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GitHub-Digest #53

Wesley
Weekly-GitHub-Digest
7 min readSep 6, 2018

--

2018/08/30–2018/09/05

Web — 網路本身高風險,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七月多去完 FEDC 後,近日發現 Audio Visual Experiments in Modern Web 的簡報也釋出了,對於聲音和影像這個主題也多了些體悟與感觸。key-and-pad 基於 Web Audio 實現,透過鍵盤按下時發出聲響,並且透過振盪器的拉條去改變波形,你甚至還可以用觸控板去加點 filter 製造出非常電音的 fu,為了重現各種音樂上的嘗試,你還可以搭配原作者撰寫的 Redux VCR,示範效果大概會是 J個樣子

joshwcomeau/key-and-pad

像是抽屜的 menu bar 是在許多網站上都能看到的設計,用 JavaScript 實現方式相當多種,更甚者 Codepen 上還有不少純 CSS 實作的範例,但這年頭面試前端就目前看來很少人會刻意刁難你的 CSS 技巧,因此功能面而言還是盡可能去用 JS。pushbar.js 不出一百行,透過在 classList 上的操作開與關,算是很好的臨摹小專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長得很像的 popbox.js 同樣值得參考。

oncebot/pushbar.js

Terminal — 已經是 iTerm 的形狀了呢

mixn/carbon-now-cli

一直以來都有 follow W-G-D 的讀者應該對這個專案很眼熟,在 第四期 就已經介紹過 carbon 的用途,提供一個 Web 介面,貼入程式碼,選擇主題轉換,輸出後就是一張漂亮的圖片,今天就來看看它在 CLI 上的版本:

全域安裝一下:

$ npm i -g carbon-now-cli

看下 README 吧:

Beautiful images of your code — from right inside your terminal.Usage
$ carbon-now <file>
Options
-s, --start Starting line of <file>
-e, --end Ending line of <file>
-i, --interactive Interactive mode
-l, --location Image save location, default: cwd
-o, --open Open in browser instead of saving
-p, --preset Use a saved preset
-h, --headless Use only non-experimental Puppeteer features

看到那個 i 估計是可以互動的,在輸入指定的程式碼檔案名之後加上這個參數,就會有 inquirer 跑出來了:

mixn/carbon-now-cli

它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我們一樣拿其中一段程式碼做為輸出看看:

mixn/carbon-now-cli

好吧老實說有點過度包裝了XD,因為它其實後來還是用了 puppeteer 去模擬瀏覽器的行為,本質上跟在 Web 上使用大同小異,而後者在做細微調整的體驗其實更勝前者。

Useful OSS — 好用的開源軟體

通常在學習技術的時候,如果該東西很新,想要自己辦社群推廣,製作淺顯易懂好上手的簡報幾乎不可或缺,但簡報的呈現方式也是極為多樣,有的人喜歡把畫面填得滿滿滿,怕自己準備時間不夠的或許也可以嘗試看看高橋流,不過如果有程式碼需要講解的部分,多數簡報的形式可能都不夠合適。code-surfer 是從 mdx-deck 打包而成的 React Component,支援滾動,zoom in/out 以及程式碼 syntax highlight,其訴求就是強調互動,比起文字,直接看程式碼或許更勝過千言萬語。

pomber/code-surfer

Developers — 開發者們

上一期 redux-vcr 的作者,react-flip-move 也是出自於他的 repo,近期的作品還有 guppy,一個製作成 GUI 介面,方便你視覺化管理 task runner 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 Khan Academy,這個試圖翻轉教育的組織所釋出的教學影片質量都相當不錯,台灣也有均一以類似的方式推廣,Khan 的 開源專案 也不輸 FLAG 呀!

joshwcomeau (Joshua Comeau) · GitHub

Technical Posts — 你都去哪看技術文啊城武

開源工場也是近期在推友的動態上發現的,驚覺自己做的 Weekly-GitHub-Digest 有點像呀,只不過開源工場的內容取向更廣,細項上還有分成日報,週報,百科,還有直接以開發者為主題做為側寫的媛寶和猿帥。讀了些內容下來,日報可能囿於時間壓力,大多是簡短描述該專案的主要功能,剩下的九成篇幅幾乎以該專案的 README 為主,所以偶有中英夾雜的怪異感,不過週報的話就充實多了,蠻像同樣每週出刊的碼天狗。

開源工場 — Opening Source

You Need Some Music, And A Bottle of Dry Martini — 你一定要把氣氛搞得這麼銷魂嗎

鋼琴會被稱作樂器之王的幾個原因,典型的多音樂器,善於製造和聲,一個人兩隻手,十根手指頭,兩人合作則是進階的四手聯彈,變化既全面且無窮,不過會彈鋼琴意味著會彈即興嗎?這兩者之間的等號是未必成立的,而人們往往對那些擅於演繹即興編曲的樂手更加著迷,程度嗎,大概就像吳亦凡聽來聽去就是想你唱 FreeStyle 的感覺一樣。Fujii Kaze 是日本的一位 YouTuber,好吧其實也不是那種會頻繁日更的典型,沒什麼廢話,幾乎畫面一切進來就是直接自彈自唱,有時候當然也是會有比較 惡搞的場景出現,沒有樂譜,賣帥以外兼賣才藝,仰賴絕對音感,僅憑雙耳接連敲下腦海中的各種旋律。有個名詞忘記是誰發明的了:空耳調琴,大意就是不用音叉或是額外的調音器,聽一聽,敲一敲,調音就搞定了。似乎只有像 柯南 這樣擁有絕對音感的天賦之人才有辦法做到了。

椎名林檎 — 長く短い祭り 耳コ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