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選擇

M.S. Robotics/Mechanical Engineering

張盛崴
Wei's life
9 min readMay 17, 2019

--

此篇記錄選校與整理申請資訊的過程。下篇會深入闡述申請文件的撰寫。

美國

上回提及的留學動機,以環境推力居多,我亦沒有任何追求博士學位的夢想。因此我的申請目標為:就業導向的碩士學程。

遍歷許多海外工作的文章分享,總歸可以發現:

要在一個國家工作,勢必要精熟該國當地語言,沒有例外。

儘管不乏有筆者提出,荷蘭、瑞典等國家,國民普遍英語能力高,工作環境亦可以英語溝通。但分享的案例通常也補述:不了解當地語言,幾乎無法融入文化環境,生活體驗既艱難又孤獨。從此類的分享文的字裡行間,常能體會筆者身在異鄉的絲絲無奈。

我沒有第二外語能力,所以我起初只考量英語系國家。

據親友留英的經驗表示,英國環境近年對外籍工作者不甚樂觀,多數留學生難以在當地取得工作簽證,即使是頂尖人士也不容易在當地居留。

紐澳整體科技發展程度尚無法與美歐相比,是故我沒有考量。

鑑於以上,最後全部申請都投向美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留下痕跡

選校對我來說是一段必經的迷茫過渡。

我很感謝朋友倪嘉宏給予我的建議:

留意到任何有幫助的資訊,不論如何,立刻記錄下來。

有時候臨時想起一些資料片段,重新查找才發現早已閱讀過。甚至是許多資訊一看就忘,沒有留下記憶。我踏實依循這項建議,節省很多反覆查找的時間也避免資料遺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起步

最初可以從排名網站開始瀏覽。申請美國研究所,建議參考U.S. News,並不是說QS或Times不準確,而是考量觀點不同。U.S. News是美國的機構,對於美國本土學校排名能以美國人的觀點評鑑。QS與Times為英國機構,觀察美國大學之間排名的觀點一定有所不同。

瀏覽一間學校資訊,我一定會查詢的資訊包含:相關學院學程、申請方法、學費、研究內容、教育理念、課程、外部網站對該學校該學程評論、討論意見等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相關學院、學系、學程

我申請的領域為Robotics與System Control,絕大多數學校將System Control歸類在Mechanical Engineering下。而Robotics在各校有不同的歸屬,例如UMich將Robotics獨立開出一個學程,CMU將Robotics歸屬在CS下,UCSD將Robotics歸屬在ECE下。我會瀏覽與自己申請目標有關的所有學院學系。

每一個學院學系底下又會開出各種學程。仔細閱讀每個學程的介紹,將自己有興趣申請的所有學程列出來,並且記錄下學程的畢業學分要求、取得學位所需的時間等等資訊,便於後續比較選擇。

理工方面的Master可分為Master of Science與Master of Engineering。有些網路文章直接歸類M.S.為研究導向,M.Eng.為就業導向。但事實上,每一間學校對於兩種學程的定義有所差異,有些以修業時間做區隔,有些以畢業方法(論文與否)做區隔。

我想強調的是,不同學校定義有別,自行閱讀了解其差異,不要一概而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申請方法

條列出自己有興趣的學系、學程與其相關資訊後,可以在該學程的子網頁找到相關申請辦法(How to Apply?)(Application),此處會提及申請截止日期、申請費用、申請建議GPA(歷年錄取者平均或最低門檻)、所需推薦信封數、TOEFL建議成績(歷年錄取者平均或最低門檻)、GRE建議成績(歷年錄取者平均或最低門檻)、申請所需文件(Statement of Purpose/Personal Statement)等相關資訊。我會將每一項要求都仔細閱讀後並且詳加記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學費

倘若沒有任何經濟考量,這部分可以略過不看。

學程網頁通常都能連結到該校的學費計算網頁,或自行以學校網站查詢。每間學校的計費方式不大相同。有些學校以學分計算,必須查詢畢業所需學分來計算;semester制度的學校以semester計算;quarter制度的學校以quarter計算;亦有學校僅列出一個數字:完成該學位的總學費。

除非擁有美國該州居留權,否則一般都需要額外計入州外學生學費。

部分學校同時會列出該校基本生活費參考,包含住宿與伙食,根據不同的州別與城市而變異。

我的資訊整理表格(部分),開始申請後再額外製作追蹤自己的申請進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研究內容

以上都屬於客數據與資訊,很容易可以蒐集到,但僅透過這些資訊依然難以明白自己是否適合該校的學程。因此我會瀏覽學系的研究內容,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可以大致明白該校系的研究導向,也了解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

倘若選擇要撰寫論文的學程,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內容更顯重要。我大多選擇非論文選項的學程,但仍希望碩士班期間能找到有興趣的教授執行專題計畫,因此瀏覽研究內容對於各種申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TAMU,因應當地產業,多數機械系教授的研究專攻於渦輪機、石油能源等等,system control相關的研究較少,且也都與石油產業有關連。又例如JHU,所有的工程研究都與生醫環環相扣,是生醫工程領域的指標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教育理念

很多申請者容易忽略這一部分,但我認為,了解學校與學系最核心的辦學精神與教育理念,才能在感性面理解自我是否認同該學校與學系,同時,這對後續撰寫申請文件有莫大的幫助。

舉例來說,UCLA的核心理念是Optimism,其精神貫穿全校各領域,包含醫學、藝術、人文、社會、工程、科學的研究發展與社會貢獻。https://optimism.ucla.edu/

NWU的工程學院致力於發展Whole-Brain Engineering,將左右腦、理性與感性的深度發展應用於學院教育。 https://www.mccormick.northwestern.edu/whole-brain/

CMU則期許教育出推動社會變革與創新的學生,"transformative"這個單字屢次出現於該校Vision & Mission的網頁。 https://www.cmu.edu/about/mission.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課程

不同學系學程要求的修業課程各有差異,總數量、必修量、選修量、選課自由度、課程內容,都可以列入考量。

以我申請的領域來說,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課程各校大同小異,與我在臺灣大學的修課背景也很相似。而在Robotics領域則有比較多跨足電機與資訊工程的課程。我會從課程部分衡量是否與我目前所學相差甚遠,若與所學無法吻合,那可能代表我並不適合該學程。

然而,有些人的目標在申請進入學校後轉領域發展,例如申請ME轉入EE,申請EE轉入CS。此類申請者則需要多留意各學系學程對於選修外系課程的限制與規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外部網站

PTT 留學版與一畝三分地論壇是我常用的資訊平台。

PTT留學版容易找到與自己背景類似的申請案例,可以輔助推斷申請落點。然而,PTT留學版的資訊多數集中在CS領域,非CS領域的申請分享與資訊交流量不多。除此之外,在PTT留學版上,統整性的文章較少,需要自行大量瀏覽後理解資料。

一畝三分地是中國留學與海外工作論壇。論壇嚴格的積分制度,有效維持論壇的文章品質與資訊透明度。建議要留學的申請者可以提早申請帳戶,提早累積積分,開通文章瀏覽權限與進階功能。一畝三分地論壇內的文章數量很多,善用搜尋功能可以找到非常多前人的資訊統合文章。發問後善用積分增加曝光度,也能收到需多意見與回覆。

除了以上兩者平台,還有許多網站與討論區可以搜尋到留學申請資訊。

保持資料識讀與判斷能力,並且隨時記錄下有幫助的資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資訊交流

瀏覽客觀資訊時,難免偶時錯看錯記;蒐集主觀資訊時,難防自我主觀帶入影響判斷。因此適時多與一同準備申請留學的同儕分享資訊、彼此討論。有時能夠互相點出問題盲點與找到新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此之外

選校的過程,勢必需要大量閱讀資料。現今圖文交錯的社群軟體,造成許多人跳躍式的閱讀習慣,容易錯失文章段落裡的很多細節。

多數問題都可以透過耐心閱讀解決。

我自己曾遇上許多問題,再次仔細閱讀學校網站就能輕易解決。也經常被同儕問到網站上很清晰列出答案的問題。仔細閱讀與記錄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對於客觀資訊的疑問,直接上學校網站即可獲得準確答案。倘若無法釐清其意,與其與朋友討論多時無果,不如寄信向校方提出疑問,一般都能在短時間內收到回覆。

對於主觀資訊的疑問,盡可能向原作者提出疑問並找到資料根據。抱持懷疑態度,並且適時獨立判斷。

下一篇敘寫我撰寫申請文件的歷程並分享諸多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