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賢:與自己對話,為下一次的創作做好準備

W
倫敦男子日常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25, 2018

原文刊登於《VOYAGER Vol. 18 June 2018 昇恆昌機場誌第18期》

從報紙插圖、書籍封面、社區壁畫、乃至於燈節設計等等,合作案包羅萬象,似乎沒有什麼是難得到他的。曾經遠離繪畫,現在卻以插畫家身份創作的徐世賢(Nic),擅長以溫柔的筆觸描繪城市中大小人物的輪廓,溫暖澄澈的色彩有著羞赧個性中的細膩情感。這一次VOYAGER的封面繪製,他為讀者呈獻了澎湖精彩的島嶼風光及海味,迎接即將到來的炙夏風情。

圖像思考的創作模式

「只要想旅行,啟程了,隨時隨地,眼前都是那樣的風景。」一直以來都熱愛夏天,Nic本來就對島嶼及海洋相當熟悉,澎湖也是第一次到訪的台灣離島,選了當地特有的地形「玄武岩」做為主調,曜黑石柱一字排開,與白浪、藍天蔚海形成強烈對比。

將畫面抽離拉遠,會發現澎湖群島其實被一只行李箱所包覆,旅人拖曳在機場的跑道上。靈感是來自於目前人在英國留學的他,去年返台過暑假轉機中留在腦海的畫面,「當時覺得要離開夏天,離開家了,有點感觸。現在人在國外能有機會表達這件事,我覺得滿幸福的。」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行李箱中的海平面與機場遠方的地平線其實是相連接的,是他在構圖中常表現的趣味和巧思。

「我是一個很圖像思考的人,而我又比較內向,有時可以一整天都不講話,做自己的事。」擅長將文字以自己的方式轉化成圖像,這是Nic內斂的個性及兒時常讀童話故事所養成的技能,於是每接到一個創作案,他便會先在腦中想一次畫面,第二階段去蕪存菁,留下有趣的素材,能加以運用的「梗」,最後才會開始構圖,並思考媒材的運用來繪製。

夢想從未中斷 創作其實來自生活

從接案到全職,Nic作為插畫家的時間其實不長,不過,對於繪畫並不陌生,童年家裡有一段時期從事繪製佛像的副業,耳濡目染下被父母發掘了繪畫才能,六歲便被送去習畫,不過喜歡自由揮灑的他,厭倦老師臨摹的教學方式而離開畫室。隔了好一段時間,途中歷經升學考試、大學選了毫不相干的資管系,直到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引薦,2012年為駁二知名的大漢公仔作畫後,才萌生重拾畫筆,找回自己的決心,堅信「圖畫是這個世界傳遞情感的共通語言」他說,於是他辭去工作首次踏上英國遊學,為日後留學之路埋下種子。

不過,過去累積創作經驗,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都被挑戰,被老師給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自己,「來RCA之後,我把以前習慣的繪圖板拋棄。我在學校開始做水彩、壓克力、剪貼、墨汁等等的複合媒材,這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突破」他說。這點在本期封面的呈現上可見Nic創作上的轉變,運用炭筆、壓克力、拼貼、數位等多樣工具,將澎湖的美展露無遺,更增添了豐富性。

因此正在英國求學的Nic,作品風格和以前相差甚遠,內容也越趨多元,像是暗黑女房東的故事、葡萄牙海邊的療傷旅程、被老師給鼓勵而前往的北歐假期等,以及正在準備的畢業作品《地方差(Place lag) — 關於人在旅行移動中,所產生的空間錯置。也就是說人的思緒無法馬上跟著交通載具的移動而快速切換,來自於英國機師凡霍納克2015年的作品《飛行的奧義(Skyfaring: A Journey with a Pilot)》,「但是這個體驗我2013年就有過了,當時去了冰島,飛回倫敦的當天下午我還在藍湖泡溫泉,稍晚跟上班族擠倫敦地鐵時,忽然有種從原本奇幻王國抽離的不適應」他說。

看見情感細膩的自己

也因和自己相處時間長了,對周遭事物的敏感也增強了。在他隨筆的記事本中,簡單的筆觸就能讓人感受得到生活的溫度,即使是隨手用手機拍下的畫面都能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別人都跟我說,有什麼好拍的,但其實都記得拍了什麼,之後有創作需要就會用到」他說。

當踏上旅途,他不會刻意安裝網路,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與當地對話,盡情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去年聖誕假期前夕,當遇到課業瓶頸時,他聽從老師建議踏上度假之旅,享受離開歐洲前的最後一個冬季,前往北歐雪國。旅行途中的種種經歷,給了他無數靈感,造就了《北歐幸福(Nordic Happiness)》。這本小書,讓他成為2018 WIA國際插畫大獎圖書類獎項的新銳首獎得主(Books Category, World Illustration Award 2018 ),即將在倫敦文藝聖地桑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展出。

「當你一個人出發的時候,要去面對很多陌生的城市的人事物,這些轉化成你的人生經驗,無意間就會成為你創作上的養分」Nic說,也許是體悟這樣孤獨和細膩的生活態度,讓他隨時隨地都在為下一份創作做準備,透過畫筆紀錄一幅又一幅的人生風景。

--

--

W
倫敦男子日常

台北人,2016 年開始居住於倫敦。文章已轉往:www.london-nan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