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神廚東京壯遊記

Taotzu Chang
WatanabeTao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y 20, 2018

其實我不喜歡「神廚東京壯遊記」這個譯名,而原本的電影名稱是《Ants On a Shrimp》我覺得是一個很美的片名。當然啦,硬要說神廚東京壯遊記這個名稱,也很直白地闡述了這部電影的主軸,也就是連續蟬聯多屆全球最佳餐廳,來自丹麥的 Noma,在 2015 年底到東京開了一間為期五週的pop up restaurant,期間關於團隊籌備,到實際開幕之間的故事,就是這部紀錄片所描述的內容。

在看電影之前,首先你必須理解,Noma 是一間從 2006 年開始就掛在Best Restaurant in the World 排行榜上下不來的餐廳,更不用說還四度拿到了第一。如果對於他的菜色有興趣,台灣也不少美食部落客有前往位於丹麥的 Noma,當然也拍下了許多漂亮的照片,隨意的 google 就會看到諸多食記。

當然,在看這部電影之前並不需要真的多去了解這家餐廳,從電影內也可以看得出來,René Redzepi 與他領導的團隊,為了 “Noma Tokyo” 下了多少苦心,以及經過了多少的掙扎。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部分,一個是看著這些廚師在 Redzepi 要求下,想辦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另一個就是他們對於「創意」產生的想法。

「創意」這兩個字很容易被當成是“靈光一閃”,好像坐在咖啡廳喝杯咖啡,放空腦袋創意就會摔到你面前。

而事實上那些被公認有創意的人,或是團隊,其實都是透過了大量的研究、練習、失敗,無數的失敗,彼此討論後,才生產出來的,沒有太多的運氣可言。

有些人天生感官敏銳,但可能練習不足,經驗不夠,有些人經驗豐富,卻缺少了優秀的感官,以廚師來說可能就是味覺。所以如果能夠大家互相拋出想法,在彼此互補下反而比較能產生出新的東西。

Noma 的團隊在一天只有兩小時的睡眠時間下,把先前在日本各地搜集來的食材加以排列組合,從外人的角度裡,可能就是 Redzepi 走進廚房揮了揮魔杖,整系列的套餐就自動出現在眼前。但現實中,則是整個 team 足足一個月的不斷失敗,重複失敗,直到最後獲得 Redzepi 的認可,進而完成了菜單。

做自己的拿手菜是很容易有成就感的,但那不是我們要來東京開餐廳的原因

拋下了輝煌的過去,在東京全部都得從頭來過,對於站穩事業腳步的人來說,這是何等瘋狂的事情,一來賺不到錢,而來可能也會連帶影響自己原本的餐廳。

在電影背後沒有提到的小細節是,許多人認為 Redzepi 會做這次的 Nomo Japan 臨時餐廳,主要是在 2013 爆發諾羅病毒時,許多在 Noma 用餐的客人也有感染,對餐廳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這件事不只是讓正蟬聯三次 best Restaurant in the World 的 Noma 受到衝擊而只拿到第二名,也讓整間餐廳的士氣下降。而 Redzepi 則是想利用這次的 Noma Tokyo 來重陣全體士氣。

Ants On a Shrimp

最後說回片名,為什麼我會很喜歡原本的片名《Ants On a Shrimp》,因為 Noma 在原本丹麥的餐廳,利用螞蟻當作是酸味的來源(大概跟我們用檸檬是差不多的概念),已經變成招牌的一部分。而蝦子又是日本的特色,對日本料理來說,幾乎不可能少了蝦子,所以 Ants On a Shrimp 有種把丹麥 Noma 跟東京連結上的關係,就像 Noma Tokyo 的第一道菜一樣。

如果你不緊張的話,代表你已經不在乎了

年輕的廚師很容易迷失在舒適圈中,其實對任何人都是相同的。如果能透過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抽離舒適,相信會是很可貴的經驗。

這部片與其說是 Noma Tokyo 的紀錄片,更像是一部可以提供寶貴人生經驗的紀綠片,值得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