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與活動】舌尖、舌根音構音圖卡分享

這次分享的是同時包含舌尖音(ㄉㄊ)及舌根音(ㄍㄎ)的詞彙圖卡!

ST Wanda
關於語言治療
Jun 10, 2023

--

好久沒發文了,今天這篇文章並沒有要長篇大論,雖然會簡單帶一些構音、兒童語音習得的概念,但主要的目的是要分享構音教材給大家。

孩子隨著構音機制(唇、舌、齒、軟顎、硬顎等)、音韻概念的的發展成熟,會逐漸地學會不同的語音。有些語音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有些語音則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正確習得。根據鄭靜宜(2017)的研究結果,台灣小孩在聲母學習的發展如下:

所以當孩子的構音能力尚未成熟,難免就會出現發音錯誤的情形,而孩子們在發展中出現具有規則性的構音錯誤,我們便稱之為音韻歷程(Phonological processing)

華語常見的音韻歷程包含:不送氣化、後置化、前置化、唇音化、不捲舌化、塞音化、塞擦音化、擦音化、鼻音化、邊音化、唇音齒槽音化,而今天要分享的圖卡,便是和其中的前置音化(fronting)以及後置音化(backing)有關聯。

(註:之後再寫一篇文章,詳細介紹音韻歷程。)

前置音化和後置音化皆是孩子常出現的音韻歷程,以下簡單介紹:

  1. 前置音化:以舌尖音(ㄉㄊ)替代舌根音(ㄍㄎ),例如:阿→阿、蘋 →蘋子 →
  2. 後置音化:以舌根音(ㄍㄎ)替代舌尖音(ㄉㄊ),例如:耳 →耳、我 →我、小白 →小白

而舌尖音跟舌根音主要的差異是「構音位置」的不同,發「ㄉㄊ」音時舌頭前端應該要碰到上門牙的後側;發「ㄍㄎ」音時舌頭根部則要用力向後縮,所以當孩子在音韻的概念混淆,或是舌頭力量及控制不佳時,就很有可能出現像這樣的語音錯誤。而這些錯誤有時候單獨出現,有時也可能同時出現。

語言治療師在教導孩子正確構音時,經常會用圖卡進行教學,這樣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減少孩子聽覺記憶力的負擔、誘發孩子自行說出詞彙,同時也可以提高治療師上課的流暢性(不用在當下絞盡腦汁想詞彙)。

所以今天就要分享教材給需要的治療師、老師、家長等等…

這次分享的檔案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想詞彙、畫圖完成的,是45張同時包含舌尖音(ㄉㄊ)、舌根音(ㄍㄎ)的圖卡。這系列圖卡的難度較高,對孩子們而言很容易混淆,很可能在說的過程出現同化現象(也就是被前後的語音影響而導致錯誤發音,例如:糖果 →糖朵、扛果)。所以建議等孩子已經能正確說出包含目標音的詞彙後,想提高練習難度再使用喔!!!(不然雙方都會很受挫的!)

另外使用時,我通常會在示範的過程以較慢的速度、誇張的口型幫助孩子了解舌頭的置放位置。舌尖音可以將舌頭稍微吐出、舌根音則會將嘴巴張大、舌頭黏在口底。

這些詞彙有:卡通、罐頭、開(關)燈、糖果、骨頭、偷看、果凍、太空梭、蛋糕、天空、短褲、燈光、電鍋、光頭、坦克車、大哭、鐵罐、打開、口袋、打嗝、太空人、刮鬍刀、客廳、脫光、聽歌、翻跟斗、感動、鋼鐵人、蝌蚪、高鐵、吊單槓、停車格、禱告、大狗、冬瓜茶、櫃檯、鐵軌、頭盔、購物袋、關東煮、疊高高、彈鋼琴、提款機、孤單。

另外還有部分詞頻較低,或是後續才想到的詞彙沒有畫成圖卡,大家也可以稍作參考,包含:豆干、釣竿、快遞員、塗口紅、戴口罩、豚骨拉麵、規定、踢開、通關、團購、跳高、德國、開罰單、泰國、打工、古董、洞口、滴管、大哥、光碟、工地、推開、痛苦、空地、平底鍋、看到、砍倒、開動、國道、墾丁、開刀、肯德基…。如果大家還有想到什麼舌尖+舌根詞彙,歡迎留言補充!

檔案包含5張pdf、共45個詞彙,並會以黃底、底線區分出舌尖及舌根音。如果想要領取完整教材,歡迎寄信給我說明要領取<舌尖+舌根音詞彙圖卡>唷!如果有相關回饋想分享也非常歡迎!

聯絡信箱:wandahsu.st@gmail.com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