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週:權力是被授予的嗎?我也曾懷疑過為何自己要持續寫作與分享?從眾的討厭,只不過是一種鄉愿。

2018 週記:將快速消逝的臉書貼文加上圖片再次整理,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學。希望能讓侯智薰的寫作更融入生活一些,文字再情感一點。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10 min readMar 29, 2018

--

20180323|到基隆海洋大學講課,眼前的海洋與海風,吹拂著我這幾週累積的疲憊。

0325

「權力是被授予的嗎?」並不是。

做的事越多越具體,就是在獲取越多的權力。

為什麼說權力不是被授予的?

歡迎你來到這篇文章。按住不放,能拍 50 下。拍個手,再往下閱讀,謝謝。文末有分享回應處😉
Photo by 周永祐

組織之所以會授權給你(頭銜、身份)這只是對你已經獲得的權力的一種追認。若組織已經產生了對你的依賴性,這時不得不將權力授權給你。

這某程度上,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靠著背景身份(富二代)空降的人,比較難獲得原本已經在運行的組織的信任感,因為他還沒有產生別人對他的依賴性,也還沒時間去證明自身的能力。

組織要是提拔一個人,其實根本的原因,是你已經具備了能力,並受到了周邊人的支持,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所以,在本質的層次上,提拔你,授權你,只是把你已經具備的權力確立、宣佈出來而已。

—部分節錄自〈羅輯思維454期〉

▍幾個常被小看,卻是獲取權力的關鍵職位(所以別小看自己了!)

1. 秘書/助理
(與老闆的關係,容易產生依賴性)

2. 客服人員
(用戶最大,藉由用戶建立與各部門的關係,並瞭解公司核心命脈)

0323

「因為我也曾經懷疑過,我寫這些到底要幹嘛,與其說我幫了他們,不如說他們肯定了我。」—引用 MOCOO LEE 臉書動態

感同身受的一段文字,從 3/10 的成大開的一學分簡報邏輯課程後,到現在幾乎每天都只睡三四小時,除了準備課程、之前拖延的一些工作與稿件,還有回覆參與學員們的回饋與建議。

我也曾經懷疑過自己,明明只要把課程做完,不用管學員回饋與課程延續明明可以賺到一樣的錢,為什麼要做到三十小時?(好拉,可能也是我效率不夠高)

但前天又有一位同學跟我說道:

「這堂課讓我開始有勇氣做之前猶豫的事,也有了方法與夥伴。」

昨天又有一個人訊息我說:

「謝謝你之前舉辦的OOO,促成了很多神奇的緣分與工作機會。」

雖然我這五年來,一直到處跑跳碰,好像發起了很多計畫,但就像「情緒壓力量表」說的,所有的「改變」,總是疼痛與壓力的。雖然也有不少人有不同聲音與看法,但也有更多的人受到影響而更好,這樣就足夠我再繼續寫、繼續分享下去了。

一邊是補足自己的知識缺口,另一邊則是提供需要的人一盞燈,不是幫你走路,而是提供你看見隱藏的道路,以及讓你相信自己也能走下去。

0320

傳承,自我洗腦的社會價值體制

昨天因為工作到半夜有點睏,想去洗個澡提提神時,湊巧滑到了這支影片,一看就看了二十多分鐘。進了浴室後,腦袋完全無法放鬆地去淋浴,反覆思索著這個影片的衍生意涵。

其實這好像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週的「社會階級」、「學歷」,以及「傳承」的壓迫。

還以為這個社會的腦袋越來越開放開化了,但依然還是有好多以人廢言,以人建言的現象在我身邊層出不窮。

我有幾個,漸漸不敢發言的朋友

我有幾個農業家庭出身的朋友,還記得他們在數年前,常常是很熱情的跟人分享,他們自己有趣的故事與所見所聞,但這一年來,因為常常被人以「學識/學歷不足」、「沒有專業的科學背景」,或者「家庭背景」與「年紀輩份」給質疑、批評甚至是羞辱。所以他們漸漸的噤聲了,我也很少在感受到他們那讓人有所啟發的歸納與小故事。

還記得我們最後一次吃飯時,他有一段話我印象非常深刻,精確的原文忘了,大概是:「反正現在靠著學歷說話就能大聲,好像沒有引用那個大師學者的話就不能說?為什麼所有自己的經驗故事都要有個學術理論背景?這樣才優秀?這樣才高尚?」

我希望,能讓自己以及他們的聲音能被聽見

回到自己身上,進大學選工學院,是因為想學習工程思維,想去瞭解一個模型是怎麼從現象歸納出來的,因為許多科學定理都是幾行字就能衍生出許多道理與現象,這一直是我小時候很著迷的;以及該怎麼去做批判性思考?去瞭解所有的原理都有個前提假設,然而既然是假設,就能夠被推翻。

然而,漸漸瞭解了這些邏輯後,卻越來越絕望的,因為也漸漸發現在現實世界中,好像不是這麼用的?假設通常由某群人說的算,沒有身份也不能輕易歸納現象,只有優秀的人能夠批判。

出身在藍領工人家庭的自己,在國中後期之前,都不敢跟任何朋友說自己的背景。因為總是有「做工很沒出息」、「你們家是不是都不讀書?」、「感覺都髒髒的」的羞辱聲音在身旁回繞著。

所以一直拼命的再找方法,讓自己的聲音能被聽見、能被採納及肯定。但後來我也發現,原來當我們都不肯面對時,就也是自己給自己的歧視。然而,這個面對的不光光不是身份認同,而是龐大的壓力與壓迫。

如果說此生有什麼最大的願望,就像是我在成大簡報邏輯課程第二天最後一段所說的:

「因為在場有許多非學生的社會人士與前輩,希望藉由這兩天的課程內容,或者與參與者的互動,可以體會認知到年紀並不是優越的來源,學歷與身份也不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傾聽對方的聲音,以及別忽略了年輕一代們的潛力。」

雖然影片中是在講武術界,把持了五百年的傳統,造成的社會集體洗腦與意淫。然而,這個現象似乎在很多界都有,學術界、業界、年齡界、出身背景界……。

我不敢去妄想要人人平等,但希望至少能逐漸消弭因優越產生的歧視,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故事與聲音,不再因為名字與背景被貼上好與壞的標籤。

資料補充

▍徐曉東對太極宗師雷公:

▍徐曉東對詠春傳人:

0319

何謂理性的樂觀?

樂觀能消除災難,成功源於積極思維?

剛剛煮晚餐時,聽著李翔知識內參,講到美國心理學家的書《倖存心理學》,節錄一下內容:

鼓勵自己「沒什麼大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有可能降低自己努力改變現狀的行動力。

盲目樂觀導致人們期待奇跡,問題自行被解決,不願去面對現實。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才能認清真正的希望,理性的樂觀才能真正推動個人的成長。

簡單來說,面對問題時,態度比積極要消極一些,但又比消極更實際。

不過,很多人也認為「過分自信」是件壞事?

其實正相反,很多科學實驗證明,這是好事。組織行為學專家馬歇爾・戈登史密斯研究了很多公司高管,他發現這些人的共同點之一就是非常自信。對自我控制力的高估,常常使他們願意冒各種風險。

別人眼裡的危機,在他們眼裡就是機遇。 他們也會遇到失敗和重大挫折,但是失敗後,會馬上站起來,再次嘗試,直到成功。

結合剛才提到的「不要盲目樂觀,要做有基礎的希望」

作者提出一個等式:

「現實看待當下處境 + 強烈認為個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命運」 = 基於現實的希望。

幾十個研究都曾證明,基於現實的希望(樂觀)可能創造更好的結果。

20180321|謝謝台南大光教會借我錄音室,來製作 1號課堂的名刊短講語音節目

0319

從眾的討厭,只不過是一種鄉愿。

沒有自己去瞭解、接觸或參與其中,只是因為害怕被具有攻擊性的群體給排擠、淪為下一個受害者,所以成為了鄉愿的加害者。

說穿了,只不過是一種寂寞而已。

0318

正因為限制,所以先去瞭解了什麼是「有意義的負債」。

為什麼身旁絕大部分的人都有相當多的資源可以揮霍?做選擇時不用考慮太多,反正學費有人付、生活費有人出,時間資源也就寬裕許多。

但後來,
其實蠻慶幸自己有這段過去與背景的。

正因為「稀缺」,
所以更加謹慎地去正視每一個選擇與機會。

正因為「限制」,
所以強迫著自己行動大於空想,因為沒什麼退路與好失去的,不如就孤注一擲。但也就漸漸成為了這個應該作夢時期中,令人討厭的現實人。

雖然也慶幸自己是生活在台南,又是國立大學,
已經算是全國要負擔生活的少部分人之中幸運的了。

也感謝國中時期的 8591,
讓我有了第一筆資本在大學初期時,
先去瞭解什麼是「有意義的負債」

0318 臉書貼文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我說…如果…你能順手打賞我一杯咖啡?

街口支付打賞雷蒙,免手續費又快速!

  • 電腦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掃個 QRcode 來打賞!
  • 手機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輸入帳號 → 901005033
  • 街口支付的好處?(台灣的支付品牌,必須支持個)
街口支付打賞侯智薰方式與流程:(左圖:點擊轉帳;中圖為電腦版讀者;右圖為手機版讀者)(註冊流程請點這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