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不沈默,#MeToo 臺灣也是

#MeToo

Joy
Women’s March Taiwan
4 min readOct 24, 2017

--

“If all the wom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harassed or assaulted wrote “Me too” as a status, we might give people a sense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problem.”

「如果所有曾經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女性,願意在自己的動態上寫下『Me too』,或許人們比較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有過廣泛、多嚴重。」

或許你看過朋友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平台轉載這篇貼文,但什麼是 #MeToo 呢?

#MeToo 停止性騷擾 (Women’s March Taiwan)

什麼是 #MeToo?

#MeToo 起源於紐約時報10月初的一份報導。其中揭露好萊塢的重量級電影製作人兼導演哈維.韋恩斯坦 (Harvey Weinstein) 對多名女演員性騷擾與侵犯長達三十年。因為擔心他的影響力會危及事業,受害者與知情人士長期遭到噤聲,直到演員艾希莉賈德 (Ashley Judd) 在月初的採訪裡透露過去曾在韋恩斯坦的飯店房間內被騷擾,事情才曝光。兩個多禮拜以來,包含知名演員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葛妮斯.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 與卡拉.迪樂芬妮 (Cara Delevingne) 等都證實曾遭韋恩斯坦性騷擾。

事件爆發後,全球數百萬計的人們透過推特、臉書等社群媒體或錄製影片響應,轉貼#MeToo 的標籤並分享個人受性騷擾經驗。

哈維.韋恩斯坦 Harvey Weinstein(法新社)

為什麼#MeToo在台灣沒有掀起相同規模的浪潮呢?

在台灣,#MeToo 目前只有在臉書零星的分享,但並沒有掀起相同規模的浪潮。或許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並不習慣主動將這類經驗說出來?又或許,對很多人而言性騷擾的普遍仍然是隱性的。

但性騷擾在台灣也是長久存在的。從在捷運、甚至是女性政治人物在媒體注視下的公共空間騷擾,到校園中權力不對等關係的侵犯,這些事件一再發生。我們除了想說性騷擾的普遍外,也想問加害者去哪裡了?有類似遭遇的人得到什麼樣的質疑和回應呢?

受害者常遇到的質疑與回應:

「是因為你太漂亮了吧。 」「當下為什麼不反抗呢?」「你那天穿什麼?應該在穿著打扮上更『保護自己』! 」

性騷擾常被視為一種對外貌的讚美,但性騷擾不是衡量長相的標準,更不能被包裝成稱讚與認可。而在面臨騷擾的當下,我們因為受到驚嚇而感到不安,害怕與噁心的感覺都會影響反抗、喝止的行動。另外,遭到性騷擾與外貌、穿著和行為並非用因果關係就能推導,雖然女性仍佔多數,但任何人都可能處於相同的情境。

除了 #MeToo,我們還能做什麼?

在大家關心女性受到的性騷擾或侵犯時,加害者更應該成為焦點。而關於性的暴力一直都存在,或許這是許多人第一次看見問題的廣泛,但我們也必須關注導致這個問題延續的結構。除了對受害者的不友善以外,對於事件中的加害者以及相關教育也應有更多討論。

Women’s March London (Stylist Magazine UK)

我們也想告訴所有曾遭到性騷擾 / 侵害的人「慢慢來」

你並不需要立即站出來發聲。接受和面對這些事實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漫長的準備過程,當你真正覺得「準備好了」的時候,可以選擇試著把你的經歷告訴別人。不必擔心說出來沒有用或因為覺得性騷擾是私事,而害怕分享會讓人困擾。 可以從身邊的家人、朋友或信任的師長開始,只要有更多人願意把經驗說出來,就會有更多人意識到,在我們生活周遭,性騷擾的發生是多麼頻繁。我們拒絕這樣的事情繼續存在於臺灣社會中。

每一個發文的你們, 都是勇敢的;沒有發文的你,我們也為你驕傲。你不再是被害人,而是一個倖存者 (survivor)。我們相信不論是不同性別或擁有不同經驗的人,都可以從了解與關注開始,讓性騷擾與性侵害不沈默有更多討論,透過互相溝通建立更好的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