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什麼是吸入性肺炎?

誰是吸入性肺炎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的機率?

ST Wanda
關於語言治療
6 min readSep 18, 2021

--

喉部是我們下呼吸道系統的守門人(圖1),它的功能主要是避免外來的物質進入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和肺泡),而這個防禦機制在我們吞嚥的時候發揮很大的功用。

當吞嚥進入了咽部期,喉部的聲帶、假聲帶、會厭軟骨會依序關閉氣管的入口防止食物掉入。但是如果食物不小心越過最後一道防線—聲帶,掉入呼吸道當中,我們就會稱這個情形為吸入(aspiration)

然而一些吞嚥障礙的患者,因為支配喉部的神經以及喉部結構的損傷,降低了喉部保護呼吸道的能力,很容易造成吸入的狀況,並進一步引發吸入性肺炎(Ashford, 2005)。

圖1: 上呼吸消化道有許多活門,而喉部閥門主要阻止食物進入氣管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是將口咽部的病原體吸入下呼吸道所引發的肺部感染(Marik, 2001)。這些入侵的外來物來自口腔、咽腔,常見的像是食物殘渣、唾液、生物膜(biofilm)(微生物細胞的聚集體)這些物質。

而吸入性肺炎常見的症狀有濕囉音(rales)、發燒、身體不適、體重減輕、呼吸急促、持續咳嗽咳痰、免疫反應升高以及肺部浸潤(Johnson & Hirsch, 2003)也有研究顯示,吸入性肺炎經常發生在那些住院的患者身上,也是導致療養院和住院老年病人發病與死亡的主要原因(Langmore et al., 1998)。

所以吸入性肺炎是語言治療師在治療吞嚥障礙患者時,相當關注、急需避免的情況。

看到這你可能開始擔心了,吸入性肺炎聽起來好危險,該不會一次不小心的吸入就會引發肺炎了吧?

其實吸入後是否發展成肺炎,可取決於患者吸入的量、吸入物的特徵(細菌量、食物質地、酸鹼度)、吸入的頻率,以及患者免疫系統的完整性(Johnson & Hirsch, 2003)。

健康的成人在睡眠時也有可能吸入口咽的分泌物,是仰賴咳嗽、纖毛以及免疫機制的運作,我們的呼吸道才能得到保護。
但隨著年齡增長和功能的下降,這些防禦機制會受損, 所以那些原先就有吞嚥困難的患者,除了因為結構的損傷導致吸入的頻率可能比較高以外,他們免疫機制的功能也較不完善,因此他們更有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Muller, 2014)。

不過,要知道吞嚥困難本身通常是不足以引發吸入性肺炎的!需要同時存在其他危險因素,才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Langmore et al., 1998)。這些風險因素可以加以分類作解釋。

吞嚥功能及進食情形 — 喉部關閉功能差,會提高吸入發生次數

● 他人餵食:照顧者在餵食時難以清楚知道患者進食的情況,可能會有餵食 的速度過快、餵食的量過多的問題,造成患著來不及吞嚥而吸入。

● 意識狀態不佳:患者意識狀態不清楚時,難以完整執行吞嚥步驟。

● 管灌餵食,造成食物逆流:使用鼻胃管患者若進食後姿勢不當,可能導致食物逆流至呼吸道。

● 吞嚥延遲及吞嚥無力:中風的患者因為神經肌肉的損傷,使得喉部關閉延遲或喉部關閉不足,食物容易掉入呼吸道當中。

口腔及牙齒狀況 —口腔衛生習慣差,會導致口咽腔病菌增加

● 仰賴他人清潔口腔:需要他人協助口腔清潔的患者,可能有較多的牙菌斑、牙齦炎問題(Vigild, 1988)。

● 蛀牙數量多:蛀牙多也代表口腔細菌多。

● 口腔衛生不佳:使用鼻胃管的患者,很容易吸入口咽分泌物,如果口腔當中的細菌多,患者吸入帶有細菌的唾液、分泌物,更易引發肺炎。

健康狀態—肺部清除及免疫能力

● 高齡:高齡患者身體的防禦能力較差,預後不佳。

● 抽菸:抽菸患者的肺部清除能力較差。

● 多重病症:有多項醫療診斷的患者,其免疫力、復原力較差,預後也會較差。

所以為了有效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就要排除以上風險,盡可能降低吸入發生的次數、維持口腔清潔、提高身體防禦能力。
我們可以遵守以下原則 (Johnson & Hirsch, 2003; Langmore et al., 1998):

進食時要抬高床頭,防止吸入與逆流。具有吸入高風險的病人應以坐姿餵食,飯後至少1–2小時後才能仰躺。

接受吞嚥訓練,提升吞嚥能力

正確執行口腔護理,預防牙齒疾病。

遵守管灌的照護原則,定時協助清除管餵患者多餘的分泌物。

提高活動量、減少臥床時間,改善肺部清除能力。

參考資料:

Ashford, J. R. (2005). Pneumonia: Factors beyond aspiration. Perspectives on Swallowing and Swallowing Disorders (Dysphagia), 14(1), 10–16.

Johnson, J. L., & Hirsch, C. S. (2003). Aspiration pneumonia. Recognizing and managing a potentially growing disorder. Postgraduate Medicine, 113(3), 99–102.

Langmore, S. E., Terpenning, M. S., Schork, A., Chen, Y., Murray, J. T., Lopatin, D., & Loesche, W. J. (1998). Predictor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how important is dysphagia?. Dysphagia, 13(2), 69–81.

Marik, P. E. (2001).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aspiration pneumo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 (9), 665–671.

Muller, F. (2014). Oral hygiene reduces the mortality from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frail elders.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94(3), 1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