似工作的人的LinkedIn profile,或者是找個相似工作的Job description,直接複製你覺得最能夠精闢代表你工作內容,又把你的工作講得特別有影響力的那一個bullet point就對了!

職涯顧問值不值?

其實近幾年坊間流行蠻多職涯顧問幫你修履歷,如果你想把這些搜集工作的資料外包,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職涯顧問素質並無一定保證,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我當初申請MBA的顧問的版本,因為榜單清楚明確可見。在選擇職涯顧問的話,我覺得有幾個可以注意的點:

  1. 觀察顧問的LinkedIn: 如果他自己的工作普普,bullet points 也寫得很弱,你為何要付他錢幫你寫一個跟他一樣普的履歷?
  2. 顧問在這個市場耕耘幾年、顧問自己工作幾年、還有顧問在公司的職等 - 如果顧問沒當過主管,甚至也不算資深,那他在就業市場看過的履歷也不多,他是否值得你投資這麼多錢?
  3. 顧問群之中有沒有HR相關經驗者,HR資歷夠不夠?
  4. 有沒有母語人士幫你修改履歷

為什麼我會覺得母語人士修改履歷是很重要的部分呢?因為英文就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即使我們在國外工作多年,用詞並不一定如母語人士精闢,所以我覺得如果有母語人士,或是接近母語人士可以幫助你的履歷用詞更好。

撰寫履歷不要想一蹴可及,顧問是個幫助,但不要把顧問所寫的履歷當作最終版,即使是顧問給我的版本,我還是持續的找其他人幫忙修改,也頻繁地調整自己的履歷。

注意!!!有些產業是特例!

以上講了這麼多,其實有些產業是特例,並不一定需要放照片,甚至最好是不要放照片!

首先,根據我networking 蒐集到的資訊,金融業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建議不要放照片的,尤其是Investment Banking跟分析職缺。除了retail finance可以選擇放照片之外,申請歐洲的金融業建議不要放照片。

而顧問業,尤其是管理顧問業,則比較沒有個定論。我們學校的career center是說中性偏不要放照片,但我networking遇到大部分管理顧問業的人,都是建議放照片認為顧問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所以顧問業的結論就交由大家去判斷啦!

文章發佈之後的新增資訊:

在學術界荷蘭還是以不放照片為主唷!申請Phd Post-doc的人,建議不放照片。

有申請R&D的朋友分享network資訊,在德國則是必須要放的,荷蘭的R&D是不放照片,但有同公司R&D出身說他本人是有放的,供大家參考。

所以我申請歐洲MBA也需要用歐式履歷嗎?

我認為用美式的履歷就可以了!至少我自己在沒有放照片的狀態下就申請上了,並且在申請的時候也同時遞交很多essays,我覺得照片並不是個決定因素。加上很多人申請的時候都會同時申請歐洲以及美國的學校,統一用美式履歷會是個比較簡便的方法。

總結

美式與歐式履歷的簡易比較
美式與歐式履歷的簡易比較

最後就用這個有點簡陋的比較表作結啦~以上資訊供大家參考,希望你們都可以不要走冤枉路,也不要白花錢。如果是在找工作的人,我很樂意提供我的履歷做為參考,但我只會提供pdf的版本,因為我覺得製作履歷也是個很個人化的部分,大家也可以多參考網路上的各種範本。

後記

如果你以上元素全部都做了,也很努力的客製化履歷,甚至加上cover letter 還是連面試都沒有怎麼辦? 這是正常的,請不要氣餒!!!

有時候HR 跟hiring manager 會有一個履歷千百種解讀,他們看到的點可能跟你並不太一樣,或是語言、簽證、甚至年資這種硬條件不合他們的心意。我認為海投是蠻適合expat的找工作法,用海量投履歷輔以收到的面試去試試自己的履歷在哪個工作領域比較有利,當然也有同樣台灣人用積極經營network,約投6家公司就找到工作,不一樣的方法適合不一樣的人,之後會多寫文章分享找工作心得。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如果你有不一樣的經驗或是見解,歡迎留言跟我還有其他人分享及討論!

如果有任何其他建議,歡迎分享或是在LinkedIn/IG上跟我說!

LinkedIn: linkedin.com/in/iris-hsu/

IG: @iris_hsu.tw

--

--

Iris Hsu | Expat Life Just Started
Voir avec Iris

2019開始荷蘭留學生活, 從歐洲留學生成功轉型歐洲外籍工作者。分享漂流各國的故事跟MBA的體驗。 Insta: iris_hs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