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消失的武林:鐘錶師與他們的江湖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6 min readMay 27, 2020
Vintage Pocket Watch (Source: PIXNIO)

手錶或鬧鐘壞掉不會走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買塊新錶倒不是什麼難事。但高價的精品或對擁有者來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件,至今大多還是會選擇送修。特別是那些構造複雜的機械與古董,不論維修還或是定期的零件保養都馬虎不得。

而一肩挑起各式鐘錶修復工作的師傅們,更是整個鐘錶文化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光是要

修理這樣一只小小的鐘錶,動用到的工具就高達八十甚至上千種,更可以根據手法區分出各種流派,同樣的問題,根據修復手法的不同還可能影響這隻錶的壽命喔!

Vintage Wall Clocks (Source: Tom Fisk on Pexels.com)

「你是哪一派的?」比想像中更複雜的產業歷史

雖然他們的工作都只有一個,就是把壞掉的鐘錶修好,乍聽單純,實則不然。台灣坊間你能看到的鐘錶師傅大致上分為三個派系,分別是瑞士派、日本派,與福州派。這三個派別在成派的系譜淵源、修錶時奉行的原則與常用的手法各有不同,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 介紹這些派系的來歷。

瑞士派:對工藝的敬虔崇拜

「瑞士製造」可以說是最高品質的保證。數百年來以精湛的鐘錶技術質享譽全球的瑞士,與德國並列為世界鐘錶工業的起源地。從日內瓦綿延至巴塞爾這兩百多公里的狹長谷地,人稱「鐘錶谷」(Watch Valley ),散落這其間的數十個小鎮與城市,更是許多頂尖鐘錶品牌的故鄉。在台灣則是人數最少的流派。

早期的西方鐘錶匠師大多是信仰虔誠的基督教徒。十六世紀歐洲進行宗教改革時,日內瓦又是喀爾文教派的盛行地區。人們認為苦修即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不論是繪畫、雕刻,或是像鐘錶這樣的金屬工藝,在當時都被視作榮耀上帝的行為。瑞士派的工藝精神裡甚至沿用了神學術語「三位一體」的概念,將「工匠、工具、工藝品」 三者奉為整體鐘錶產業的核心,無比重視這三者之間的連動。

日本派:毫秒必較的務實精神

日製掛鐘則以一種復古的庶民日常形象深植人心。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政府積極學習近代化的西方機械技術,而從德國引進的軍事科技,便為當時日本的鐘錶產業帶來了發展契機,台灣的鐘錶技術大多承襲自日本,在台鐘錶師傅也屬日本派最多。

受德國技術、軍事工業與大和民族一絲不苟的性格影響,日本派的鐘錶師不論是在鐘錶技術的訓練,還是企業精神的實踐過程都相當地嚴謹。部分鐘錶公司甚至會有「廁所原則」的訓練,「想學修錶請先把廁所掃好!」要求員工從基礎打掃做起,養成專精投入、對細節也不馬虎的做錶心境。

福州派:隱身民間的宮廷魔術師

偶爾在市場或夜市看見賣錶或維修換電池的攤位,多半是福州派鐘錶師傅經營的生意。福州派泛指中國地區的鐘錶師傅,最早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清代。西方的鐘錶傳入中國後大受皇帝青睞,乾隆特別在宮中設置「做鐘處」,並請歐洲的鐘錶師入宮傳授技術,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鐘錶工匠。

他們就像是專門為皇帝修理玩具的人,學藝不是太精明。但壞掉的鐘錶總是修好要給皇上一個交代,發展出各種奇怪的修理技巧。修完的當下也許時鐘又會動了,但不久之後又壞掉也是常有的事。手法詭譎難料,也讓許多鐘錶師戲稱這些福州派的師傅為「魔術師」。

Vintage Clock (Source: Arcaion on Pixabay.com )

怎麼修?修得好嗎?能修得像新的一樣嗎?

「奇怪了!這支錶不過壞了一個地方,修好它的方式真的有那麼多、多到分出流派嗎?」事實上,鐘錶故障的原因可以跟鐘錶的零件一樣多,即使是長期正常的使用,零件也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自然的鏽蝕。光是金屬零件除鏽這個小小的動作,就有數十種作法可以達到目的,但差別就在於對物件造成的影響。所謂的「門派」就像是整個修復手段的大方向,也關係到鐘錶修完後剩下的壽命。

例如日本派的原則是機能與確實。維修過的鐘錶不只要能走,還要走得夠準。有時會透過搥打金屬零件,使之變薄延展與其它部件緊密貼合。對於蓋版底留下的修理痕跡倒不是特別在意。

而有些福州派的師傅則喜歡拿手邊現有的材料湊合,用紙錢的厚紙來取代發條、或用釣魚線來取代羊腸線等。

而瑞士派講求的是「隱者法則」,也就是盡可能讓所有經手過的物件回復到最初被製作出來的模樣,彷彿從沒有壞掉似的。對他們來說一隻錶「動一次就是傷一次」,能動到越少的部件就將錶修好就是準則。比起搥打,他們傾向找出金屬零件的熔點將它重新塑形,比起其他流派更在意的是物件的外觀。

有些歷史上有名的歐洲鐘錶匠本身也是畫家,在經手他們製作的鐘錶前,鐘錶師必須熟悉、臨摹他們的筆觸,在修理面盤時也要做到能仿造大師作品原有的神韻。瑞士派的原則正是這樣的不著痕跡,才能夠表達對鐘錶製作者的尊敬。

Vintage Pocket Watch (Source: Piqsels.com)

根據他們溫柔的程度

不只是一開始派別有所差別,產業本身也依據鐘錶匠的維修能力給予他們不同的階級。這些階級的通俗名稱由淺至深分別為:

● 外行師(學徒)-最資淺,通常負責拆電池、換錶帶、錶殼拋光等技術需求低的工作

● 小師仔(台語)-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石英機芯維修

● 師仔(台語)-會修基本的機械機型,最多可以修到7750機芯

● 內行師-會修勞力士,或是單價超過五十萬的高階錶款

● 車床師傅-能夠用車床來製造單一零件

● 高級維修師-能修超複雜骨董機械鐘錶的皇家鐘錶師,專為各國貴族王室修繕國寶鐘錶,目前能達到這個水準的鐘錶師,全世界僅不到20人,最頂尖的僅5人

除這些以修復技術劃分的職階外,有能力製做出一支新錶的工匠就能被稱為「製錶師」。一位合格的製錶師,製做的機芯必須通過如:天文台認證、日內瓦鐘錶師協會,或獨立製錶師協會等機構的精密度測試,方能夠被承認。

在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浪漫貼切的老話:「製錶,是劃未來的利劍;修繕,是撫慰過去的溫柔。」 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鐘錶匠將自己一生的心力澆注在這極度強調榮譽感的行業。有許多人用他們響亮的名字在這段產業歷史上閃耀;也有許多人在任務結束後,將自己的名字偷偷擦掉。不論鐘錶師們最後的選擇與下落為何,都已經是把最重要的東西留在經手過的物件中。幾個世紀以前製造的鐘錶,之所以今天還能一如往常地走動著,也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呢!

拾歲堂 / 編輯部

--

--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我是一名鐘錶師傅,目前服務於瑞士外商,致力將神秘的鐘錶工藝,推向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