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首部曲】當裁員變成To-do list,我該如何開始?

Wendy’s wor(l)d
wicareer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an 30, 2023

--

「裁員」是一堂HR最不想面對的必修課之一。雖說不想面對,但裁員可能是企業決心斷尾求生,不得不採取的終極手段,HR如何完成企業給予的任務,幫助企業停損重整,進入下一個階段?在這過程中,扮演規劃者與執行者的HR,肩負著企業高層的各種要求與期待,同時要面對員工無辜的小眼神,肯定是壓力山大。本系列將解析裁員前中後的規劃與執行,讓你面對這堂萬不得已的必修課時,不再手足無措。

裁員意味著?

裁員泛指企業或雇主基於業務上的考量,暫時或永久中止僱用個人或集體員工的行為。換句話說,因著企業或組織的人力需求改變,決定暫時或永遠請特定或一批員工離開企業。

這代表著,部分員工會被企業單方面的告知必須離開組織、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

這肯定不是令人愉快,甚至是令人沮喪的事情,試想一個靠著這份薪資養家活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在非自願的情況下收到這樣的通知,該如何面對他的家人。這也是裁員為何這麼棘手的原因,不僅決策與流程要進行得快狠準,規劃與溝通上也必須處理得有溫度,這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在進入正式裁員之前,我們需要確保企業與相關單位圍繞著基本原則進行作業。

制定裁員方案的基本原則

  • 裁員決策為最後手段(Layoff should be seen as a last resort):在進行裁員之前,建議企業思考我們是否已經用盡各種方式來降低經營成本,例如:停止非必要的差旅支出、限縮員工福利的投資、高階主管降薪、無薪假的實施等。原因是,裁員不僅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員工的生活,也連帶影響外界對於企業的觀感,雖然我們都清楚企業為了永續經營,裁員會是一個選項之一,但仍必須用最謹慎的態度來評估相關決策。
  • 符合當地法規規定(Comply with the local labor law):許多國家的勞動法令都會有相關規範,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勞動基準法第11條規範了在什麼情況下,雇主才能預告員工終止勞動契約。常見的裁員原因,來自於第11條中的虧損或業務緊縮時或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另外,包含大量資遣的條件(
    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
    )與資遣費的計算與預告期間等,都有相關法規可參照,可別不小心觸了法,到時候還得花費更大的心力處理勞資糾紛。
  • 清楚且一致的溝通(Clear and consistant communication):溝通在裁員的執行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清楚或不一致的溝通會造成負面的員工體驗,例如:員工認為企業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節省開支的情況下,就進行裁員。而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員工的一言一語,對外則形塑了無可挽回的負面形象,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確保HR以及合作的各單位都清楚以上原則後,我們即可開始規劃相關的細節。

「裁員」當作是一個專案,拆解成前、中、後三個階段。從準備、執行、控制這三個概念出發,標記各個階段的操作重點。

階段一:裁員前的規劃

目標:降低風險,須合法合規,合情合理。

一、裁員影響的範圍 Impacted number of employees of layoff:決定本次裁員被影響的員工人數。一般而言,當然希望裁員的次數越少越好,甚至一次到位,而不是一次不夠又一次,導致沒被裁員的員工失去安全感,再也無法專心工作。另一種情況是,這一刀砍得太深、太過頭,導致企業原本的業務或要發展的業務無法進行,還得立即重啟招募,就像是Elon Musk, Twitter CEO的裁員案也給大家上了一堂課,開除了執行必要業務的工作人員,結果導致必須重新把他們一個一個重新找回來。因此,決定裁員影響的人數與範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考量點有以下:

企業下一個階段的經營策略是什麼,我們要往哪裡發展?這關乎著我們要留下哪些類型的人才或部門,捨去哪些類型的人才或部門。

企業要節省多少人力成本,才足夠繼續營運或是達成下一階段的目標?財務分析部門需要作出應援計畫,我們需要有多少的現金流,才能夠支持我們的營運,並且支援我們未來策略方向的投資。

二、裁員名單的產生 Selection Process and Criteria:經驗告訴我,這應該是員工在裁員期間最常產生的疑問,Why me? Why he? Why they? 想當然爾,也是主管們最頭痛的問題之一,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誰又想做這個決定呢?常見的情況下是,我們無法在此階段無法做到公開名單,但我們應盡可能在篩選程序中做到公平公正。

經營策略的需求:哪些部門賺錢,我們打算持續的投資?哪些部門不賺錢,甚至我們需要思考停損?組織的瘦身需要緊密地搭配公司經營策略,因為這同時也是對內部員工/外界客戶的一種宣示。

客觀的衡量標準:常見的有年資,例如未滿3個月的員工。一般而言,年資較短的員工的離開對於團隊的影響較小,有些企業會優先考量這類型的衡量標準。其他像是個人之於團隊的業績貢獻度,個人過往績效等。

三、資遣費與相關支持 Determine severance package and additional support:在員工非自願離開的情況下,資遣費是雇主應給予的合理補償。一般而言,各國的勞動法令會涵蓋到資遣費計算基礎的相關規定,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可參考勞基法第17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同時,也別忘了,解除聘僱合約當下必須結清的預告期間與特休假等。當然,許多的企業會採取優於法令的資遣費,例如:法定資遣費再加上2個月薪資等,讓被裁員的員工能擁有更多的餘裕,重新出發。

除了直觀的金錢補償,企業可進一步思考的是,我們手上的資源可以如何支持被影響的員工。你可能對這件事情會有疑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心力在思考怎麼協助受影響的員工?通常「裁員」帶來的都是負面印象,又基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果企業不能夠好好的處理裁員導致負面的員工體驗,肯定會演變成一場難以控制的公關危機。那既然這件事如此容易被炎上,我們更應該掌握能夠展現企業氣度或是善盡企業責任的細節,讓受影響到的員工能夠暖心,而留下來的員工能夠產生信心

裁員後,常見的員工支持方式像是:

★ 協助轉介工作:曝光受影響員工的經歷與技能,讓有意願的雇主能夠與他們聯絡。像有些公司的做法會邀請主管們分享受裁員影響的員工名錄,藉由主管們/現任員工的社群網絡,讓這些人才能夠得到最大/最直接的曝光。前提是曝光任何員工個人資訊前,都必事先取得員工的同意,常見的作法是讓被影響的員工採用自願登記的方式,進而製作名錄。

★ 提升轉職技能:額外提供撰寫履歷課程、面談技巧課程增進員工的求職技能,讓受影響的員工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找到下一份工作。

★ 延續部分福利:延長學習獎助津貼、醫療補助津貼的申請期限,讓受影響的員工,能夠有機會完整使用到相關補助。

★ 心理諮詢:裁員通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肯定不是正面的消息,造成心理上的悲傷、錯愕、不平衡或是埋怨,都是可以預見的。這樣的負面情緒,有可能會讓該員工造成身心的困擾,影響日常作息與家庭生活。因此,除了財務的支援,若還有餘裕,關照被影響員工與在職員工的情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而現在,許多企業原本配有的員工協助方案(EAP),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

裁員的事前規劃的目的是在於降低風險,例如:違法的風險,所以合法合規絕對是第一要件。再者降低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考量合情合理,避免造成公關危機,帶來負面聲浪。換個角度思考,風險也可能成為機會,像是Airbnb於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營收預計不到 2019 年的一半,決心聚焦在最核心的業務,在過程中執行了高達25%,約1900人的裁員。比例如此高的裁員決策,當時的決策者卻被稱為最暖心的CEO,創造了與員工好聚好散的典範。不意外的,Airbnb也再次獲得了員工的肯定與業界的美名。

😉想看更多?一起了解Airbnb如何創造好的員工體驗

參考資料

--

--

Wendy’s wor(l)d
wicareer

溫蒂。生性寒,所以致力當個溫暖的人。體質冷,所以認真挑戰與人高度相關的工作,如:獵頭、人資。聊聊職涯、談談發展、說說笑笑,交流不愛冰燙,溫溫暖暖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