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顯學自助點餐崛起,餐飲業無人化是利、是弊?( 威許移動 WishMobile )

( 威許移動 WishMobile 提供本文 ) ( APP | LINE | CRM | MarTech )

前幾年各行業興起一股「無人化」浪潮,無人超商、無人餐廳、無人銀行…,一時之間,創新模式如春筍爆發。2016年底亞馬遜開始「Amazon Go」第一間無人超商受到注目、2017年連鎖炸雞店「德克士」首開自助點餐及取餐大門、2017年阿里巴巴展示手勢自助點餐、個性化推薦等未來智慧餐廳樣貌。

大眾在各種新科技迷霧中探詢,我們是否正式邁向機器人時代!難道未來人力,都將被科技取代了嗎?尤其是餐飲業,傳統服務模式需大量人力的面對面點餐、桌邊服務,不乏有鼎泰豐、海底撈這類業者,特別訴求餐桌人員的「服務力」吸客上門。

【 攝影師:Alex Knight,連結:Pexels

然而,為什麼餐飲產業版圖上有另一群人,卻急著想縮編人力,讓餐廳邁向無人化?

無人餐廳原來長這樣?洞悉無人化三大環節

究竟「理想中」無人化服務餐廳的用餐情境長什麼樣子呢?想像你是消費者,一到店門口就有一排機器,讓你抽取號碼牌得知店內座位。找到座位後,有些店家提供自己的平板,上頭展示菜單隨時可點餐,又或是有些店家更先進,消費者只需拿出自己的手機,掃描桌角的二維碼,就會跳出菜單系統直接線上點餐。

有的點餐系統甚至會綁定會員資料,系統根據你過去飲食喜好,推薦新的菜色。點餐步驟結束後,再直接透過平板或手機上的支付工具進行結帳。最後一步,當料理烹調完成後,手機收到訊息通知,消費者透過取餐碼走到取餐櫃一鍵取餐。

上述的無人化餐廳藍圖,可以發現科技取代人力,主要有三個環節:點餐、付款、取餐。過去需要人力一對一服務的前台點餐,現在直接透過 KIOSK 機台、平板、或手機完成自助點餐,尤其在用餐高峰期,過長的排隊人流,往往造成營運上的低效率。現在有了數位系統點餐,就可避免人為點餐的錯誤。

至於付款方面,手機第三方支付的普及,不僅餐廳可減少人力每天計算鈔票、零錢的收入,每筆訂單、收帳皆清楚記錄,更全面掌握每天營收金流。取餐方面,從送餐改為自取,不過目前自動化取餐櫃仍需教育市場,因此現況多還是透過叫號,引導顧客到櫃檯取餐。

【 餐飲無人化三大環節:點餐、付款、取餐 】

餐廳無人化的拐點,生存之際的轉型必須

餐飲業面對數位轉型的推力,主要來自「四高一低」。四高指的是高餐飲稅、高原物料價、高人力費、高房租持續上漲,一低是營收利潤降低等問題。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服務動線,成為無人餐廳興起的原因。另一方面,餐飲業的另一困境是招聘人才的困難,由於餐飲工時長、體力負荷大,平均低時薪的就業結構,無法招募穩定的人力。

當人員流動率高,對商家來說,需要不斷教育訓練,無形中也在增加營運成本。對此,透過科技能節省人力成本、降低人為失誤、提升送餐效率及翻桌率,即是數位系統顯而易見的優勢。尤其在成本控管方面,餐飲的人力成本占整體營業額約 20% ~ 25%,減少櫃台、送餐的人力,可望減少 5% 成本費。

至於無人化服務對一般顧客而言,有何效益?最主要的關鍵是,消費者大幅節省排隊時間,同時自動化點餐、派單讓後廚執行效率更高,消費者能降低取錯餐的風險。過去台灣麥當勞就針對「數位自助點餐機」進行市調,整體滿意度達 90%,大部分操作過機台的消費者反映,介面簡單、便利,讓點餐流程、外帶取餐的效率大幅提升。

餐飲無人化的大數據,智慧手機黏著會員經營

除了餐飲第一線營運有效益,點餐機制的數位化,將創造另一波大數據價值。線上點餐、手機、APP 點餐系統取代傳統人力紀錄,結合 POS、CRM 及會員管理,對商家而言,將產生更多的數據。這些數據來源多種,其中一項消費數據,將完整記錄顧客點餐歷史紀錄、什麼時候下單、哪些菜品常一起加點等,餐廳掌握更多會員數據,反過來提供針對性的消費折扣,改變傳統供需關係,轉變為由消費者的需求反推,落實 C2B ( Customer to Business ) 銷售模式。

除了數據化資訊運用,手機是餐廳黏著消費者的重要媒介。例如爭鮮集團旗下另一品牌「 SUSHiPLUS」 雙軌迴轉壽司,近期嘗試新型的點餐做法,在店內除了取用傳統迴轉壽司,另外要點其他菜品項目時,取代過去平板,消費者可直接透過手機掃瞄店內 QR CODE 進入點餐頁面,所有點餐項目簡潔明瞭且操作容易。

可想像的是,未來在店內用手機點餐,用餐方式可選內用、外帶或自取,餐飲項目可以設定加價項、口味項等,同時也可挑選付款方式,甚至針對會員提供各項優惠、積點活動。店家掌握更多消費者的獨特數據,就能增加會員的黏著度。落實大數據的追蹤、記錄、研究,當數據累積越精準,對商家行銷、後勤生產、物料供應管理也將更確實,整體提升店家的營運體質。

雷聲大雨點小?流程體驗形塑餐飲新樣貌

值得注意的是,2016 年後興起的無人餐廳,經歷三年的市場化測試,結果並非百花齊放,例如美國過去主打 iPad 或 APP 自助點餐的 Eatsa,兩年內關閉 5 家店。又或是中國大陸的無人化餐廳,傳出陣陣倒閉潮,顯示導入「無人化」科技,並非餐飲永續經營的萬靈丹。

為什麼無人化的商業模式沒有大舉成功?業界有此一說,雖然縮短點餐時間、減少送餐人力,但消費者對料理的回饋,卻因沒有人為及時反映而無形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則是體驗的感受,因為經營一家餐廳的核心仍圍繞在產品、環境、服務等要素,因此無人化服務看似帶來效率,但有溫度的體驗、點餐客製化等需求,仍是消費者相當在意的事。

總結而論,目前的餐飲、零售產業朝向「少人化」的長期目標是明確的,只是在減少人力的同時,如何維持過去人為面對面服務的彈性模式,這中間的「接觸點」該如何達到最適化,也是未來店家、餐廳在提供購物、用餐過程,最該專注的體驗環節。

文 / 威許移動特約編輯陳薪智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喜歡威許移動的文章,
歡迎分享到臉書,推薦給你更多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