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師的工具箱:日光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8 min readJul 5, 2020

閣樓裡的木質氣味,散發出一股淡而溫潤的潮濕,在寒冷山谷裡,鋪成一團飽含水分的空氣,吸入鼻腔,沁人心脾。

此一覺受,是每日早晨,陽光初破之時,樓閣中人,將昨日收班前,覆蓋工作桌上的絨布收起,並進行日常清潔時,所必然聞到的氣味。

此一氣味,同破曉晨光,能提升五官知覺的敏感,雙手操作的敏銳程度,在一方幽幽山谷中,便好似修行於山野幻境的仙人。

是處,便是「汝拉山谷」,樓閣中人,便是「閣樓工匠」... ...

Morning of Swiss Valley (Source: Pixabay)

閣樓工匠(Les Cabinotiers),是「鐘錶師(Horologist)」的職業別稱,此一別稱之由來,源自 19 世紀以先,燈泡照明尚未普及的時代,只能依賴燭光和日光,進行精密作業,故而有之。

直到 1801 AD,化學家 Humphry Davy (England Chemist, 1778~1892 AD)才首次將絲狀「鉑」元素通電,令其發光,此一導電照明材料,是最早的燈泡照明技術,此後又到了 1810 AD,才有更精確的稱呼:電燭。

因著將材料通電,令電子進行位階跳躍,揮發光能,藉此取得用「光」的權力,包含鐘錶師在內的一眾手藝人們,便能延長工作時間,不再受到晝夜更替的影響。

至此,所謂「閣樓工匠(Les Cabinotiers)」,也日漸成了一種依附在職業文化裡的術語,是一種對鐘錶師們而言,最高榮耀的尊稱,相當於普通教育裡,通稱的「博士(Doctor, Dr.)」學位一般。

Olaus Magnus / On the Reflections of the Sun (Source: Wikimedia)

話及至此,之所以絮絮叨叨,提及諸般曲折的原因,便同今日,要和讀者們所介紹,一項無法收納在工具箱,卻彌足重要的工具有關 ──

── 日光。

19 世紀以先,未有燈泡照明的年月裡,進行精密維修作業時,鐘錶師們往往只能依賴,自早晨初破至午後三竿,大約 11 個小時的自然日光,做為燈光來源。

古早時候,利用日光作業,是出於沒有其他選擇,即便是點燃蠟燭照明,火苗光線亦不穩定,忽悠搖曳,對於某些精巧的細部調校而言,實屬無能為力,且對於鐘錶師本人之眼力,亦有所傷害。

19 世紀以先,一名鐘錶師在修繕小件鐘錶的職業生涯,大約在 35 歲以前,便告休止,近乎現代職業運動員,巔峰過後,便只能維修大型機械鐘,或轉任鐘錶學院教習。

這是因為年輕時,在錯誤光線條件下,過度使用眼力,使其衰弱,不能再清楚地看見機芯零件,但腦中知識仍在,便轉作修繕零件尺寸較大的機械時鐘,此一生涯轉換,在當時實屬常見。

Light Bulb / Edison's Note (Source: Wikimedia)

直到 19 世紀後,Thomas Edison (愛迪生, 1847~1931 AD)利用鎢絲材料通電,將照明燈泡商業化,用「光」技術才普及民間,人們終於可以點亮夜晚星空,從而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

然而,燈泡的發明,雖然對於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在表面意義上,產生看似正向的作用,但伴隨燈泡而來,視「光」過度的相關疾病,卻也益發增長,如白內障,青光眼,遠近視,散光 ... .... 諸般便是。

正當人們因為物質享樂,耽溺於聲色之間,流連於幻影之時,卻有一小群警醒的手藝人們,無意間發覺了「燈泡」光線的有害之處,從而回歸自然光線的懷抱,延長眼力使用的權柄。

── 這一小群警醒的手藝人們,就是「鐘錶師 (Horologist)」。

Watchmaking Art (Source: Watch Lords on Youtube)

眾所周知,鐘錶修繕是一門自生理條件上,極其敏銳的五感知覺,到心理素質上,長時間保持專注的精神耐力,由外而內兼具的一門行當。

執此一行當的鐘錶師們,異乎常人之處,便在於對細碎事物,在細微尺度上的細小變化,彷彿天生戴上了一副測量眼鏡,稱為「測量之眼(Caliper-Eye)」,能夠精準地覺察到,小於 0.1 mm 的尺寸差異,或是自帶一副音質極細膩,近乎現場聆聽的耳機,能夠清楚地辨識出,機芯運作時,小於 1 HZ 振盪頻率的差異。

因此, 燈泡的發明,雖然在問世之初,一度令鐘錶維修行業,發生劇烈的工時變化,但過了不久,對於細微的身體變化,敏銳感知的鐘錶師們,便發覺燈泡的劇烈強光,雖然能令工作時間延長,卻會導致雙眼目力,比之於以往使用日光作業之時,更加疲憊,且容易出現散光問題。

── 散光 / 疊影 / 目力疲憊,如斯種種,都將使得「測量之眼」喪失。

Astigmatism (Source: EyeTrustNetwork on Youtube)

延長工時之於喪失「測量之眼(Caliper-Eye)」,孰輕孰重,是一則毫無懸念的疑問,在陸續察覺「散光 / 疊影 / 目力疲憊」等問題後,鐘錶師們逐漸將對「燈泡」的過度依賴,轉變為輔助用途,仍舊以自然光作為第一選擇。

因此,若是平時,有更進一步接觸鐘錶維修師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稍稍回憶一下,在鐘錶師傅們的工作站裡,工作桌通常正對一方窗樗,能令陽光自然落在工作範圍內,照亮物件,至於案上的一盞檯燈,則是輔助用途,補足少部分在維修作業時,需要仔細看清的部位。

此一轉變,自然有其醫學根據,在此約略說明,讀者們可權作參考:

所謂「散光(Astigmatism)」,意思是外部光線射入眼中,經由水晶體(Lens)折射後,未能聚焦成惟一一點,落在後方視網膜上。

因此,視網膜上,便成了「一束光線」,使得成像訊號,重複而混亂,形成若干「疊影(Ghost Images)」,導致視力模糊。

此一病因,是出於控制水晶體(Lens)折射角度,控制焦距,隨之伸縮的睫狀肌,因為各種原因,失去正確力度,從而導致的情況。

在燈泡發明後的工業時代,則主要是因為人們過度依賴人造光,長時間處於凝視強光的狀態,令睫狀肌失去正確的縮張力度使然。

The Outer Parts of the Eye (Source: Wikimedia)

至此,讀者們算是稍稍了解到,在鐘錶行業裡,對於「眼睛」的重視,達到如何重要的程度了,甚至能將象徵工業時代來臨的「燈泡」捨卻不用,也要保護雙眼壽命。

因此,除卻選擇自然光作為第一選擇之外,在古老的鐘錶師之間,亦流傳著許許多多,保養雙眼,甚至增進目力的「秘方」,某些說法之離奇,近乎禪定修道之術,至今聽來,不禁令人莞爾。

過於玄乎的「秘方」,為免形成無端謠言,流於假說,筆者在此不談,只概略說說幾項,筆者本人,作為一名現役維修師,所使用的保養方法,同各位讀者們分享,或有同行人士,亦可權作參考:

  1. 晨曦 / 日落,一日之間,光線強度較低的兩個時段,直接凝視陽光,每 5 min 休息 30 sec,反覆約 30 min,可提升雙眼動態視力的敏感度。
  2. 望遠凝視,凝視 6 公尺外之靜態定物,若條件合適,以綠色為佳,注視約 5~10 min,過程中,可不定時眨眼,調整焦距能力,務必記住,萬萬不可「用力」視物,一切維持雙眼最自然的肌肉狀態。
  3. 尋求中醫協助,長期服用保養雙眼的藥方,或是定期服用枸杞 / 菊花 / 決明子 / 黃耆 / ... / 等食療藥材。
  4. 進行工作時,選擇正確倍數的放大鏡(Loupe),原則上 5× 放大鏡,便能解決 70 % 的問題,只有在如:游絲調校 / 軸承點油 / ... / 等情況下,才需要較高倍數的放大鏡或顯微鏡。
  5. 以雙眼目力,進行作業之時,萬萬不可「用力」視物,若真的需要,便使用顯微鏡作業,「用力」視物,才是導致目力衰弱的主要原因。

以上 5 項方法,是筆者親身實踐之有效辦法,在此同各位讀者朋友,以及同行人士們分享,諸位可權作參考,若有助益,亦甚欣然 ... ...

Sunset of of Swiss Valley (Source: Pixhere)

午後三竿,大約 是 4 點左右,閣樓工匠,取下掛在眼上的放大鏡,望一眼窗外,那一枚逐漸沉淪,益發金黃的太陽,是他多年舊習。

一日裡,專注進行的修繕作業,暫告一段落,收班清潔後,才將早上那一方絨布,再次披蓋桌面,這才抬起雙臂,延展脊椎,伸一懶腰。

再過不久,窗外的太陽,便要完全沉落下山谷,上主所賜予的工具「日光」,也要再次收納進天地之間,這一方工具箱裡 ... ...

NEXT TOOL:

--

--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我是一名鐘錶師傅,目前服務於瑞士外商,致力將神秘的鐘錶工藝,推向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