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心得:從不確定到確定的專案 kick-off 之路

Ann
Product Code: Ann
Published in
Oct 19, 2023
Photo by Andres Ayrton: https://www.pexels.com/photo/man-and-happy-woman-greeting-each-other-with-fist-bump-6551298/

前陣子領到自己 team 相關的 Q4 公司目標,目標是把一個系統,假定這是個購物商場系統,12 月底要拼上線。想想專案滿大的,牽涉內部跨部門資源、事前規劃對外溝通,林林總總將近一半的同事都會參與到,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 kick-off,陷入一陣焦躁。

所幸在中山書街花了點時間穿梭,找到的《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給了自己幾道曙光。看書真好,以後有需要就多看書。

專案必備 mindset:變是常態,改是必然

特別提到專案管理的恆常心態,是因為發現自己焦躁的出處,是想像未能向同事呈現精準方向與時程的專案架構,會讓自己看起來不專業。然而,專案本來就可能隨著公司發展而轉向,時程也可能因為對設計開發期程的誤判而變動。

Kick-off 會議中,專案架構就是用來改的——就像小組作業中的非同步合作,總要有個人先拉出簡報的骨幹,再由大家去填肉、調整而成。

「沒有人有時間去梳理出整個專案的主軸,你就是那個沒有人。」調整到這樣的心態後,能更坦然地去檢視專案範圍,事前向關係人討教,先盡個人之力拉好骨幹後,進到 kick-off 會議來面對更多的修修改改。

到這裡,第一次籌備如此規模專案的我,被書裡這句話深深鼓勵到:

不是因為具備能力才展開專案,是因為展開專案才開始具備能力

專案目標回扣商業目標,由時間、目標、數字三者構成

專案只是專案,它是用來達成某個商業/公司目標的手段。我回去看了下 Q4 的商業目標,舉例來說,是「年底線上通路月營業額達 100 萬」。

要達到月營業額的目標,勢必要留有上線後要導流更多人去賣場、吸引更多人結單,甚至是實驗調整的時間,那麼,專案上線只是這條偉大航道的一個里程碑,上線時間壓在 Q4 末公司會哭。

而專案之所以是專案,是因為它有被期待終結的期限,不然叫許願。所以,我加入了時間、數字(數出哪幾個管道也算),把專案目標從「上線購物商場系統」改寫成「m 月 d 日要將雙平台購物商場系統推上正式環境」。

藉由關係人的擔憂,拉出專案不同時間點下的 HMW

由於專案真的有點大,以我負責內部產品的職位視角,不一定能第一時間想像到 marketing team、CS team 實際上會需要如何跟使用者溝通,因此事前募集了一些他們的 concern,結果是五花八門:

例 1:新的系統會是雙平台同時上線還是 iOS 先行?

→ 單純的疑問

例 2:線上商場會不會用輪播比單張大圖更吸引點擊?

→ 可能是個陷阱題,如果業界沒有普遍的偏好,這類問題上線前沒有人能將其證實為真(我在這次決定先忽略這種題型,先以我們的最佳解做就好)

例 3:這一波的宣傳策略是「給你滿滿的大平台」

→ 在別的關係人會議中已有初步決策,寫出來作為提醒

例 4:要記得在上線前就在結帳各頁埋 event

→ 基於過去經驗所列出的待辦事項

我打開 Figma,在專案拉出縱向的時間軸,粗分為事前產品籌備、事中實作上架、事後分析計畫。橫向則用 HMW 把每個時間點、關係人在乎的事給轉化出來:

例 1:新的系統會是分平台上線還是 iOS 先行?

→ 若上線時間不同,我們如何讓 Android 使用者願意耐心等待?

要記得在上線前就在結帳各頁埋 event

→ 我們如何即時、精確地計算商業目標的達成率?

加總起來,每個階段都列了 3–4 個 HMW,但總算幫助我們了解專案各個時期值得關注的問題,也因此能整理出相應的 to-dos,進而在 kick-off 會議中看到專案的 6–7 成全貌。

Fail early,追求專案的最小可用

回歸到最初的焦躁,是擔心自己召開的會議、呈現的內容不專業。書裡輕輕推了一把,說專案本身也應該是敏捷開發,早點試錯,早點向關係人/主管簡單 present 過,了解對方與自己的期望落差。

如此對方既對專案架構及 kick-off 會議的內容有所掌握,也留下在會議前弭平期望落差的餘裕。是個很棒的舉動、但有時自己會卡住、擔心打擾到他人而作罷,要常常提醒自己才行。

就這樣,宣布這次看書急救、有效!之後應該會想再廣泛地攝取產品知識,預計會讀《產品路線圖:從革新到蛻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