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山棧花:街聊繪本工作坊

女性在抗爭中面臨的困境

Sunny Tsai
流浪筆記
8 min readMar 14, 2021

--

自去年三月返台,每天除了上課、趕報告外,便是與指導教授視訊討論畢業論文的內容。在這之中,我們時常言及所謂「人權」,但到底「人權」是怎樣的一個概念,我並非十分了解。

或許是因為自己成長於自由開放的年代,對於自由云云往往視之當然,殊不知現世的美好其實皆由前人鮮血所堆疊而成。這些種種,在目睹近幾年來世界各地數不清的抗爭中,才深刻領悟 “Freedom is not Free” 這個道理,也同時明白出生在這個時代的自己有多麼幸運。

為了更加理解課堂中屢次提及的「人權」概念,我開始在空閒時主動參與公民團體舉辦的工作坊與講座,在強迫自己觸及不熟悉的領域的同時,也能認識許多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了解他們關注的議題,及其背後的動機。

首先,先簡單介紹這次參加的工作坊。

這是我第一次在臺灣參與互動性工作坊,而這次的工作坊,是由一個自發性組成的街聊組織「行動山棧花」所舉辦。

所謂街聊,簡單來說即為「上街聊天」。由組織成員帶著事先設計好的繪本,與路人聊聊社會、政治、國際等的議題,其目的在於促進異溫層的對話,讓不同的聲音能被理解與接納,與此同時提升大眾對特定議題的敏感度與關注度。

行動山棧花是由一群來自全台各地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青年所組成。上街原因始於 2018 年 1124 公投結果,他們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與同溫層外的人們儼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便決定帶著自製的議題繪本,上街和陌生人溝通、交流想法 (取自行動山棧花臉書)。

而這次的工作坊,是為了讓未曾接觸過相關領域的人了解街聊的目的、技巧與策略,以及學習製作街聊用的繪本等等。

推薦延伸閱讀:【台灣解方篇】上街聊天比發廢文有效!這群人「翻牆」拆溝通地雷 (來源:報導者)

這裡想先提一下我的個人經驗。

以往在言談中,我會習慣性想站穩自己的觀點,面對對立的聲音或不以為然的嘲諷就會忍不住質疑、反駁、並據理力爭。因此,對於無法說服 (or說贏) 對方我會很氣餒 (但通常不會表現出來),我無法理解以理性思考分析後再顯而易見的道理為什麼就是有人會選擇視而不見。

後來隨著歲月流動,在累積更多不同的經驗後 (尤其是到南非和英國生活),我才逐漸改變自己在討論與溝通上的定位。

基礎是互相尊重,情緒則是最大的絆腳石。

時至今日遇到旁人意見相左之際我仍會提出質疑並據理力爭,只是我不再試圖改變對方的觀點。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與受教育的方式本就不同,要改變一個人長久以來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基本上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再者,其實也沒必要,一件複雜的事情本就有千千萬萬種解讀的方法,如果只存在一種聲音,世界也不可能蘊含如此多樣又豐富的觀點,正是這些不一樣的想法,建構出世界的多元價值。

溝通應旨在促進對立雙方的互相理解與包容。

話雖如此,關於溝通的藝術我確實還欠缺修煉 (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我從小就是個愛面子又臭脾氣的人,連我都佩服身邊的好朋友們,竟然這麼多年了都沒被我氣跑 (笑)。

工作坊一開始,我們依興趣分組並決定街聊的題目。我們這組選擇的主題是「女性在抗爭行動中面臨的困境」,打算聚焦於普羅大眾對女性抗爭者的看法,這些看法與在看待男性抗爭者時的差異,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選定主題後,成員們開始腦力激盪,我們先後提出幾個例子便開始安排繪本內容。

街聊工作坊實況。
街聊繪本其中一頁。

這是我們組繪本的其中一頁。

左圖示意一名手持大聲公的女性抗爭者,右圖則為一名男性抗爭者。兩位抗爭者皆站在抗議舞台對著群眾高聲吶喊其訴求。

「當你看見一位女性抗爭者站在臺上拿著大聲公激昂地提出訴求與主張,你有什麼感覺?如果今天是位男性呢?你又會有什麼感覺?」

「社會看待女性抗爭者與男性抗爭者的眼光有什麼差別?」

這是討論繪本細節時被提到的幾個問題。組員直截了當點出性別在抗爭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亦模擬出大眾可能的反應:

「男生拿著大聲公?沒什麼啊很正常。」

「女生拿著大聲公,哇竟然是女生!」

然後呢,缺乏報導深度的媒體便開始聚焦在這個女性抗爭者的長相、身材、感情狀態,說她是勇於表達訴求的正妹、社運女神,各式各樣的封號莫名其妙一個個冒了出來,無止盡地曝光、追捧、轉移焦點、累積點閱率。試問到最後,有多少人仍然記得這位女性抗爭者想表達的訴求與主張?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大家喜歡你的時候說你是女神、是榜樣,討厭你的時候就說你是「蕩婦」、「婊子」,貶低你的外表、身材,攻擊你的私生活。

「女性的身體可以是戰場、武器,也可以是靶子。」

究竟要到什麼時候,在大眾注意到一位有想法、有主張、願意挺身而出的女性時,不再把焦點放在她的外表、身材、甚至是感情狀態?社會對於所謂女性的價值,難道就這麼低俗又可悲?

組員們侃侃而談,我亦想起自身經歷。

幾年前,我趁著學校放暑假準備考汽車駕照。

考照前最後一次上課,我坐在駕駛座上繞著駕訓班練習場一圈又一圈地練習。遠方,我瞥見教練站在角落抽菸的身影,他看見我後,便捻熄了煙蒂緩緩向我走來。

「今天最後一次上課喔,下禮拜就要考試了。哎不用緊張,你長這麼漂亮,考試一定會過的啦!」

我透過半開的車窗望著他,臉上掛著尷尬的微笑。我的表情有多僵硬內心就有多不爽。「考試會不會過,跟我長得是圓是扁到底有什麼關係?」

誠然,還是有人會說:「欸拜託人家是誇你長得好看,這樣也不行?你就好好接受別人對你的誇獎就好了,幹嘛這麼敏感?」

只要這個世界仍存在會說出這種話的人,就代表我們離真正的平權還很遠。有時候我忍不住會想,如果今天我是個男生,教練是否依然會對我說出這種話?

推薦延伸閱讀:何潔泓,被運動消費的美麗 (來源:端傳媒)

「我的表情有多僵硬內心就有多不爽。」Maria Lysenko@Unsplash

接著,在構思繪本細節時,我們組談到三年前的蘇丹示威。

2018 至 2019 年的蘇丹示威最初是因為經濟環境惡化引發的抗議,之後演變成要求軍政府還政於民的長期示威。即使軍政府施壓,蘇丹民眾依然選擇繼續上街抗爭表達訴求,持續僵持的局面在 2019 年 6 月 3 日全面爆發 (即喀土穆大屠殺 Khartoum Massacre)。根據統計,當時強力的軍事鎮壓死傷超過百人,當中也包含多起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

當時我曾讀過一篇 CNN 的報導,裡頭有句話直到現在還是能讓我覺得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

“Break the girls, because if you break the girls, you break the men.”

這是當時軍方對軍人下達的指令。

鎮壓抗爭的軍人彼此心照不宣,都知道所謂 “break a girl” 意味著什麼。

至此,女性抗爭者的身體成為摧毀男性抗爭者尊嚴的絕佳武器。

她們成為攻擊的主要目標,許多站在前線的女性抗爭者甚至被帶到角落毆打、強暴、拍攝裸照。

「性暴力與羞辱於是成為打壓女性抗爭者最迅速且直接的方法。」

獨立記者強.朗森曾在其著作《鄉民公審》中提出類似的觀點。他指出,要擊潰一位女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性暴力,而男性則是讓他被炒魷魚。削減對方的性別特質,就是最有效也最殘忍的攻擊。

其實讀完這段我有點無法認同。「性暴力跟被炒魷魚這傷害程度能比嗎?」同樣是羞辱,性暴力對受害者生理與心理能造成的傷害根本難以估量,是一輩子不可逆且難以癒合的傷痛,在看過莎蒂絲.艾娃與湯瑪斯.史敦吉的《寬宥之南》後我更是這樣認為。

同樣針對女性抗爭者的暴力事件,在近幾年全球抗爭運動中層出不窮,包含香港自 2019 年爆發的反送中運動、墨西哥 2020 年抗議國內性別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示威運動等。

最終,我們決定將這幾個歷史上血淋淋的例子加到繪本中,希望能夠藉由街聊把這個議題散播出去,讓更多民眾了解,世界各地仍有相當多女性正承受著不公平的對待與歧視。

即便一次次被壓迫、被打擊,她們依舊選擇冒著被傷害的風險站出來大聲疾呼、伸張己見。也正因為有這樣勇敢的一群人,世界才能一步步邁向一個更平權、更具包容性的未來。

這次工作坊學到不少倡議時的溝通技巧,也見識到建立「異溫層」對話有多麼困難,畢竟在訊息流通極端快速、假新聞滿天飛的現代社會下,人們多半只願意聽自己想聽的聲音,至於其他,更多時候是視而不見。

或許擁有對立價值觀的兩人是永遠無法互相理解的,但不試試看,世界又怎麼能改變呢?

--

--

Sunny Tsai
流浪筆記

1995 臺北人,背包旅行狂熱者,愛潛水更愛曬太陽。曾在香港、南非、英國求學。目前是位全職NGO工作者,累積工作經驗的同時,記錄著角落裡不為人知的故事,及對生活的觀察與解讀。Instagram: @world__inmy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