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鐵腿遊

長城冷知識

忽悠旅社
忽悠旅社 WhoyoTravel
5 min readAug 8, 2019

--

雙面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V「孟姜女哭倒長城」

萬里長城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在今日成為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象徵。形塑近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長城也被融入國族建構的想像裡,著名的抗戰歌曲,後來被選為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就有這麼一句: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原王朝為阻擋遊牧民興築的長城,融合抗日的共同記憶,進一步變成「保衛我族、抵抗他者侵略」的國族神話。毛澤東的詞《清平樂·六盤山》中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更讓長城「高聳陡峭、堅毅不拔」的形象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產生了聯繫。

然而,長城也擁有截然不同的形象,民間故事「孟姜女哭倒長城」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孟姜女的丈夫因修長城而死,骨骸被壓在城牆底下 ,此時的長城變成暴政和壓迫的象徵。

另外,根據平野聰教授的論述,如果拋開神話和悲劇的包裝,修建長城最初的目的,意味中原王朝的軍力長期對北境騎馬的遊牧民勢力束手無策,只能消極的築牆隔絕「草原/遊牧」與「平原/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

親身遊覽長城確實會被高聳陡峭,匍伏於群山間的壯闊震驚,遊客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沈思中「究竟要擁有多麼龐大的人力和財力,才能建成如此蜿蜒曲折、一望無際卻又能屹立百年之久的建築」

不過,同時我們也要思考「牆」的本質代表了阻隔與界線,是誰被擋在牆外?又是誰被圍在牆裡?

八達嶺長城

萬里長城的多元面貌

我們對長城最初的理解一般源自秦始皇所修築的萬里長城,那是把戰國時代各國長城連結起來的「秦長城」。事實上作為前線防禦的軍事建築,每個朝代多少都曾修築過「長城」,因此他們並非同時修建,也不是全都連在一塊。

除了「秦長城」,目前保留下來的長城遺跡大多修築於明朝,北京周圍著名的長城景點,例如「八達嶺」、「慕田峪」也都是「明長城」的其中一段。由於接近北京,直接承擔護衛首都的責任,這幾處長城都修建的特別堅固,通常也最能滿足人們對「萬里長城」的想像。

慕田峪長城

另外,也有不少未經修復或是沒有開放觀光的長城段,被稱之為「野長城」,他們散落於各地且年久失修,大多都僅剩斷垣殘壁。不過仍有遊客會特別前來攀爬,將征服「野長城」視為一種自我挑戰。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保護報告》

長城之外通向何方?翻越「八達嶺長城」

要知道長城之外通向何方,我們得先瞭解長城周圍的世界。

衛星圖清楚顯示北京所處的華北平原周圍被綿延的山脈圍繞,北面的是「燕山」西面則是「太行山」,他們基本劃分了華北平原和西北方平坦草原帶的界線。

圖片源自:侯仁之,《北平歷史地理》

在過去,北京的西北方有一條以「南口」為起點的平坦通道能夠讓行旅穿越燕山和太行山的包圍,進入高原區,也就是進入高中地理課本所說的「中國地勢二級階梯」。

圖片來源:http://lovegeo.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13.html

這條路線也是通往八達嶺的主要路線,因為「八達嶺長城」就位於這條交通要道上,承擔扼守通往北京之路的責任,他的身前就是邊境的軍事重鎮「張家口」身後則是著名的長城關口「居庸關」,因此這段長城為何會修建的如此高聳陡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山頂走長城,地底跑火車

然而,圍繞著這條交通要道的故事還不只有「八達嶺長城」而已,清朝末年,中國第一條自主修築的鐵路「京張鐵路」——從北京至張家口——也是沿著這條路線而建。該鐵路後來延長至歸綏(呼和浩特),成為民國年間京城最重要的鐵路之一 ——平綏路。

時值今日道路基礎建設的技術已經進步許多,通往西北草原區的主要路線不再只有一條。然而這條路線的重要性卻彷彿不曾減少,「G6京藏高速公路」、「京包鐵路」全都匯集在此,其中還包括正在興建的「京張高速鐵路」,這條配合「2022北京冬奧會」所修的新高鐵,預計2019年底通車,能夠將北京至張家口的通車時間縮短2個半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京張高鐵為了拉直路線,特別建造了新的「八達嶺隧道」,選擇直接從地底穿越八達嶺長城,設於隧道內的高鐵「八達嶺長城站」也將成為世界上最深的地下高鐵站。

屆時,遊客到八達嶺景區也能搭乘高鐵,享受從長城地底穿越,再登上長城塔樓的奇妙體驗,同時見證古代與現代最先進的建築技術。

參考資料

平野聰,《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

侯仁之,《北平歷史地理》(北京市:外研社,2014)

--

--

忽悠旅社
忽悠旅社 WhoyoTravel

「忽悠」一詞,原是調侃人講話愛唬爛、滿嘴跑火車。然而,我們忽悠不為騙人,而是要激發對旅行的全新想像。「忽悠旅社」致力將知識傳播與深度旅行結合。我們相信旅行是理解社會、探索世界的重要渠道,歷史與文化則是不可獲缺的先備知識。我們梳理目的地的文史脈絡,提供深度的地方議題,幫助旅人掌握在地生活、文化,進而豐富自己的旅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