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近況大(小?)更新;人生的bucket list、文化工業的威力、機智追星生活

siri
快樂洞穴
Published in
May 25, 2024

1.

2022年初認識了一位女性朋友,她有份極特別的打工:在畫室當裸模。我記得,跟她第一次出門看展後,在學校附近的簡餐店吃午餐,隔著三菜一湯一碗白飯,她眼睛閃著星星和我說:
「在自己赤裸地被注視時,我第一次覺得和自己的身體和解了。」
那個瞬間,她選擇的話語、她真誠熱切的眼神,還有感受到這次談話讓第二次見面的兩個女孩子瞬間親密起來的氛圍,使我感動萬分,因而脫口而出:「哇,那我這輩子也想試一次。」
這是我第一次有了「人生清單」的待辦項目。

(感性先來,理性後到。接下來,我們談了很多。比如,在西方藝術知識的視域中,已經太習慣談論裸女就是要批判理想化女體的傳統,使得我很難想像作為目光的客體的狀態,竟可以是擁抱自身缺陷的契機;又比如,從她當裸模的經驗連結到看《燃燒女子的畫像》時的一些感觸。這些話題讓我更有興趣自己去當一次裸模看看,她口中「你去試一次就懂了」的結論再次回證,感官與體驗比語言及邏輯要直接、切身得多⋯⋯最近對哲學好提不起勁。)

2.

在那之後,「人生清單」正式進入我的意識當中。但我對「人生清單」的想法,比起「這輩子一定要體驗過A、B、C」,越來越偏被動,只要這件事以前沒做過,就default列入清單、都可以試試。就算不是本來就想好要去做的事,有機會上門時,也不妨打蛇隨棍上。於是,比起劃掉待完成的項目,反而是不斷添加隨緣完成的活動上去。

目前,我已在人生清單上紀錄:
a. 去U2看電影
b. 去女僕咖啡廳
c. 一個人出國
d. 做一次fansub
e. 上傳翻唱影片到youtube
f. 在劇場中場休息時直接走人
g. 策展
h. 當演員
i. 抽水煙
j. 通宵喝酒
k. 在外租房
l. 連續夜唱八小時
m.認真當個追星族
⋯⋯等等。

3.

「m. 認真當個追星族」看起來可能有點違和。什麼叫「認真當個追星族」?「當追星族」有那麼了不起,還值得在人生清單上留有一條紀錄?

沒有在追星(尤其是韓國偶像)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偶像的「真粉絲」有多少工作要做。只是看看MV、聽聽歌曲,甚至即便買了專,在「飯圈」(粉絲群體)裡,頂多稱得上「路人粉」。「真粉絲」是要緊追「物料」(偶像的各種節目、電台、影片、海報⋯⋯只要人有出鏡即算數),手握「應援棒」,打榜、衝音源(播放次數)、衝MV點閱率、在打歌節目投票,看遍打歌舞台,懂換小卡,付費加入粉絲團,追偶像直播,狠一點就直接參與節目錄製(粉絲去打歌節目可是都從凌晨四點多開始等待)⋯⋯總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我突然達成當追星族的成就,說起來也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暑假期間,開始兩份實習,每天累得像狗一樣,回到住處實在沒有力氣再「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假日批判」。我就是在此時一頭沉進偶像的世界(娛樂產業果然是麻木勞工的有效處方)。在通勤期間聽偶像的歌、看偶像的舞台,看他們努力的樣子就感覺自己也有力氣上班了;下班之後電腦打開綜藝節目配飯,笑一笑,才能好好放鬆。

而就在此時,我追的團居然要回歸(出新歌)了!這可是大事中的大事,因為在打歌期天天有新舞台可以追、宣傳期有大量新節目曝光,同時粉絲們更要自個兒打起精神,該投票投票、該刷流量刷流量,歐巴平時當自己的精神支柱,現在為歐巴們怎麼付出都不嫌多。人生中第一次,我加入了Line上的匿名社群,看其他粉絲們分享各式各樣的偶像情報;人生中第一次,我去儲值了打歌節目的點數,就為了幫偶像衝高分數送他們一座打歌一位;人生中第一次,我在做事時背景開著youtube反覆播放MV(一定得自己建立清單,不然不會計入觀看次數);人生中第一次,去微博關注了粉絲後援會,跟上隊形一起用規劃好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資源專注打榜⋯⋯

現在回憶起來真的很瘋,可是做的時候也很快樂。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就是在「做」粉絲當中,我越來越愛我的偶像,越來越有粉絲的自我認同。偶像失言時會跟著焦慮緊張,偶像得到大眾稱讚會跟著引以為傲。

4.

回到人生清單的話題。似乎自從心裡多了人生清單的概念以後,生活多了很多樂趣⋯⋯

到此為止,全都是在2022年底寫下的。當時是為了什麼提筆?我想想,嗯,是當時還沒在一起的前男友說我好久沒有寫長文了。

久久不曾打開Medium頁面,上一次發文竟然已經是2022年初。兩年匆匆而過,我已經從台大外文系畢業,度洋來到英國倫敦,繼續與書為伍的碩士生活。十二月的某天,經典紅色雙層巴士上我看著窗外放空,身邊乘客們用辨認不出的異國語言聊得暢快。突然就想,我這麼久沒有說話了,是不想開口,還是無話可說?

這個問號放著放著又糊裡糊塗地放過了年,時序行將入夏。

不再用平台發表長文的這兩年裡頭,除了不得不交的報告,書寫活動好像真的淡出了我的生活。也曾為自己只有輸入沒有輸出感到焦慮。可是一轉頭,又習慣用「大學生就好好充實自己也很好」來寬慰自己(現在是碩士生,而且馬上就不是了⋯⋯),固執,守一條思想的單行道。任何形式的輸出,透過寫作強制腦內原料的再組織,逼迫個人意志參與進重寫的過程,麻煩但有效;不生產出自己的語言,吃進的東西終究只是別人的,思緒終究成不了型。這些道理我都懂,但就是疲懶,就是無心。就連這前半篇文,也只是當時聽前男友的一句話,突然覺得自己這種狀態是不是讓他失望了,才勉為其難的打下第一個字,最後甚至也沒有完成,隨隨便便地在臉書上草率收尾,發布了事。

而且,這種感覺現在也沒有變。

從一開始的不適應、罪惡感,如今我已經心安理得。我猜想這可能就是我從一個喜好思考的人逐漸變成渴望行動的人的差別。(這可能跟我一邊要拿藝術理論的學位,一邊卻越來越質疑理論跟藝術的關係有關——但那是後話。)

曾經我希望自己一輩子不要畢業,現在我只希望能趕快開始工作。

2022年暑假我做了兩份實習,年底接下外文系的畢製導演,一路忙到23年中,同時申請碩士班,然後出了國。前幾天剛跟朋友聊到,碩士課程已經結束,來英這九個月,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其實對我來說不是任何教室裡的東西,甚至也不是我在圖書館、宿舍書桌、自習室裡頭讀進的任何東西,而是一種全然不同的生命力,一種一切確實都有可能、一切都可以發生的很年輕的希望。24年接下一份獨立影展的無給工作,團隊成立不過第三年,已經能做到跟聲譽卓絕的老牌影院合作放映一個月、在坎城舉辦趴踢、全年節目無休,而這些都是靠成員們的認同跟熱情一步步建築起來的。在這份工作裡我得到了太多太多。

不只實際的經驗,而是精神突然開闊。「啊,原來也可以這樣」、「其實開始一個計畫也沒有那麼可怕」,突如其來的認識從此改變了我想像未來的角度。以往跟同學聊到畢業後的去向、留不留英,總是在考量留下來我能得到什麼工作?以後想進畫廊還是美術館還是替代空間?多花簽證費換英國工作履歷對未來有沒有幫助?這些對話裡的我總是把自己的將來限縮在可預見、可想像的範圍內。但其實我有好多想做的事,而我現在知道,它們在還未到來的時間線裡都是有能實現的。(p.s. 跟朋友聊到我的心態轉變,我說或許是東亞社會裡還是求穩,「不務正業」容易招人側目,所以我的內心從來沒把這當成選項;美院出身的朋友回說她覺得是領域差別,她身邊的人常常都是今天咖啡廳聊到一個idea明天就直接設定計畫開始落實,我居然會因此彷彿經歷人生轉捩點才更讓她吃驚。)

回頭想想,我的人生清單一開始為什麼會變成就清單呢?這根本不是一般人設計人生清單的方式。當時的我還如此被動,除了翻唱影片以外每一件都是機運把機會直接端到我眼前被我接下,都只是順水推舟。但接下來我想改變一下生活方式了。我要勇於設下目標然後去達成。我要做自己的因。

記在為了影展忙碌一天的深夜時分。希望自己記住這一刻的心情,記得或許這是碩士一年最棒的一課。

--

--

siri
快樂洞穴

為原文磚頭書賣肝的窮苦外文系學生,隨手寫寫。在這裡可能出現的東西:電影、書、課、生活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