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心得回顧 — — 快樂是自找的,不快樂也是

Daisy Luo
黛西學姊
Published in
Feb 13, 2021

每到了歲末年初,就是一系列的回顧檢視與練習告別,今年遲至農曆年時刻,才有餘裕沈澱下來省思,不論是在工作或是個人生活的面向,過去一年皆動盪無比,許多層面較是平靜無波的表面,卻有波瀾驚濤的內心轉化。

以工作來說,是在公司待滿一年邁向第二年的過程,很多工作程序上的事情已經摸得徹底,可以不加思索的執行,但更多的是釐清自己在團隊工作裡的定位與能協助的地方。開始擁有協助其他團隊伙伴的能力後,上半年花費很多心力在關心團隊同事的工作習慣與狀況,經過四到五個月的探索與溝通後,我在沒有強加太多規範與更動太多個人工作習慣的情況下,建立起良好的團隊互動與交流,在年底時也從夥伴身上得到正面的回饋,認可我的個人能力以外,也覺得我有確實協助到他們在工作上的成長。其中,如果要提起值得分享的心態轉變,就得回歸於如何觀察出「人」的個別感受,而非「事」的解決與否。

一、隨時保留清空、歸零的空間與時間

大多時候,每個人剛開始都只是一個團隊或公司裡的小員工,負責做的事情很明確,或者說,就算不明確也能直接找到協助你釐清的直屬主管協助。然後一步一步地,從陌生到熟稔,慢慢建立起對於工作職責的路徑圖。三個月、半年、一年後,每天進公司後,對於要做的事情沒有太多恐懼或不安,不會像剛開始那樣充滿焦慮,時時刻刻都擔心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然而,當建立起自己的工作習慣與版圖後,困難得不再是如何在有限的領域與條件下完成待辦事項,而是提醒自己隨時回到原點,以保維持學習的熱忱。

以個人的工作「專案經理」而言,工作內容大致分為前期企劃提案、進案執行到行銷操作,以及最後的結案評估。其中最有創意空間的無非就是企劃提案階段,然而當時間緊迫或是專案量暴增時,就很容易流於給出「形式化」的提案內容。如果長期都是給出60分的創意,也都沒有人提出問題或疑慮,久而久之,就會認為自己能做的最好的程度,就是60分的內容。

允許自己記得過往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但不允許這些經驗成為你止步不前的原因。

你可能曾經做出一個令人讚嘆無比、創意無限的專案,也可能曾經嘔心瀝血做出的提案,被嫌得一文不值;但要記得:那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不代表你的人格。被稱讚過的、被否定過的,請回歸到內容本身的價值討論,這些經驗不該成為一道自我障礙的界線 — — 往後只能拼了命維持住80分以上的品質,或是從此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只有50分的價值。

如此一來,每一份企劃案,都該是在零的狀態下建立起,你擁有參考過往經驗的權利,但你也更有意識地明白,每一個當下,都不一定要跟過去的成功或失敗扯上關聯。

我不愛干涉團隊夥伴的工作習慣或是邏輯思維脈絡,而是選擇先以傾聽的方式,理解他們如何運用個人經驗與智慧做出提案,並全然的信任他們的努力,不以他們過往的專案品質論斷眼前的作品。

就事論事,讓我得以客觀地看待每個人,並給予真實的回應,所以能看見他們最有獨特價值的部分,也能指出他們有待加強的地方。我把自己的思維隨時保持在沒有主觀偏好的狀態,對方也會感受到我的真誠與信任,從而接納建議。

二、在「該做的」和「想做的」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隨時釐清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自己花時間做的事情,是否吻合。人會離職通常跟兩種原因脫不了關係:覺得自己做得比賺得多,心理不平衡;或是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成就感與意義。

2020,我想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希望別人做到的事情也很多,以至於忘記把個人該做的事情做好。舉例而言,想要做更多協同管理的事,勢必要花更多心力在其他人的專案上,同時間我又必須把自己負責的事務做好。在分工不明確、權責劃分不一的情況下,導致我未能在「該做的」、「想做的」之間掌握良好的平衡。

而一廂情願的「為了你好」,終究會淪於單方面的犧牲,而無法成就雙方都想要的結果。我以為我想做的就是對團隊最好的方案,但答案卻往往不一定是照我所設想的解答。我能做的,仍然是練習將自己歸零,從原點去思考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接著加入「人」的變數,讓問題以圓融又有效率的方式得到解套。

這是一段練習的必經過程,該做的事情先盡責,再來思考下一步想做的是什麼。不躁進情緒化、不謹慎過於保守,更不能放棄嘗試建立有效的溝通(這點真的很難,尤其是每次跟同樣的人鬼打牆同個癥結點時)。

平衡不是靜止不動的平衡,而是每天重新拿捏兩端的比重,每天對自己提問:什麼是自己今天必須完成的工作?什麼又是自己最想完成的?如果今天必須做的事情如何很多,就花一小塊的時間給想做的事,若今天必須做的事情已完成差不多,就留多一點時間給長期想完成的計畫。

【例】

Must to do:

  1. 寄信給執行中專案的客戶回報進度
  2. 專題上線
  3. 社群廣告投放

Want to do:

  1. 彙整2020年提案在google spreadsheet
  2. 量化個人提案成交率,制定今年目標
  3. 研究 Slack 自動化工作流程

以上「必須做」的事情都是牽涉到他者,不管是客戶、跨部門溝通,或是團隊同事,而「想做的」事情是關於個人成長、或是程序優化,屬於「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的範疇,話說回來,人生不就充滿一堆事情是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才從此不一樣的嗎?

三、不是每個人都想「把一切做得完美」

你要我快樂而已,而我一直不太行。

法蘭黛有一首我很喜歡的歌,叫做「多想把一切做得完美」,這首歌是主唱、作詞人法蘭寫給她媽媽的,二十二歲那年,她希望自己是媽媽心中那個「完美」的樣子,害怕自己不特別、不是那個被認可的模樣。

而後我漸漸體會到,不是每個人都想把一切做得完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量尺,評估自己,多半時候也拿來評估這世界。邁入職場六七年的時間(天啊已經這麼多年了嗎?),也是在跌跌撞撞、自我犧牲、尋求他人認同與肯定的迷惘中,漸漸意識到原來我是一個相對來說,高標準檢視自己及周遭一切事物的人。我總是渴望學習,渴望獲取資訊,恨不得有兩倍三倍的時間、不用睡覺,用以探索各種層面的知識與體驗。

切回工作面來說,我對同事、對團隊、對整個公司,都因此抱持著巨高的期待與期望值,總希望能更有效率、更快的成長、更有意義的交流,換來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搞得焦躁又不快樂。其他人並不欠我什麼,我卻對他們的職涯規劃、管理方針、個人成長無形中有了一份想望,並自以為的預設他們也應該要這樣想。

世界並不是繞著我轉,別人在這份工作想獲得的、想做的,也不盡然跟我預期的符合。今年,確確實實在這點上跌了一跤,原來我的預期和主管對我的預期,完全是兩碼子事,先不管這之中包含主管的邏輯是否合理、我的莫大委屈,回到原點,我原本就不該預設對方會理解我的立場與想法。

2021:讓工作回歸到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020四海為家的工作,邊享樂邊成長。

體認到現實與個人理想之間的差距後,我重新拉回我的專注力。

工作固然很重要,它佔據我一天三分之一的時間,佔據我一週五個白天的時光,但更因如此,它必須是帶給我養分及滋養我生命的快樂因子,而不是充滿烏煙瘴氣、帶給我憂鬱與焦慮的地方,既然快樂不快樂都是一天,我決定秉持上面三個原則:讓自己保留成長、學習的熱忱,同時拿捏好工作佔據生活的比重,並不過度訂出期望值,盡我所能的在8小時工時內貢獻我的能力。生命的其他三分之二我也要用同樣的心態對待,善待自己的靈魂與身邊的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

--

--

Daisy Luo
黛西學姊

#電影 #企劃 #旅遊 #生活|生於台北,長於台東的平凡人。不小心就過度耽溺於任何充滿想像空間的事物裡。合作/工作邀約請來信:shih64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