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的週末讀後書摘

Ann
Product Code: Ann
Published in
Aug 27, 2023
Photo: Pexels

跟男友是遠距離的關係,每兩三個禮拜會輪流到彼此的城市見面,但是我常常會不耐台鐵單程 4 小時多的車程,是他來我的城市居多。這個週末難得換我搭車,我在台鐵小小的座位上喬姿勢、閉目養神良久,睡飽卻還有 3 小時異常清醒的空檔。玩手機太耗電,只能從行李袋抽出電子書閱讀。

沒想到這個週末來回的兩趟車程,陸續看完了 3 本書。一些階段性的人生疑問被順道解答,把印象深刻的段落整理下來:

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Kobo 連結

研究所時期正逢唐鳳擔任數位政委,在日本掀起「台灣 IT 大臣」的響亮名聲,讀過她的傳記,卻總覺得平凡的自己離貢獻社會好遠。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從側面書如何把「善用數位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在自身身上。

教養、學習

  •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當人被賦予更高的期望後,會表現得更好。

唐鳳的父母自 13 歲視她為成熟的大人,她自己去找校長談定不要繼續升學、她自己去尋找自學資源,體現這個理論。也許未來面對年紀小的孩子,也可以練習用這個方式面對呢。

  • 意識到既有「教育」是假設一群還沒達到理想狀態的孩子,透過教育成就每個人最好的狀態。但現在網路發達,長輩可能只是比學生更早一點學道知識的另一個學習者。越把自己壟斷為標準答案,跟小孩的互動就會越疏離。
  • 文組和理組的界線並不存在,就像星座,只有星星是實體,但把星星連起來稱為星座,是人為、虛幻的。

想到寫論文時把不熟悉的領域知識兜在一起放在文獻探討,跨域其實並不需要刻意為之。

個人的社會參與

  • 鼓勵盡量去網路上發表新的想法或點子。
  • 社會參與不注重年齡、學歷,而是有多少貢獻,就有多少影響力。
  • 社會議題有相異的意見是正常的,必有某些人先受到影響、看到變化中的事實而認為嚴重;其餘人可能還沒、或不會受到影響,因而無感。然而更多的是問題無從根除,我們能做的可能是如何因應、而非如何解決。

想起數年前國民年金改制,許多長者上街抗議,年輕的我除了為此無感,也對長輩產生「無法共體時艱」、「不給年輕人機會」的不諒解。但議題對每個人造成的影響本就程度不一,從自身的權益出發思考是很自然的。

關於我的正義不一定是社會多數人的正義,我還會聯想到《咒術回戰》裡,夏油傑與五條悟分道揚鑣,其實也只是對正義的詮釋不同。我們能夠同理夏油傑的苦難,其實真實社會也該如此吧。

團體的社會參與

  • 回應「確實如此,我完全同意。」有其道理。憤怒的異議者被肯定了憤怒,正面的意見就會開始出現,轉換成有益的建議。
  • 「你習慣怎麼做呢?」也許打破世代鴻溝、共創通用設計的解法,就在年輕人向長輩的這一問。
  • 在創新裡建立即時快速的回饋系統,就能在社群間產生「風險較小、容易修正錯誤」的預期,每個人都會願意繼續參與、或接受差強人意的結果,而領導者不會再被視為專制的「領導者」。
  •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請讓我知道該怎麼做。」賦予最接近痛苦的人解決問題的權力,就能讓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社群參與進來。

我的長期成就可能不是發明了什麼系統,因為這些通常是由政府或民間的工程師共同創造的。但我示範了一種新的、由各方得以共創的空間。

唐鳳在書裡以此作結,重新認識到社會參與可有多元的角色,唐鳳是那博學多聞的載體,為社會議題建立了開放討論、互動嘗試的空間。即便許多人在專業上不是負責最終產出的設計師或工程師,也是能為社會議題出力的。

哈佛╳史丹佛 成就超一流邏輯思維的33問:鍛鍊AI時代能勝出的未來力

Kobo 連結

一次跟朋友在咖啡廳做事,默默記下了她在看的書,意外地好入口。這本書在向日本「默認規則、循規蹈矩」的文化喊話,希望大眾練習問出問題、問對問題、質疑問題、重新框定問題、思考解答。整體而言,時時抱有疑問,讓一件事由我來做與給其他人做有所不同,就能成為不可取代的特質。

問出問題

  • see-think-wonder:這是個最能從手邊生活、工作開始的練習。看見了什麼就說明出來,哪些是我無法理解的就問出來。

想起工作初期對於軟體工程太過陌生,對「使用者為什麼領不到 App 獎勵」這樣的問題往往無從問起,事實上可以嘗試先說明自身預期的領取流程,猜測領不到獎勵的斷點,向工程師核對想法,就有機會更了解架構整體。

質疑問題

  • 一場討論中,事實或意見的最終判斷可以交給大家,但提出有強烈說服力的觀點是我的責任。
  • 歸納法在社會中是取得結論的常用手法,但陷阱在眼前的資訊不一定正確。具備充足的想像力、進一步追查證據是必須的行動。

重新框定問題

  • 提出有效的問題,最先的就是可以問出具體的 5W1H,再針對延伸怪怪、不夠清楚的地方細問。透過轉換問題為開放式或封閉式,可以更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資訊,得到資訊的目的,如此一來,會對自己的問題更有信心。

想起先前發 EDM 的企劃,被接連詢問了很多問題:「什麼機制下會發信?」「如果不是因為使用者行為觸發發信、要怎麼定時發信?」「定時發信的 code 要寫死在專案裡嗎?還是另買 mail agency?」「每期發信的內容不同,要由誰去更新?」「如果忘記更新內容,信還會發出去嗎?」仔細想想,這些靈魂拷問其實也是夥伴、上司在協助重新框定問題,讓企劃更完整的過程。

  • 在主持會議上,必然會有要拉攏 key man 的作法;但執著意見時,必須把提出意見的人跟意見內容區分清楚。
  • 思考權威名言時,可以試著提出相反的主張、再提出相關證據,也許就會推翻原本的論點。

灰階思考

Kobo 連結

因為這本書太紅了,我又有個發財夢(不)閱讀起來就像癌大在腦內說話一樣,簡單易讀,也很快能抓出我適用的重點:

  • 對我這種沒時間、沒興趣了解那麼多市場細節的人,乖乖跟著買指數型 ETF 就好 XD
  • 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讀 13F 報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的,管理資產超過一億美元的投資機構,每季都要公佈手上美股的持股報告,這些都能最直接地看到投資強者的觀點)、或上市公司的財報、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 S1/ S1-A 等,這些才是未經(蓄意)加工,有助培養市場思維的原型知識。
  • 在人生上要分散風險、持續質疑,並不拘泥在已知的知識上繼續嘗試。

原本沒有閱讀的習慣,但是這個週末初嚐電子書的便利,期待之後自己能更有意識地挪出時間閱讀,取回更多 quality time。

題外話,這個週末《咒術回戰》的新動畫 PV 上架,每每看到精緻的動畫詮釋,都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真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