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短短兩個月」的實習,你的看法是?

韓商 JANDI 的第一個月回顧:「兩個月實習真的能有收穫嗎?還是只是彼此裝逼?」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10 min readOct 7, 2017

--

有限的實習時間下,該怎麼能對的起自己與公司的選擇?

我們對於實習的想像?

上一篇提到這是我第一次以勞方的身份參與實習,過去都是以資方的角度來施行實習計畫,也就是招募、教育訓練,使其達成團隊目標這件事情。而我在第零篇提到,這次到 JANDI 的目標:

透過跨國合作、數據判讀,把目前的客戶服務(從用戶如何得知品牌、參與試用、教學引導、刺激推廣與購買的流程,提高留存率與增加用戶體驗)優化,進一步升級到客戶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 同業上的聯盟合作)

不過坦白說,第一個月我幾乎都在處理前面兩項:「跨國合作」與「數據判讀」。本來信心滿滿地向老闆提出了自己想修改的 Intercom 策略(JANDI 使用的客戶關係維護和營銷自動化的服務),列出了許多代辦清單與時程規劃,結果到了現在才漸漸開始動工,不過也另外多了一些本來沒預想到有趣計畫加了上來。

歡迎你來到這篇文章。按住不放,能拍 50 下。拍個手,再往下閱讀,謝謝。文末有分享回應處😉
Photo by 周永祐

行動之後,總是會出現非期然結果

從擁有團隊的權限,加入團隊的各項工具的那一天開始,每天的工作時間通常都在這兩大塊:

  • 協作面:學習團隊協作的模式,提升溝通效率
  • 策略面:數據判讀、瞭解術語、同步化視野

過去我認為加入一個團隊就該用最少的時間「有所產出」,這不完全是只直接簽到一張賺錢的合約(除非你剛好是銷售部門),而是只要能提升盈利的概率,或者用在你身上的資源(時間與金錢)能省下更多原先支出成本即可。

然而,很羞恥地說,我在這邊的第一個月的時間幾乎都是花在我自己原先都很討厭聽到的藉口:「學習」上。完全沒意料到原來光是吸收上面資訊與適應團隊文化就把時間給塞滿了,原本規劃的事情都沒什麼動靜。或許你會質疑問說:「幹嘛去瞭解整個公司在幹嘛?做好自己 Job Description 上的項目,聽號司令就好了阿?」

還是很慶幸能遇到這位老闆兼朋友的學習對象。每次的會面都會比約好的時間早到半小時之外,到哪都能立即上工(正在跟韓國工程師回報產品問題)

的確,可能是我雞婆與自虐吧?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點,第一是因為台灣分公司原本只有我老闆一人,也就是一人軍隊的他負責除了開發其他的所有事項。我想去瞭解整個公司的歷史脈絡與運作模式,才能在未來能更有效的協助他,甚至提供不同的洞察與專業分工的切入點,若我只是聽他的話去做項目,那他之前都自己會做了,他自己做就好幹嘛需要我?第二算是我個人的行事模式,我喜歡也較擅長瞭解「前提條件」後,再進行行動。因為我不太喜歡做一件事情,卻說不出「為什麼要做」的原因與脈絡,也認為一句「別人叫我做的」不是原因,是種藉口與不負責任。

因此,在這實習回顧的第一篇,我想

「兩個問題」給有想要實習,

或者正經歷著實習(勞方或資方)的你。

1. 你是為了什麼而去「實習」?

聽過最多的答案是:「學習」

那這時候可以接續問:

「如果不靠實習,你想從實習中得到的學習與收穫,是不是有其他方式能讓你獲得?」

再繼續問:

「如果你認為你想要的收穫,只能在實習中的實戰與實際體驗獲得,那麼『兩個月』的寒暑假實習該是個選擇嗎?」

雖然我這樣連續三個問題的方式很引導,但就是想讓大家去思考「你所想要的目標」跟「實際上的條件限制」是否有所互斥矛盾?

台灣的實習潮是在寒暑假的「一~兩個月」。

九月中時,韓國總公司的 CEO 有來台灣,我就問了他對於實習的看法,他很直接說:「其實韓國主要也是暑假的兩個月實習,只不過從公司的角度就是請他去做『簡單且必要』的任務—查查競爭對手資料進行比較。除非是待兩個月以上的實習生,否則基本上不會參與到公司的主要營運任務,我們也會把他以正職員工的方式去培訓。」

也就是說,好聽一點的說法是,讓學生透過查詢與整理資料,簡單瞭解了產業狀況(學到東西又參與了公司,兩個願望一次滿足是吧!)但實際的一點的說法是,這些任務屬於必須要做卻很花時間又不需要什麼經驗,請個實習生更便宜,又能打公司在年輕人間的知名度,何嘗不可?

認識公司就夠花時間了,如果加上「認識人」與「同事相處」的時間成本,那更是可觀。

而且,在講白一點,我們台灣分公司只有我老闆跟我兩個人,也就是說我少了「與人認識與相處」的大量時間成本,總不可能到一個新環境,一個人都不去認識就開始埋頭苦幹工作吧?但我還是花了一整個月的時間在瞭解環境與協作模式。

因此,

我開始對那些兩個月實習的心得文們感到懷疑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某分享了他兩個月在OOO的實習心得與照片,寫著:

「身為OO的我,合作的客戶來自各個產業,舉凡AAA大公司、BBB跨國企業;用戶成長在這兩個月提升了OO%;期間內我完成了公司的一項大合作案…等等等」

這些心得基本上都是事實,只不過全是因為你而造成的嗎?
我想八成是公司過去的事蹟,或者是同部門正在推行的計畫,也就是把 Job Description 套上最新的公司數據,然後化為自己的功勞光輝,裝個逼吧。

寫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我有點憤世嫉俗?

的確不能將所有的實習計畫一概而論,我也有朋友真的經歷過實習後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但我也認為在自己經歷了一些想像與實際上的落差後,有必要把那陽光背後的陰影面,以及造成影子的那一束光給分享出來。另一方面,我也很慶幸自己是加入半年一期的計畫(之後希望沒有意外能繼續續約到我畢業,跟老闆一起將台灣團隊重新打造),而不是兩個月,現在的狀況像是比場馬拉松,當瞭解了規則、跑道、穿好球鞋與適合的衣服準備起跑了,再來就是在跑的過程中,看誰跑得更久。

2. 在兩個月的時間限制下,我能怎麼做讓效益最大化?

第二個問題,想提給打算實習的你,以及提供實習計畫的公司本身。

我稍微詢問了身邊一些朋友們的兩個月實習經驗,得到的回饋(收穫)通常都是整個公司面的(換句話說,少了他一樣會有這些成果),個人面的收穫通常很少,反而聽到更多的是學用落差的衝擊感。

這也讓我更好奇了,如果我們把時間限制在兩個月,而且大多數的實習計畫也是考量到學生最多的可操控時間就是在寒暑假期,勞資雙方該怎麼做才能讓效益最大化?

為什麼很少有「學期間的實習」?

因為如果算上學期間的支離破碎時間,即便外表看起來是五個月,但可操控時間說不定一天少於三小時,加上破碎時間的組合成本,對於公司本身的淨效益或許還低於完整的兩個月。

「不怕找不到人,最怕找錯人。」

這是申請者,與找人者最怕的事情,投注了資源在不適合的對象上。「學用落差」也是同個道理的結果,因為過去投注了大量資源在未來不會用上項目上。

有些人認為:

  • 公司應該提供專門的培訓計畫,來補足現在學校沒有教的事情,透過實習計畫培育人才。
  • 學生應該在加入職場前,先擁有實戰經驗,公司不是學校,要的是你能產出價值,持續學習只是完成任務的結果,不是公司該給的目標

……那麼,你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我在一個網站找到了個新的討論形式,透過「對意見的投票」與「貢獻觀點」,就能找到屬於自己價值觀的群落,歡迎看到這邊的你,一起來分享自己的觀點,或許藉此就能整理出數個合適的實習計畫的執行方式

圖片來源&使用介紹:政問

最後分享一句話給大家: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穫,但每一次的收穫都必須要努力。

1008臉書直播|談實習

2019 年實習生招募

JANDI Taiwan 2019 年實習生招募(客戶成長、行銷與設計)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我說…如果…你能順手打賞我一杯咖啡?

街口支付打賞雷蒙,免手續費又快速!

  • 電腦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掃個 QRcode 來打賞!
  • 手機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輸入帳號 → 901005033
  • 街口支付的好處?(台灣的支付品牌,必須支持個)
街口支付打賞侯智薰方式與流程:(左圖:點擊轉帳;中圖為電腦版讀者;右圖為手機版讀者)(註冊流程請點這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