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壓力鍋:談《爛泥發芽》的城市游擊戰

X.K Story
X.K Story
Published in
9 min readApr 9, 2019
淺野12O 《 うみべの女の子》

在《晚安布布》的文章完成幾天之後,花了一個晚上把淺野的另一部作品補完——《うみべの女の子》,台譯作《錯位的青春》。

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淺野老師的作品,大概是源自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的情感很赤裸地被印刷在他的漫畫之中,其契合的程度大概令我時而感到羞愧。

關於《錯位的青春》這部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冊,卻很好地將一段短而密集的男女情愛描述完整;透過淺野以往善用的「性」以及兩人平鋪直敘地談死亡、談愛情,其實一方面讓我沉浸在當今社會那種壓抑的氛圍裡。

小小的寂寞、無語甚至裝傻的道別,最後我們只能用那一抹微笑作結。這股被緊閉的情緒總一刻會突然噴發,我們都曉得。

「這個世界,就是充滿著各種愛意和嫉妒的錯投。」——Vannzic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台客劇場 《Gogoro環島集》台客的春天吶喊 【下集】〉

台客劇場是一個我私心非常欣賞的台灣YouTuber,雖然他這兩年來最廣為人知的大概還是他有關於環保的一系列行動與影片,包括兩次的環島淨灘、讓沙崙海邊重新回歸那乾淨的美麗一隅,都非常讓人敬佩、也相當值得被大家傳誦。不過關於台客劇場,我最欣賞的其實是他對於影片節奏的安排、鏡頭語言的設計,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對於情緒與意象的表達方式。

很顯然的,即便大家都知道這支分成上下集的Gogoro環島集是來自於Gogoro的工商作品,導演仍然結合了他一慣的環保主題去做詮釋、選擇了能夠同時看見台灣的美以及台灣醜陋的路線做拍攝。這一路上導演累積了很多很多的情緒,雖然兩集的片長都不長、但很明顯的可以透過他的言談以及表情知道,他的心情確實很複雜。

回首檢視這些發展的足跡:垃圾掩埋場、石化工廠、觀光景點,其實走到哪這些汙染、這些美景都蘊含著大家的影子。因為我們生於這座島、融入在這個社會之中,當你是其一份子你就對這些事物承擔著責任。即便我們有自己的選擇權:做一個安穩度日、專注在自己身上的平凡人,又或者做一個加害者,即便看見這些數據以及逐漸模糊的天空,仍為了生活投入產業;也可以像導演一樣用自己的頭腦書寫故事,或多或少做出一些改變。

可是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都太大了。

其實不只是環保,把格局拉到每個人的思想、在人際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大概都存在著同樣的窘境。我們必須從小扮演社會期待的孩子、長大的過程像塊海綿不斷吸收,在最迷惘與渾沌的青春期嘗試步行在他們鋪設好的「正確」軌道上,然後出了社會,成為這個巨大工廠的齒輪。
我覺得我們這個世代恰巧置身於一個舊時代與思想躍進時代的交叉路口,許多資訊在灌輸與改變,但我們限於那些設計好的規則下,不斷把自己的情緒壓縮、密封,但找不到一個散發的管道,直到有一天一定會爆發的,不是嗎?

胡波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觀影過後我一直沒有寫下對它的太多感想,也沒有跟大家分享自己曾經進了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並不是因為沒有任何發想冒出、也不是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評斷它,只是因為不生在那個中國社會。而是這部電影的重量時至今日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消化了它,卻也在我心中發覺了,它正處於我今天想寫的:這個時代的壓抑與社會的縮影。

朋友告訴我他的媽媽在跟他一同欣賞完這部電影過後說過:

「除了中國,其他地方拍不出這部電影。」

我想是如此吧。我告訴他是因為中國夠大了、他的社會世界大的足以讓這股年輕世代的壓力成為可見的形體。而若不是透過大量長鏡頭的紀錄、以及長達四個小時的片長去醞釀,或許沒辦法完整地呈現劇中以及當代人們心中的苦楚與鬱悶。人們嘗試做出的抵抗,最終或許只是他人口耳相傳的、類似烏托邦的幻想泡沫,但不論那隻大象是否一直靜靜坐在那,這些人們的情感很真切地存在著,而且是肉眼口見的。

所以胡波即便以生命作為代價都希望能保留這部電影的完整性,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爛泥發芽》 城市游擊戰 I

發現《爛泥發芽》這個音樂祭源自於一個喜愛獨立樂團朋友的分享。我大概是從去年開始才漸漸去認識台灣這些獨立樂團的音樂,以及他們所希望透過音符與詞句去傳達的某種精神。

這其實正是這個社會最需要、也最簡單的形象化:不論是年輕人對於升學體制壓迫的無力感、初出社會的年輕學子對於在這個蕭條社會生存的壓力、人們在逐漸迷失自我的過程中被菸霧所隱埋、甚至是關乎青春期追求簡單戀情的小情小愛。台灣的獨立樂團快速竄起的驅動力,毫無疑問就是這個快被塞爆的社會壓力鍋,我是這麼想的。

《爛泥發芽》 城市游擊戰 II

「我們可以抒發情緒,相對的你們也有權利能抒發你們的情緒。投訴舉報人的選擇是壓抑自己,把情緒和身分給隱藏起來,無聲地派了四五個警員到現場來扼殺不同的聲音,最後讓自己如此的難堪與痛苦,留下的卻是滿滿的孤獨。

雖然我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相信你知道我們是誰。」——《爛泥發芽》

城市游擊戰是《爛泥發芽》音樂祭的前哨站、更是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啟蒙運動。他們只通知參與的團員、在前一天選定市中心的某個地點,來一場沒有申請的突擊演出。並沒有任何預設的規定或是事前的規劃,音樂的內容甚至可以說沒有太多章法:吉他弦不斷地刷呀刷著、鼓手的鼓棒不斷敲呀敲著,周遭的人們一起衝進自由的廣場,大聲呼喊著對於這個壓抑社會的不滿情緒、讓這些聲音有一個宣洩的管道與場所。

這世上沒有人有辦法去定義「正常」與「成功」。我讀了多數在現今社會被認定為成功人們的談吐,我發現大多數的他們其實不喜歡以成功者自居,甚至在被問到如何達到成功的時候,時常反問對方你覺得怎樣才算是成功?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4月2號被設立為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在上個禮拜過去了。有一位在兩歲被判定為自閉症的朋友在那天寫下了某些文字,他大體上聊到的:是這個逐漸科學化的社會,好像慢慢地用所有理性去淹沒了感性。而我們一直強調科學的「正確性」,並以此去定義了所謂的正常,可是我作為一個理工科系的學生,卻沒辦法在心中得到一個名為「正常」的答案。

厭世的態度流淌在現代年輕人之間,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我憐憫的為賦新辭強說愁;厭世的人們偶爾說著厭世的人比誰都還要認真生活,以此自舔傷口。我雖然會自稱是個厭世的人,卻也無法去批判或是支持哪一邊的說法,因為我並不覺得自己活得比起其他人更加的認真,也堅守著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活樣貌跟態度的權力,但哪一種更應該存在、在這個快速流動的社會,一直壓抑著這些問號的所有人,我們都快爆炸了。

《爛泥發芽》 城市游擊戰 II

城市游擊戰的第二場,選在了師大公園,這個台北數一數二熱鬧而且高度發展的區域,做出這樣的運動,無疑是一個強烈的衝擊與挑戰。在音樂響起的15分鐘後警察跟里長都陸續到場勸阻。當然這個活動終會因為這些外力被迫中止,問題是,當參與者喊起唱歌有什麼不對時,我還在思考著要怎麼去否定他;同一時間,我站在周遭生活的居民以及那些希冀安逸生活的人們身邊考量著,也不曉得要怎麼不去反駁。沉默是某種生命的保護殼、厭世也是,這並沒有錯,但我們能夠真正改變什麼嗎?

最終我又回到了那個悶燒的壓力鍋裡,找不到出口。城市游擊戰試圖在這片看似死寂的爛泥上,種下某種新的態度去萌芽,或許正是我們這些交叉口世代不斷在找尋的某個出口吧。

《 3月のライオン》 ep.10

吶喊,其實是一個富含許多效果的動作:紓壓、釋放情緒、表達不滿、甚至單純地想破壞,但它是一個很純粹、而且效果非常強烈的行為。
所以我特別喜歡《三月的獅子》第10集中桐山零對於自身沉澱的所有快樂、悲傷、高漲或是不滿一口氣宣洩出來,那種吶喊非常純淨,彷彿能看見靈魂。

這篇文章集結了這一陣子所在新媒體上看見的各種主題與行動,彷彿在前天的某一刻匯集在一起,與我心中那股抑鬱產生了化學效應,於是就這樣誕生了。

關於台客劇場、《爛泥發芽》,他們的行為或許會牴觸到一些社會觀感、常態價值觀的衝突,比如這樣的議題表現方式,顯然是一種對旁人的困擾。我也時常想吶喊,但礙於旁人的眼光與負面影響,我會忍住不這麼做;又或者我們可以想像,導演以及活動的召集人想透過這樣的行為表達自己的鬱悶與不滿,同時也反映著這個世界的為所欲為、取捨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一定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又或者是你家隔壁那小小幾坪的房間內,有某一對少男少女正用人們最無防備且裸露的方式訴說著對世界的不滿或是孤獨;也有人正嘗試著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傳達些什麼,即便它的存在亮度甚至不及那些為了娛樂他人的搞笑YouTube或是某張網路上廣為流傳的Meme;甚至有人嘗試去衝撞著體制、以打破規則的方式去尋找著出口,這些我都無法去做評論,就如同自己說的,這世界到底存不存在著正確與正常,我即便想否定,但這些詞彙就確實存在在那啊,不是嗎?

我現在嘗試去相信著,在某處有一頭大象正在用力的吶喊著。

《 3月のライオン》 ep.10

--

--

X.K Story
X.K Story

一介平民、你人生中的一位過客;平常喜歡看看動漫畫、日美劇或電影,非常欣賞這些螢幕後的故事, 喜歡它們帶給人們的能量、情感,因此希望透過文字將這些好故事傳達給其他人, 讓它們能被更多人看見。如果我的文字能勾起一點你對這些作品的興趣,那就是我最大的榮幸了。https://www.facebook.com/X.K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