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Merrell Trail Glove-4 500公里心得

scyminor
While Walking.
Published in
Feb 17, 2021

--

即將邁入系列第六代的Trail Glove,四代好在哪裡?

要有六代了!

開始起心動念打這篇時,一查才發現Merrell美國官網已經有了6代的消息:

這樣一來,腳上的這雙四代已經是爺爺輩的產品了,查找網路,中文世界對這雙鞋的介紹與分享看似沒有,不妨作為一個濫觴,同時也是自己記錄裝備心得的一個起點。

” 登山鞋太重 、平底鞋不適合 “

需要一雙郊山或是未來輕量登山的鞋子…甚至是JMT!

那是18年的過年,跟著朋友去走了一小段的陽明山縱走,平時Vans平底鞋、爬山Scarpa Trail Lite的我,在鞋櫃中完全沒有介於中間的運動/慢跑鞋類。

至此,想要一雙介於這兩種使用之間以及所謂輕量化的鞋子念頭開始萌芽。但更重要的是想為未來去美國長程縱走JMT時能夠有一雙輕便、透氣、快乾的鞋款。

Why Trail Glove?

其實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在看遍Altra、Salomon、Adidas等等許多常見款,一個在follow的youtuber的評測映入眼中:

不得不說,一個影片的剪輯、品質,真的會對業配、宣傳起很大的作用,因此,Trail Glove 4成為我的首選之一。

到了百貨門市,被告知已經沒有貨了,查了貨號確定台灣還有貨但是要調貨後,門市人員就請我試穿另一款同樣Barefoot的款式,確定尺寸,等調貨,不出幾天就帶回家了。

” 單薄、但是恰如其分 “

第一印象-單薄

對於Merrell Trail glove 4的第一印象就是-單薄,整體就是透氣網布加上Vibram大底,但在鞋帶的設計上包覆了大部分的鞋面,也讓整體外形更為大氣。

腳掌福音-寬楦頭

但最印象深刻莫過於其寬楦頭的設計,對於腳掌大且時常有下坡/階地形的登山行程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以目前使用的心得來說,腳指頭所承受的壓力完全來自於腳掌出力向下的力道,鞋體本身對於腳掌的壓迫可說是近乎零。

“ 加速行進的節奏,也保護雙腳 ”

裸足

提到壓迫,既然屬於「裸足」鞋款,無疑對腳的負擔會比一般具有中底等設計的鞋款還要來得吃力。

拿到後花了點時適應踏點時的出力與平衡,一整天的行程下來還是會覺得有些許的痠痛,但這也是因為開始運動到平時不常訓練的肌群而已,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 就算濕了,也不會讓腳有明顯的負擔 ”

快乾

上面提到整體由透氣網布構成也是選擇他的主因之一,在閱讀了許多文章後,發現過溪是在美國健行時時常遇到的地形之一,雖然多數人會選擇帶一雙便鞋/涼鞋替換,但不脫鞋除了能加速行進外,也能在過溪時保護脆弱的雙腳,更減少因水流衝擊而導致鞋子脫落的機率。

而行走時保持透氣的網布這時就發揮了極大的功效,自身的體溫加上外界的氣流、溫度,全濕的鞋子在30~40分鐘的行走下,已經不會有太不適的感覺了。

而「單薄」這點也變成了他的優點,浸了水後所增加的重量極小,除了一開始的不習慣外,對於行走的步伐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大部分的Hiker還是選擇換鞋或是赤腳過河的

使用之後呢?

” 除了些許磨損,其餘不影響使用 “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簡潔的感想之一了。

第一雙鞋經過了300公里的JMT後又陸陸續續走了幾趟嘉明湖、新康橫斷、雪山等,累積大概也有近600公里了吧,鞋底的刻痕也在行走時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差距,索性就趁Amazon還有貨,跟著其他的東西一起運回來台灣。

On the way toward mt. Whitney.

隨著新鞋陸續走了約100多公里,舊鞋也就退役成為鞋櫃上的擺飾了,就附上兩雙的差異對照吧。

左舊右新

除了因腳底板造成的彎折外,單就外觀來說,差異並不大。
從側面來看,整體的彎折就明顯多了
這邊開始可以看出主要磨損的部位與程度。
x
鞋底與鞋身連結得部分,在山裡行走難免會翻到,但破損的狀況還不致於造成鞋底脫落。
左:舊左腳、右:新右腳;內側大拇趾是主要網布破損的部位。
左:舊左腳;右:新右腳

2021/3/11更新:

這陣子看到六代上市後,設想購入當作四代不堪使用的替代方案,看了不少的評測幾乎一面倒的批評。

大致看過後,大家的論點不外乎原先1~4代的無足弓支撐設計,從第五代加入飽受批評後,六代卻依然維持這樣與「裸足」概念背馳的設計。

看著看著,還是先pass這一雙了,或許可以來看看Vivobarefoot了。

“See you on the next trai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