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援助工作者前往烏克蘭邊境

戰火下每個破碎而勇敢的靈魂,教會我的事

Sunny Tsai
流浪筆記
Oct 10, 2022

--

文章同步刊登:https://gvlf.gvm.com.tw/article/93715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即將來到第八個月。

在這 200 多天的日子裡,無數難民為躲避戰火持續湧入鄰近國家,包含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等。根據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10月的最新數據,已有超過 750 萬名難民逃離烏克蘭;約 697 萬人於境內流離失所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簡稱 IDPs)。

烏克蘭小男孩隔著多瑙河望向對面的烏克蘭土地。張雍 攝影

前往援助現場前的心境

身為國際救援組織的一員,自戰爭初始同事們便時刻緊盯情勢變化,除了派遣緊急救援小組到第一線調查援助需求,同時也積極尋找能夠連結烏克蘭境內資源的在地夥伴。

接著在五月,我們飛往羅馬尼亞加入緊急救援小組,於烏克蘭邊境執行針對難民的人道援助計畫。

從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列斯特 (Bucharest) 搭乘國內線飛往邊境城市蘇齊化 (Suceava)

然而,身為一個畢業不到兩年,資歷尚淺的援助工作者,這次行動雖然是跟著田野經驗豐富的主管共同擔任計畫執行者,但在面對第一線未知且充滿變數的環境下仍有些焦慮。一部分擔心自己無法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情勢,將手上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以及時滿足受助對象的需求,一部分是覺得自己在情感上會無法消化即將經歷的一切。

這樣的想法源自於在菲律賓偏鄉的工作經驗。當時第一次在田野以志工的身份實際參與一個兒童營養計畫,大學主修營養的我,從沒想過曾出現在課本上,因惡性營養不良而腹部嚴重腫脹的兒童案例會以最真實的樣貌出現在眼前。那瞬間像是有人粉碎了我一直以來戴著的玫瑰色眼鏡,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與自己所認知的美好相距甚遠。大部分的人只看見那群過得富足又快樂的人,殊不知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許多人正承受著無法想像的痛苦。當然,或許你早就看見了,只是沒有「看見」而已。

這是對痛苦了解甚少卻又容易與之共感的我,在抵達羅馬尼亞前多少有點害怕的事。

面對大量流離失所的民眾,援助刻不容緩

由於俄烏雙方持續交戰,遭到破壞的基礎設施與供應鏈導致滯留烏克蘭境內的民眾嚴重缺乏糧食、飲用水、藥品等日常用品。另一方面,由於烏國當局禁止 18 至 60 歲男性離境,因此離境尋求庇護的大多為婦女、孩童與老年人。在非預期或缺乏親人陪伴的情況下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家,大幅提升這些婦女與兒童淪為人口販運 (Human Trafficking) 受害者的風險。在波蘭已有相關案例,包含嫌犯謊稱願意提供免費住處而趁機侵犯難民女性的情況;亦有遭誘騙非法工作、強迫勞動等情形。

為了降低戰火衍生而來的威脅,這次援助計畫的重點將聚焦於糧食補給,以及針對難民的交通接駁服務,期望藉由提供免費的接駁巴士,將人口販運的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在執行過程中,我們也不時遭遇種種挑戰。

例如在進行糧食採購時,除了得考量當地賣場的庫存量,也必須考慮各食物品項的貯存期限,並以能長期存放的品項為主,像是麵粉、玉米粉、義大利麵條、罐頭食品等。為此,每一次前往量販賣場採購時,我們都會在偌大的賣場裡繞來繞去好幾個小時,一邊試著在層層貨架中找出營養成分較高且耐放的食物,一邊隨時緊盯計算機上的數字,試圖在僅有的預算中買到最多的食物 (當時糧食價格持續飆漲也讓我們相當頭痛)。

在量販賣場與工作人員討論採購的食物品項
與志工一起幫忙將採買好的糧食裝箱
每箱食物可供一個家庭約兩週的食用量
與當地志工合作搬運糧食。張雍 攝影
最後由當地夥伴將載滿糧食的貨車送往烏克蘭戰區,包含頓內次克、盧甘斯克、切爾尼戈夫等地。張雍 攝影

至於接駁巴士的服務,由於多數難民會以羅馬尼亞為中繼站,以飛機、火車等方式轉往其他歐洲國家投靠當地親友,因此透過提供免費的巴士接駁不僅能強化整趟旅程的安全性,同時也能防止婦女與兒童因不熟悉入境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而成為人口販運的目標。

每每在邊境目送巴士駛離之際,我與志工們會站在停車場,透過車窗遠遠向離開的人們揮手道別。這群人有些已有完善的計畫,準備前往其他國家投靠親友;有些人仍處在茫然之中,對充滿變數的未來感到徬徨,無法預期這樣漂泊的生活會持續多久。

無數離別在邊境持續上演著,沒有人知道盡頭在哪裡。

人們在邊境準備搭乘接駁巴士前往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列斯特。張雍 攝影
這位95歲的奶奶跟隨家人從烏克蘭奧德薩 (Odessa) 來到羅馬尼亞,因行動不便一路上受到許多人的熱心幫忙。張雍 攝影
工作人員點完名後,接駁巴士準備啟程前往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列斯特。張雍 攝影

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在烏克蘭邊境相遇

在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邊境設有許多臨時搭建的帳篷,裡面不僅提供桌椅和床,也有移動式的冷暖氣,讓剛過境的人們緩解長途旅行累積下來的疲憊。

在這裡也有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熱情又富有正義感的志工。他們有的大學剛畢業、有的剛退休,每個人都自發性來到援助第一線無償付出。有些人被安排在臨時帳篷裡待命,隨時協助剛過境的人們抬行李、遞水、安排接駁,有些則負責幫忙準備免費的食物、飲料給過境民眾與工作人員。

有時候我們幾個會並肩站在邊境渡口,一起等待下一批離境烏克蘭的旅客到來。遙望對面隔著多瑙河的烏克蘭土地,我們聊家鄉、聊戰況、聊文化差異、聊未來、聊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在這裡。

有些人認為來幫忙是自己的責任;有些人純粹希望能讓難民有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因為看到新聞報導感到憤怒,覺得必須有所作為;有些人本身是烏克蘭難民,自願留下來當志工只希望盡可能幫到更多家鄉的朋友。

這是一群充滿熱忱與生命力的人,即使大家來到邊境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點是彼此都相信「改變」的力量。我們深知自己帶來的改變無法左右情勢的發展方向,微乎其微甚至帶了點天真浪漫的理想主義情懷,但這些努力都是真實存在著的,每個人都可以帶來強大而溫暖的力量。

而我有幸能與擁有相同理念的夥伴一起工作,是一件幸運又開心的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在邊境臨時設置的帳篷
邊境帳篷裡的標語
救援組織提供各式各樣的免費物資
在邊境工作的夥伴們。CGNTV 攝影

邊境帳篷裡溫暖人心的歌聲

每位離開家鄉的人,都擁有自己的故事。

一位烏克蘭男孩說,他在跟家人離開家園的時候看見道路兩旁的房子都在燃燒,槍聲與爆炸聲不絕於耳。如今身在羅馬尼亞只希望可以趕快回家,他也天真地說:「其實俄羅斯的武器就快用完了!我們就快要可以回家了!」聽完這句話,在場的人的心都揪了一下。

一位烏克蘭大叔提及自己在奧德薩 (Odessa) 的家鄉有一位朋友。這位朋友來自敘利亞,幾年前因為敘利亞內戰被迫成為難民移居烏克蘭,三年前他領養了一個孤兒並準備在奧德薩開一間漂亮的咖啡廳。沒想到在咖啡廳裝修完成即將開幕之際遇上俄烏戰爭,不但讓這幾年的努力化為泡影,自己也再度淪為難民離開烏克蘭。

另一位烏克蘭媽媽獨自帶著還在念小學的兒子來到羅馬尼亞。她說,在家鄉每隔三到四個小時就會聽見一次刺耳的警報聲,自己與兒子得輪流睡覺避免錯過空襲警報,在這種強烈的精神壓力下根本無法正常生活,即便不捨也決定離開。他們當時在邊境排隊,忍著刺骨的低溫連續等了 16 個小時才得以過境。直到現在只要聽到像行李箱拖地板這種刺耳的聲音,就會以為是砲彈轟炸的聲音,因此也變得格外容易緊張。而隨她一起來到羅馬尼亞的兒子在抵達初期甚至長達幾天的時間不願意開口說話,直到在當地 NGO 舉辦的心理輔導課交到朋友,才逐漸願意打開心房與外界溝通。

這些都是第一手真實的故事。

為了提振帳篷內的低氣壓,志工時常會在大家面前彈著吉他唱起歌,試圖用輕快的節奏與旋律安慰這群離鄉背井的人,緩解他們長期緊繃的情緒,讓在邊境的等待時間沒那麼難熬。

雖然我聽不懂歌詞,但透過志工嘹亮的歌聲仍能感受到陣陣暖流。有些表情原本頹喪的人,在聽見歌聲後也漾起淺淺笑容,當時的畫面就像是希望被具象化的樣子,至今仍是讓我很感動且記憶深刻的片段。

烏克蘭媽媽在離開羅馬尼亞前擁抱並安撫孩子的情緒。張雍 攝影

結語

這次羅馬尼亞的工作經驗,是我在成為援助工作者後首次在第一線執行緊急援助計畫,於我而言意義非凡也彌足珍貴。這一路上遇見了太多須要感謝的人,包含可靠的合作夥伴、熱情的邊境志工、專業的翻譯,來自韓國、印尼、烏克蘭擁有相同理念的同事,以及在面對艱難時展現出十足勇氣的人們。

這些都成為我持續在這條路上邁進的動力。

最後分享人權律師 Amal Clooney 在時代雜誌訪談中所說過的一句話:

“I’m guided by what I’m really outraged about and what I think I can actually try to influence.”

記得保持憤怒,對生活有感。

--

--

Sunny Tsai
流浪筆記

1995 臺北人,背包旅行狂熱者,愛潛水更愛曬太陽。曾在香港、南非、英國求學。目前是位全職NGO工作者,累積工作經驗的同時,記錄著角落裡不為人知的故事,及對生活的觀察與解讀。Instagram: @world__inmy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