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Hong Kong

夜訪米埔 — 基圍濕地時光之旅

WWF HK
WWF 熊貓會 blog

--

by Matt

基圍蝦想必大家都聽過,但你知道基圍是什麼嗎?地名?人名?蝦名?你可曾見過收蝦?今年夏天,機會來了!受季節限定的「基圍濕地時光之旅」將帶大家在潮汐差較大的夜晚進入米埔自然保護區,了解基圍運作,親身體驗收蝦。

生態導賞員在訪客中心為大家講解基圍及活動注意事項。©WWF-Hong Kong

作為米埔六大濕地生境之一的基圍,是一種在海岸地區被基堤包圍並藉潮汐變化來運作的傳統蝦塘。在香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才有基圍的出現,因為大量新移民從內地遷移到香港定居,同時亦帶來有關基圍的技術。基圍作業是香港沿岸傳統之一,但現時全港只有米埔自然保護區內的基圍仍沿用該方式養蝦。

導賞員準備帶大家經漁護署旁的一條小徑參觀米埔社區。©WWF-Hong Kong
小路右側是當地居民的住宅,左側是他們種的各種作物。©WWF-Hong Kong
當地居民種植的金銀花。©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由於天氣原因,大家沒能欣賞到米埔迷人的日落,但卻遇到成群的白頸鴉和家燕。據導賞員介紹,米埔的白頸鴉比黑臉琵鷺還要少。此外,遠處的高樓大廈便是深圳。

©WWF-Hong Kong

終於到了今日收蝦的基圍,一旁的小木屋是當年漁民休息的地方,如今成了全港獨有的基圍博物館。

博物館裡展示了漁民各式各樣的捕撈工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具。©WWF-Hong Kong

漁民會在秋季潮漲時把水閘打開,讓海灣的蝦苗隨着湧入的潮水進入基圍,基圍蝦的產量與海灣的天然產量息息相關。在基圍內,蝦苗進食基圍底部的紅樹落葉為生,因此漁民亦會保護紅樹林。

©WWF-Hong Kong

據導賞員介紹,生活在基圍裡的蝦種主要是刀額新對蝦,亦有機會捕撈到瀨尿蝦、長臂蝦,甚至是虎蝦,此外還有一些魚和蟹等。

工作人員為大家展示漁民如何收蝦。©WWF-Hong Kong

基圍蝦的收成期由每年的四月尾開始,直到十月或十一月。收蝦多數選擇潮退的晚上,因為蝦類入夜後會變得更活躍。

漁民首先會在水閘閘口設網,並打開水閘讓基圍內的水湧入海灣,蝦會隨水流經過水閘並被預先設好的網捕獲。待翌日早上,基圍再次被漲潮的潮水填滿。傳統的基圍運作模式,在惠及本地居民的同時亦不會對自然環境帶來嚴重影響,正是一個可持續管理海岸濕地的好例子。

作為一種高生產力的生態環境,基圍扶養了多種水生或海棲的無脊椎動物,同時亦為水鳥等提供食物。在冬季,緩慢放乾的基圍成為水鳥的buffet場,黑臉琵鷺便是這裡的常客。

©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由於目前基圍內的蝦量尚可,因此允許參加者每人最多帶走一小桶的蝦,而且只能帶走大於8cm的刀額新對蝦,其他任何物種一律放回基圍。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區的專家會在一旁監察,若蝦量有不足趨勢時,工作人員會在示範收蝦後將蝦放回基圍,以確保野生雀鳥有足夠食糧。

©WWF-Hong Kong

這場米埔的基圍濕地時光之旅,不僅讓大小朋友知道什麼是基圍、如何收蝦,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可持續管理及善用濕地資源的原則,並同時保存這重要的文化遺產。

--

--

WWF HK
WWF 熊貓會 blog

WWF contributors share regular insights on Hong Kong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