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幸福家庭的7個習慣”

William Tai
威廉工作生活之見習
5 min readJul 22, 2019

--

關於人生,“家庭”總會擺在第一順位,卻也是忙碌之時,經常妥協透支的地方

幸福家庭的7個習慣 工作坊 @ 20190706

緣起

幾週前,有機會參與了公司內部邀請的”幸福家庭的7個習慣“工作坊,久聞柯維先生的7個習慣,一直無緣得見其工作坊進行方式,此回特別又是從“家庭”出發,將焦點放在家庭上,7個習慣會是如何開展呼應?對自己在面對家庭課題上又將有什麼新的提醒?在開始前十分地期待與好奇。對於7個習慣想簡單了解一下的朋友,可以參考文末下方的延伸閱讀。

發現

講師 Patrick是位熱誠的教育家,工作坊從早到晚,全程都能感受到他滿滿的能量,對家庭這個題目的身教言教,殷切地說明、展示、呈現、練習,讓參與學員盡可能地感受每個子題背後所蘊含的深刻設計,進而大家都能內化,回家後能做出一些改變。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Patrick在介紹他家人的時候,除了照片與年紀之外,稱呼他們名字時,連那些字怎麼寫都說明的很清楚,彷彿他的家人跟這些課堂上的我們也產生了連結,工作坊的環境期望塑造成安全的場域,邀請每個人願意透露一些現況,甚至是窘境,當作組內個案的討論。Patrick這樣願意真誠地自我揭露,對我來說,如此所打造的信任圈的確影響了工作坊各個學員的投入意願與開放程度。

另外,在一些案例討論時,能深深感受到每個家長那一把量小孩的尺都不一樣,特別我們這一組全都是爸爸。有些聽起來很壓迫小孩,對小孩好多計謀; 有些又覺得很溺愛,聽不出來原則是什麼。突然提醒我自己的,不是那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梗,而是在別人眼中很容易就能察覺的,會不會自己不自覺地陷入以為完美地一直做下去?覺得這樣就是扮演好一個公平理性的玩伴爸爸,而事實上從別人的眼光(如幼稚園老師?)來看則是差之千里?

很感謝工作坊帶給我很多的方法,來和家庭溝通,開放心態地得到反饋,進而有機會一起修正,達到更佳程度的理解與共識。

意義

以下分享工作坊後,根據這一些原則,我開始能感受到,以及實踐在原來的生活節奏裡,所產生的新的意義與收穫:

1. 主動積極

我體認到家庭裡的瑣碎事情千千百百,但任何的不順利都可以分成 我可以控制的,跟 我無法控制的,以正面積極非受害者的心態,專心在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上,而它往往與自己的態度與行為有關,從自身改變起常常較能改變整個情形。跟女兒之間也開始引導她試著識別,什麼是可控制,什麼是不可控制,很開心我們可以一起區分某些情況,進一步討論下一步我們可以怎麼一起做。

2. 以終為始

想想要和家人起頭訂定家庭使命宣言是個很唐突的事情,每位家庭成員都十分忙碌,忙著日常的既定行程,忙著生活大大小小的意外事件,到了假日想休息的休息,想玩耍地玩耍。說真的一起坐下來討論一個使命宣言,是有些奢侈的事情。但自己深刻體認到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可以透過要事第一的原則,預先安排家庭一對一時間!

3. 要事第一

培養家庭儀式與安排和家庭成員的一對一專屬時間,是我感到震撼而且迫不及待想做改變的事情。家庭關係與運動健康,是目前生活重視的事情。所以就預先在行事曆上表訂,在有限的時間裡,得先放入生命中的大石頭。

4. 雙贏思維

記得為彼此的情感帳戶多多存錢,一個簡單的認可與鼓勵,都是儲蓄的好時機; 每個不順心的碎念,都是提錢損壞情感帳戶積蓄的事。更進一步地,應該是尋求非二元化你贏我輸的觀點,而是一個”第3選擇”,對彼此都有好處、富有創意的雙贏方案。

5. 知彼解己

回應到先前學習教練的“同理回應”方式,是懷著以理解為前提地溝通,暫時放下己見,反映及複述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同理回應並非是同意對方的作法或價值觀,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被重視。有感於如何做到「傾聽是為了理解」這件事真需要長時間地練習。文末下方的附註,所提供的 YouTube video “It’s not about the nail”,真是活生生地提醒,理性在這些時刻非但無益,反而阻礙了感同身受的道路。

6. 綜合綜效 & 7. 不斷更新

這最後2個原則還沒有深刻體認與實踐,也許過些時日再回來補充所惑所感。

建議

在短時間內閱讀完 “與幸福有約-美滿家庭7個習慣” 這本書,可惜這類的書需要在生活裡一再實踐回顧,也許能參與這樣子的工作坊是可遇而不可求,也許你可以從閱讀柯維系列的書開始,總有一個時間與契機能讓你開始想做些嘗試與改變,不管是從家庭開始,還是工作場域開始。

延伸閱讀

--

--

William Tai
威廉工作生活之見習

軟體開發科技宅. 爸爸. 愛工作. 學生活. 會唱歌/攝影/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