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起源,知識的特性與分類

知識管理系列文章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5 min readMar 5, 2017

--

Knowledge Management:
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建設組織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起源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 1965 年即預言: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受到 1990 年代的資訊化(Informatization),知識管理的觀念出現,成為企業或組織累積知識財富、創造更多競爭力的人文與技術具備的系統。

簡單來說,我認為就是將知識透過「獲得、記錄、組織、存取與更新」,不斷「去由外而內的累積」以及「由內而外的優化」,助於企業及個人做出決策,因應環境的變遷。

資訊化(Informatization):
一種產業結構上的轉變,從可觸摸的物質物品為主導,走向難以捉摸的資訊(信息)主導。
Get-ROAR(得到知識後就能 roar!)

在這五個步驟的循環中,前面三步驟為「知識的產生」-強調如何使隱性的知識(最後一段會說明)方法化(Methodology),後面兩步驟為「知識的分享」-強調讓受眾(員工、網路社群、大眾等等)容易瞭解、容易接受,並且容易感受到「成果」。

方法(Methodology):
為一種帶有約束性甚至強制性的模型規範,它會明確地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什麼先做,什麼後做,怎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效益等。
因此,方法往往是以規範、章程,條例,使得接受者能有共同的畫面去了解這個概念。

如何深化「知識產生」的內涵、針對不同族群去做「知識分享」的設計,這兩大部分是「知識管理」當前與未來更重要的目標。

有鑒於知識管理的文獻很多,許多著作又著重小節(很雜),可能會讓人愈看愈迷惘。稍微整理一下後,重要文獻大概分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

- Hoffman, Constantine Von; Do We Know How to Do That?: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 Article; Number: U9902A; 1999- Peters, Diane McFerrin; Knowledge Management: Four Practical Steps;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 Vol. 5 #3; March 2000- Saunders, Rebecca; Managing Knowledge: How to Make Money with what You Know; Harvar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Letter; June 2000

專注在知識工作者的「程序」與「環境」的建構。

第二大類:

- Spiegler, Israel; Knowledge Management: A New Idea Or a Recycled Concep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3, Article 14; 2000- Microsoft 曾提出的知識管理白皮書

認為知識管理是過去數十年資訊系統與網路的整合應用,著重在「決策分析」的進一步的功能。

簡單來說,知識管理:

「有規範的資訊互動流程。」

能持續地、普遍地收集「顯性與隱性知識」,進一步轉化成企業文化,讓人們更能注重在「資訊的交換」,透過互動的資訊,「再創造」知識的價值。

透過「獲得、記錄、組織、存取與更新」這個知識累積與優化的流程,能對公司其他人有所益處,再設法使公司垂直上下能更有效率地獲得知識信息。

知識的特性(難以被管理)

  1. 代表某種權力與優勢:
    使得人們不怎麼願意將個人所擁有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出來,誘因與刺激是這時候的關鍵。
  2. 具流動性
    隨著人來人去,使得企業或者組織的知識流動率太高,如何建立適當機制,轉化隱性知識,是這部分關鍵。
  3. 散亂、碎片化
    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與連絡網路,讓彼此掌握狀況,運用公司或組織單位內部的知識。

知識的分類

  •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而且難以格式化的知識。
    主觀的觀察、理解和直覺都屬於這一類,載體通常為個人,涉及個人信念、世界觀與價值體系。

比如企業員工的經驗、團隊默契,或者組織文化。
由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 1958 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

  •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顯性知識是能夠明確表達的知識。

容易用文字和數字的形式表達、交流,或者透過軟體及資料庫共用,也方便人們學習的知識。

根據 Delphi Group 的調查顯示,企業中的最大部分知識(佔 42 %)存在於員工個人中的隱性知識;但由幾種不同種類的顯性知識總和卻又大於隱性知識。由此可見,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企業中的分佈是相對平衡的,所以兩種知識都必須得到相同的重視。

下一篇

會深度介紹「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在知識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兩者又如何轉化?跟知識管理能發展出的策略有什麼相關?

謝謝您看到最後!
若您喜歡我在 Medium 分享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或者按下「愛心(Like)」給予支持與鼓勵,這將是我持續分享的能量來源,謝謝!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