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之旅 — 山打根雜筆

Wangpeter
wangboching
Published in
Jul 28, 2024

終於寫到東馬之旅的最後一篇了,相較於寫資訊提供類型的文章或者是某個城市或景點的所見所聞,剩下亞庇以及山打根的部分沒有寫到,想嘗試看看用雜談的方式來寫寫看~

真正意義上初來乍到山打根,應該是我和 Vivian 坐著馬來人夫婦的車來到字樣寫著大大的 I love Sandakan 字樣的港口,起因是我們在西碧洛人猿保育中心回來 (Sepilok Orangutan Rehabilitation Centre) 一直等不到公車,於是Vivian 便隨手攔了一輛車。原來車上的馬來人夫婦的附近工廠的老闆,他們乘車來視察員工的工作狀況完正要回去。

馬來人姐姐 Lisa 看起來受過良好的教育,英文十分流利,臨別前還將聯絡方式留給我們讓我們隨時有時間都可以請她幫忙。

I LOVE SANDAKAN
Lisa

1882 年北婆羅洲公司成立,並且把首府設在山打根,會選擇在山打根的原因是因為山打根位於香港以及新加坡之間,是個適合的貨物轉運站。當時為了發展城市,招募了許多的香港華工,甚至為願意來北婆羅洲的華工提供免費的船票。

1882 年到 1886 年間,山打根就引進了超過 1000 名華工。到了1930年代,中國面臨日本的擴張,更是吸引不少中國南方華人前來。1930 年至 1940 年代間,就有超過3萬名華人移民到山打根。

二戰期間,日軍入侵山打根,城市遭到炮火轟炸,一片狼藉。戰後北婆羅洲公司才把行政中心遷至今日的沙巴首府亞庇。

山打根天然資源豐富,有婆羅洲第二長的河流京那巴當干河(Kinabatangan River),因此漁業和木材業十分發達,吸引不少香港商人前來經商。1970 ~ 1980 年代木材業一度繁盛,山打根有木山之稱,高樓林立於群山間,甚至有小香港之稱。

在山打根的紅山頂路 Jalan Istana. 有一座美國女作家 Agnes Newton Keith 和她夫婿以及家人的屋子。她以居住在北婆羅洲的見聞寫下了詼諧的小說《風下之鄉》。這部小說描述了 1930 年代末的沙巴海灘、叢林探險、土著軼事以及二戰前的南洋事蹟,讓這片美麗的土地得以通過她的文字宣揚至海外。

在 1941 年日本人占領婆羅洲以後 Agnes Newton Keith 被俘虜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因此在 1947年 出版的《萬劫歸來》就是描述她在日軍佔領北婆羅洲期間所經歷的苦難;而 1951年 的《白人歸來》則是了山打根戰後的重建情景。

最後她們家族在山打根生活至 1952年 才離開北婆羅洲。他們離開後,這棟屋子隨後也經歷了多次的易手,直到 90 年代初期被荒置。

2001年,沙巴博物館與聯邦博物館聯手修復阿格尼絲凱斯故居,並於 2004年4 月 26 日 以博物館的形式向公眾開放。

如今沙巴仍被稱為「風下之鄉」,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一旁的餐廳提供美味的英式下午茶 讓我們有機會描摹 Agnes Newton Keith 的生活日常

山打根的市區不遠處有一處水上村落,最初是買不起地皮的華人們建造的臨時屋,後來馬來人、菲律賓人、阿拉伯人也都眼紅紛紛在這裡蓋房,使得範圍不斷往外延伸,聚落間共有 8 座橋延伸。相同國籍的人們會將房子漆成相同的顏色,讓這裡變得五顏六色的~

這裡的人們貧富差距似乎很大,有錢人甚至有自己停泊船的碼頭,窮人的房子則破舊不堪,富有程度相當的家庭似乎會聚居在一起。

這裡有餐廳、菜市場、雜貨店等等,自成一個生活圈,在這裡我最愛的食物是美味的彈弓麵以及皮蛋餃。

皮蛋餃以及彈弓麵

這裡也有一些民宿,我們住的民宿當晚停電,在跟民宿主人的兒子閒聊之下才知道這裡常常停電,只要供電不足當地政府總是先斷水上村這裡的電。讓我不禁想像即使這裡得有些居民已經十分富有,他們是否仍不被視為一般的市民呢?

民宿主人一家是阿公那一代從廣東搬來山打根的,推算一下應當是 1930 年代躲避中國動盪局勢的華人吧! 在他們的胼手胝足之下才終於在異鄉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但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又是個令人神傷的議題了。

水上村的夜晚
民宿主人養的巴哥犬
民宿內部一隅

在古晉與開 Grab 的華人姐姐討論到華人在馬來西亞受到的抑制以及在山打根幫助我們的有錢的碼來姊姊 Lisa,甚至是在大學期間發現比例甚高的馬來西亞華人來到台灣讀大學,使我對馬來族群以外的族群在馬來西亞的處境感到好奇。

馬來西亞華人的先祖皆為南下移民,其歷史可追溯至宋明時期或更早,一直到 20 世紀都不斷移入。

依據英國殖民政府時期的經濟政策,華人主要從事礦業或商業活動,馬來人從事農業和漁業,而印度人則從事橡膠種植業或割膠業。相對於馬來人和印度人的處境,從事礦業和商業活動的華人在當時更有機會獲得較好的經濟和教育資源,在二十世紀初也有不少華裔接受全英式教育,成為政府中統治精英的一份子。

1963 年 9 月 16 日,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與北婆羅洲合併,正式成立馬來西亞聯邦。一開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在獨立時佔有 37% ,直到 2023 年時只剩下 22.4%。在人口比例上,馬來人人口已接近華人人口的兩倍以上。目前馬來西亞的政治以族群劃分,因此以人口來比較,馬來選票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成分。當族群、宗教與政黨仍舊被綁在一起時,即使是以政黨聯盟的形式上台的執政內閣,只要其中政黨(如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土著團結黨、民主行動黨、馬來西亞伊斯蘭黨)被標籤為唯一代表某一族群的政黨,並把持政黨聯盟中最大的權力,依然被困在固有思維的選民,無法脫離這種以族群結構為前提的政黨政治思維,就會依據其族群或意識形態來投票。

1969 年發生 513 搜亂後所實行的新經濟政策,目的在快速衝刺馬來人的經濟能力,但另一面則是壓制了馬來人之外的其他族群在各個方面的權益。除了經濟權益方面,教育方面,有進國立大學的「固打(quota)制」,華人相對於被賦予優先權的馬來人,即使有優良成績也很難獲得就學機會。

華人在中學教育程度上也同樣面臨困難的抉擇。同時期出爐的教育政策,導致華人中學被分裂為國民型學校(以馬來語和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和獨立中學(簡稱獨中,以華語教學),選擇以華語教學的獨中,無法獲得來自政府的教育資源,惟有通過籌款和商人的捐款。

馬來西亞華人面對的不是外敵,而是內部多元族群之政治結構現實。我認為問題在於只要各個仍舊將政治選舉視同為對族群、宗教、種族的唯一抉擇,馬來西亞仍舊是不正常的民主國家。至於為何族群間的界線如此巨大難以融合更是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

在婆羅洲系列文章的最後,我想放上一些遺珠之憾,6 篇文章實在很難完整的呈現這 16 天在此地的所見所聞呢!

肉骨茶(亞庇)
富源茶室的咖椰吐司 (亞庇)
亞庇丹榮亞路海灘的火燒雲
牛屎塔是山打根著名的甜點
丹榮亞路海灘販賣的果汁
生肉麵 (亞庇)
三色奶茶 (亞庇)
茶室在馬來西亞很常見 一早 6 點多便人潮洶湧
茶室的早點也十分多人點麵食
太子椰 (亞庇)
貓山王在台灣沒有看過呢!

--

--

Wangpeter
wangboching

Taiwanese, worked as a software engineer. I just share my recreations here. Anyone interested in technology articles, https://www.coderbridge.com/@Wangpo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