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真的聽見,海哭的聲音

Daisy Luo
黛西學姊
Published in
May 17, 2021
太平洋

上個週末路過淡水,順道進了齊柏林空間展覽館,看了《逐岸》特展。展覽內容是利用空拍照、空拍影片素材將台灣的沿海景色記錄下來,同時紀錄了人為的開發、填海造陸、魚塭建置,如何造成環境永久的傷害。

門票150元,但很值得一逛,還不用人擠人

展區內播放20分鐘左右的《逐岸》短片,用不落入煽情與俗套的方式,客觀呈現給觀眾迫在眉睫的海洋危機。看完覺得充滿感慨,海洋離我們如此近,四面環海的島嶼,大部分的民眾除了欣賞美景以外,對於海的相關知識幾乎是零。

這週,在Netflix上看了《海洋陰謀》(Seaspiracy)。影片從一個「素人」作為出發點,對海洋生態不斷拋出疑問,並抽絲剝繭找出可能的解答、甚至直接到機構中心進行訪談,試圖挖掘出背後的核心理由。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漁獲?為什麼要捕鯨?捕鯨最多的是日本人嗎?真的有所謂永續捕撈法嗎?為什麼講到海洋保護時,都是要大家不用塑膠吸管,然而海洋垃圾中漁網卻佔了幾近五成? 永續漁業的標章,背後為什麼會是財閥集團掌控?

各種問題一題一題勾勒出來的,是發現這場在海洋中上演的竟是充滿貪欲的一場謀殺劇。謀殺的不只是魚蝦,不只是鯨豚,還有我們的同類 —為了確保漁業的合法性而被政府單位派上船監督的觀察員,卻有極大的機率是迎向再也返不了岸的人生結局。

每一個你視為無關緊要的選擇,背後代表的都可能是牽動整個社會結構和環境的循環方式,也許根本沒有什麼叫做「結構性的問題,我們無法改變」,有的只有你願不願意也成為那個Some “one”,就如片尾所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成所有的事,但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一件事。

片尾引導的每個人都能完成的那一個答案是「不要吃魚」,就好像救救海龜,「不要用吸管」一樣,都在把行為最小化,讓每個人為此付出的行動不會有太多犧牲感,然而,這問題真的是不吃魚就能解決的嗎?我想也未必如此。但若以食物鏈/營養學角度來看,魚蝦貝類食物中的確累積了較多重金屬跟毒素,減少吃海鮮的次數,或者先從不去「CP值」高的海鮮吃到飽餐廳開始做起,基本上就是減少中介者透過低成本勞力換取高價經濟效益的方式之一。

相關內容:

--

--

Daisy Luo
黛西學姊

#電影 #企劃 #旅遊 #生活|生於台北,長於台東的平凡人。不小心就過度耽溺於任何充滿想像空間的事物裡。合作/工作邀約請來信:shih64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