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下):從體驗學習活動規劃

Alfred.H
WanderinPoland
Published in
8 min readNov 11, 2017

接續 上篇文章 分享了對阿姆斯特丹的感覺和遊玩經驗,不同的是,這次希望透過分享活動體驗的方式來介紹,也許能從參加活動之餘學習到荷蘭人辦活動的經驗與思維。

Anny Frank's House, 圖片來源:https://www.thinglink.com/scene/751850562357559297

安妮之家- 走入日記的展場體驗
推薦指數:⭐️⭐️⭐️⭐️⭐️⭐️

“I want to go on living even after my death”- Anne Frank

老實說在參觀以前,我對於《安妮日記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只知道這是在講述二戰時期在閣樓上躲著的猶太人女孩的故事,如果你沒看過這本書,不用擔心,這個展覽一樣能讓你很好的融入、甚至被她的故事所打動。 p.s.請記得事先訂票、全館禁止攝影、禁止帶大型包包

這本日記紀錄了安妮在成長過程、一直到二戰爆發開始躲藏、以及最後被送進集中營的每一天,有人說這其中最讓人心疼的是,它真實的記錄了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她與家人的日常生活、喜歡的男生、當時情況的描述、以及對未來的想像等,這個真實性讓她的故事不只是歷史紀錄,而讓讀者可以走進她的生命歷程。

參觀導覽時,每個人手上會拿著一個「對講機」,透過到特定區域感應來播放錄音檔(猜測是QR code或是紅外線之類的技術,總之是靠近會接到訊號開始播放)。當然不是會念整本書給你聽,而是每次走到一個展區,會有一個女孩的聲音(假裝她是安妮)介紹的她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發生什麼事,搭配房間的佈置(這裡就是曾經她們躲藏的那棟房子)、牆上的照片、人物訪談、實際日記的碎片等物品,讓人除了聽故事之外,更走進故事的場景

用聽的之外還有些好處,就是參觀者之間並不會互相打擾,而且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參觀速度,沒聽起處可以在原地多聽幾次,而用對講機方式不會被其他人打擾,大家也會專心的在聆聽而不會吵鬧(也跟這個議題比較嚴肅有關啦)。 除了跟著故事發展一路參觀之外,博物館也準備了很多訪談相關人物的影片,從事後回想以及安妮以外的視角,來讓當時的情況更加鮮明。

來到她們躲藏的閣樓時,語音導覽很巧妙的中場休息,直到離開閣樓才再度開始。我認為這麼做除了避免太多人停在閣樓聆聽導覽造成超重之外,是在旅程的最重點的地方,讓觀眾親眼去見證,遠比聆聽故事更有印象(此時已經走過3、4個房間,觀眾已經充分進入狀況)。實際狀況來看,閣樓中擺放較多保存下來的物品,例如以前的照片、日記碎片、牆壁上的刻字等等,大家也真的比較認真的在看這些文物,自動排成一排的接續著參觀,較少直接略過的人。

在整個展覽的最後一個房間,影片播放著二戰結束後採訪與安妮生前相關、或是對議題有特別關心的人們,訴說他們對「安妮的日記」的感觸,將觀眾的意識從二戰時期拉回到現代,反思活在現代這個安全時空的我們,該用什麼心態看待這些事件,並透過邀請觀眾到一旁的電子看板上書寫自己對安妮的看法,讓參觀的所有觀眾都成為事件相關人。因為了解、因為關心、因為成為其中一份子,來達到這座博物館最主要的目的:讓觀眾了解、記住,並從中學習、甚至進而作出行動(捐款或是分享相關訊息)

整體來說,參觀需要60–90分鐘,節奏拿捏得很好,藉由聽著導覽讓人有充份的時間可以思考、融入故事,也隨著故事中時間的快速變化和第一人稱的語調,來製造緊張感。對我而言,上次參訪過奧斯威辛集中營,與這次參觀有種像拼圖一樣的將印象連在一起,或許下次去柏林時又會再多一點連結吧。

All her would-haves are our opportunities”

博物館之夜-打破既定印象

熱鬧指數⭐️⭐️⭐️⭐️⭐️
ㄧ年一度的博物館之夜,基本上就是只有在這天晚上博物館會開放(19:00–22:00),除了平常會有的展覽外,更多的是每個館有不同的表演或活動,無論你是跟我一樣邊看展邊玩活動、純粹體驗在博物館裡開趴的感覺(很多老外幾乎都在喝酒聊天跟等著買酒)或只是半夜睡不著覺…任何理由,都很推薦來參觀看看,全世界大概很少找到這種活動了XD

我個人覺得除了主辦方滿滿的創意跟勇氣之外,這個展厲害的地方在於將藝術與人們的生活(音樂會、舞池、派對文化)結合,同時又透過嚴謹的活動規劃確保一切不會失控,博物館不只是個安靜、與生活脫節的場域,藝術文化更主動走入大眾的生活。

以我參觀的國家博物館、市立博物館、以及只去一下下的梵谷博物館為例,其實大部分活動會舉辦在大廳,例如派對、演唱會、彩繪等等,而在實際展區則是以靜態的活動,像是現代舞者、Silent Disco(很酷的活動,大家帶著耳機聽著DJ的音樂起舞,完全聽不到別人耳機的聲音,可以享受自己的空間又同時與他人一起跳舞),或是8分鐘的快速導覽。相信這些是平常不會出現的活動啦,這些活動的功能除了最基本不會打擾到參觀展覽的品質之外,也能讓純粹想看展的參加者感受到節慶輕鬆愉悅的氣氛。

類似這種繩子

另外,由於活動當天的票卷是讓參加者可以無限到附近各個博物館參觀,為了節省驗票時間,第一次驗票時會在手上綁個手環作為辨識,這個手環上的鈕扣只能縮小,因此一旦戴上除非破壞整個手環,不然幾乎不太可能拔出來。

阿姆斯特丹有許多博物館,從最大的國家博物館、市立博物館、梵谷博物館…到電影博物館、起司博物館、鑽石博物館等等等幾乎都有,雖然不是每個都很盛大,但這也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展現吧XD

二手市集 IJ HALLEN
便宜指數⭐️⭐️⭐️⭐️⭐️

市集可說是來阿姆斯特丹除了博物館外該參觀的另外一個亮點,種類非常多,而這次參加的這個” ij hallen“ 更據說是每個月才有一次、號稱歐洲最大的二手市集。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從衣服、鞋子、玩具,到電器、木雕、硬幣等收藏都會出現,價錢由老闆隨便喊,隨著市集的結束價錢也會越來越低(開放週末兩天,下午4點關閉)。

不知道這個市集是由誰主辦(入場每人會收5歐元),從參與的人潮可以看出活動是足夠吸引到很多人來參加,而賣家也真的大多是在販賣自己用不到的衣物或是收藏品(少部分感覺有點太職業了…但至少沒有看到任何廠商的名字),是有成功賺到錢、讓大家開心、更重要的是讓用不到的資源得以流通。台灣夜市、三十元店、跳蚤市場有很多而且也都是賣便宜的東西,但多號稱為新品(實際就不好說了,而且來源不明),代表著有很多製作成本隱藏在其中。通路方面,二手市場很少看到這麼大型的實體市集,多為在網路上,當然這樣很方便,但相應著也有更大的買到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的風險。想到家裡常常堆滿很多用不到的東西,能不能有更有效讓物資流通的方式值得思考,也許是也舉辦這種讓所有人都可以來擺攤的實體市場,或是想辦法降低網路購物的風險(看不到真貨、買賣來回運送麻煩、上網登錄購物的手續…)

老實說只在荷蘭待了4天多,並沒有辦法真的很了解這座城市,參加活動是比較快速融入的做法,當然更實際的就是在這邊生活一陣子去感受。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特色,在參觀時難免會拿來與居住較久的台灣做比較,但這樣的比較不是為了彰顯某方特別好或特別需要改進,而是去了解、學習對方的經驗,這樣比較才有意義。當然,這些活動能夠如此規劃,是建立在這座城市特有的歷史、民族組成等脈絡上,能不能夠去感受,我想這就是讀歷史與不斷練習去發問的重要性了XD

最後在破曉之際離開

喜歡我的文章,或是有什麼想知道的事情,你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