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新生的一封信:大學四年重來的話,我要學好的三件事:斷捨離

三個階段:資訊獲取與篩選、朋友與關係管理、累積與行動實踐,別虛度了大學。

--

2015 年,在成功大學新生訓練(登大人)的分享,整整兩個下午,收到了許多大學新鮮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想像。

給你我的一封信,對這四年來說並不算長

開學季,好多這樣的一封信,想著自己也即將邁入大學的第五年,也想著如果是自己現在重新念一次大學,我怎麼看待這四年?會有什麼想法?

標題雖是給「大學新生」,但我也想不要臉地說自己也算是個「新生」。的確以年份來看,我已經在大學待了四年,但接下來的兩年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對正在閱讀這封信的你當然更是。

「經驗到底是種財富還是種負擔?」

進入文章前,我先把這個問題拋出來給你與我,至於最後的答案是什麼,麻煩你來告訴我吧(笑)。

用這四年,學好這三件事吧!

「要看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看他如何運用時間。」

如果下這樣的標題,你可以能會以為是「課業、社團、愛情」這老掉牙的大學三大元素,但我認為這三件不是要學的事,這三個只是個「手段」

而我們真正要學的應該是:

斷、捨、

這一開始是從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

「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讓我換句話,簡單來說,

  •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少買

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將你不需要的資訊篩選掉。

  • 捨:捨棄多余的廢物 — — 多扔(關係管理);

朋友的分層管理,不是說某些是廢物把他們扔掉,而是時間有限,經營的時間必須有所不同。

  • 離: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 — 不執迷於物欲(離)。

最後,脫離環境的影響,能找到自己的「需求」,並付諸於行動。

因此這封信,我想跟你說的是:

如果這四年重新來過,我會希望你能好好重新看待這三件事,並且好好體會思考過,應該怎麼做,以及該注意什麼?

0. 資訊的大量獲取

「咦?怎麼有第零點?」

因為在台灣,我們在大學前幾乎都在準備考試,沒什麼時間與機緣能去多了解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看不夠多東西,我們的選擇就只是受限在過去的已知。

(然而,過去的已知通常是來自於課本、父母或師長的經驗,是種財富還是負擔,你自己來判定吧?)

至少對於我,真正開始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職業的可能」、「學習的管道」、「文化差異」以及「人文對於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等等,是在我高三額外多訂了《時代雜誌》、《讀者文摘》、《BBC》、《常春藤》等英文雜誌來看時才慢慢了解,的確,讀越多書發現自己越無知。

因此,我整理了這兩份:

這些整理包,就像是把你帶到一個滿漢全席上,菜都幫你端上來了,讓你先試吃,先讓你開始知道「你原來喜歡吃什麼」

「不是常說要給魚竿,而不是給魚嗎?」

沒錯,只不過我們在剛步入大學時,真的能確定我們喜歡、真正的需求是「魚」嗎?

或是你喜歡魚,只是因為你只看過「魚」?

或許,你拿了魚竿很開心,釣魚釣了四年、六年,感覺收穫滿滿,到了最後你才發現你其實喜歡吃素,那麼當初給你的魚竿則是種傷害。

吃到飽不是種幸福,而是種壓力與痛苦

看完上面兩篇一堆的資訊源(甚至還有實體活動源還沒端出來呢),就像你到一間超豐盛的吃到飽餐廳,還沒開動就備感壓力,但我認為這種壓力與痛苦是必經且必須的。

如果你不想到最後忘記了什麼是「餓」的感覺、不曉得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甚至所有你吃下的都是他人以及環境所塞給你的話,這時候就拼命地吃吧。

你會從各式各樣的佳餚(資訊)痛苦中,漸漸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進入下一個階段:「」。

1. 「斷」:資訊的篩選

經過幾次吃到飽的宴會後,你會發現,最後最快樂的並不是那些什麼都吃的人,因為他們通常是當下撐得很得意,但回了家卻躺在床上抱著肚子痛苦翻滾著,什麼事都做不好無法做;然而,最快樂的卻是那群知道什麼東西自己不吃不需要,珍惜自己所挑選的每盤菜色,並多留給自己一些空間,回到正常的日子,繼續過他的人生,穩定而長久的快樂。

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想要的,選你所能承擔,並刪除你所不需要的。

所以,與其去標記自己認為哪些菜色(資訊源)是重要的,
不如先去刪除那些其實你並不需要,但你總覺得未來會想吃的。
(現實是你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天,你也只有一個胃。)

當然,你也可以看到這就覺得我這封信不是你需要的,那就直接按下「X」離開吧,千萬別再透過「收藏」,覺得你未來會有機會再拿出來讀,因為

Read Later = Read Never

任何選擇都不是錯的,但有可能會錯過。

到這邊,我想先恭喜你,經歷過痛苦的狂吃時期後,終於知道自己想吃什麼,以及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去吃。

2. 「捨」:朋友與關係管理

當你慢慢瞭解了自己不喜歡吃什麼、需要吃什麼時,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也開始成形了。

朋友的模型:個性、價值觀與目標的結合

2016 年我在 TEDxTKU〈分享的力量〉中提到的「朋友的模型」

然而,分開來探討,取交集很容易判斷,但最重要的其實是:

順序。

我們在大學時期,可以玩在一起的朋友非常多(外顯個性相同,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動物性還是存在的:貪玩貪吃貪睡貪娛樂),但到最後往往能與你討論共同目標,分享內在想法與觀點的朋友,卻是少之又少。

另外,你到大學的末端(大三大四時)也將會發現:

能跟你分享觀點有共同目標的朋友,通常能跟你一起出去娛樂;但能跟你一起娛樂的朋友,幾乎很少能跟你談論理想與共同行動。

基本上,依照台灣的教育(高中之前都在為了考試而讀書,封閉十幾年),導致一到了大學,都先累積娛樂傾向的朋友(外顯個性相同),一直到自己即將出社會,將朋友圈分層後,才發現:

  • 個性外顯趣味相投:一般(酒肉)朋友,最多
  • 價值觀相同:知己,最少

維持「弱連結」,尋找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沒有必要對每個朋友都寒暄問暖,一直聯繫。因為弱連結就是指稍微見過面認識,了解彼此背景、知道對方狀態,有事情可以互相兌換資源與意見。

這些弱連結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未來自己流通資源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餐桌上,你必須開始尋找跟你有相同喜好與挑同樣食物的人、開始避免找你只會一起吃,卻沒貢獻回饋的人,甚至多去了解其他桌的人,他們擁有什麼特別的菜色是你將來會需要的,「先多去分享,再去談資源交換。」

另外一點:記得,別去批評其他人的菜色

但請你也千萬記得,別因為自己不喜歡吃什麼菜色,就去批評其他桌的人怎麼都吃這種菜,不健康沒長進沒水準。

這些批評請你留著對自己講就好,沒有必要去張揚甚至檢討他人,因為我們永遠不是他們,不懂他們喜歡這道菜背後的原因與故事。

多去理解,而非用自己的審美觀去審視。

▍推薦延伸閱讀:如何分辨聰明人?

3. 「離」:脫離環境,付諸行動

最後一件事,「離」可能過往的字面解釋會以為是什麼「離群索居」的孤高感,但這邊其實指的是:

透過「資訊的篩選、關係中的捨與管理」,能真實地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自己的喜好,並意識到自己被什麼困住,接著調整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不被環境與他人給指引,回到自己本身。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透過「行動」來驗證本身,透過不斷試錯,去滿足自己的自我成就需求,去反覆驗證自己的價值與使命。

吃飽喝足了,那就去供給生產給下一個人吧!

這時候的你,可以離開餐館了。

知道自己喜歡、適合什麼、對什麼有所不滿,又有同桌的夥伴,並且了解其他桌的狀況與菜色(資源)分配,那就走出餐館,開一間自己理想中的餐館,將心中的價值傳遞給下一個人,透過行動獲取反饋。

這時的你一定會錯愕失望,明明是你很在意、覺得很棒的東西,為什麼會有人無法接受?當然也可能會倍感溫暖,因為有人能理解你,肯定且支持你的行動⋯⋯而在這一來一往的行動之中,你經營的是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價值,以及影響著一個一個生命。

就像當初有人給你上了一桌滿漢全席,讓你開始認識自己一樣,你也正在回饋給當初的那個自己。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若喜歡的話可以幫我按 5 下 Like,會讓我獲得獎勵與鼓勵。

One More Thing

既然大家這麼喜歡談論「課業、社團、愛情」三大手段,那如果看到這邊的你不是新生,而是學長姐,那我想跟你聊聊點關於「營隊」好了。

目標與結果

四年下來,我看了好多好多營隊或者活動的目標都是「培養感情」。

但我始終認為培養感情是種結果,而非目標。

只要是一群人,一起讀書學習、一起參加競賽面對問題、一起表演玩樂滿足自我成就、一起失敗挫折傷心,都能培養感情。因為培養感情並不是個目標,而是種結果。

「魯夫是為了培養感情出海的嗎?」
「並不是,他是為了讓每個人實踐心中的夢想,達到自由而出海的。」
「那麼他們海賊船上的每個人感情有不好嗎?」

我非常了解培養好感情是第一步,但感情好了,然後呢?

然後呢?這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目標。

你有去了解群體中每個個體的需求嗎?他們每個人的自我需求是什麼?想吃些什麼?活動是辦給你的群體中的人,還是辦給你來成就自己?

「如果魯夫一心只想要自己成為海賊王,不理會索隆的劍豪夢、香吉士的 All Blue、娜美的航海士、喬巴的行醫、羅賓的歷史願景,那麼就不會有這樣如此堅定的海賊團。」

目標可以從很小的一起學習某項技能、解決某項彼此在意的問題,到很大的給予社會什麼樣的協助與回饋⋯⋯等等。

另外,常聽到很多活動都談不到贊助,只能去挨家挨戶的乞討些零錢來補貼,最後還從學弟妹那邊強行拿取活動經費,這問題的源頭絕對不是人力或時間資源不足,而是你的活動將結果設立成目標,整個活動並沒有目標,只有結果。只想到自己,換不了信任,只換得到同情與打發。

學長姊要給的是方向、不是答案,
更不是放任自由,因為你有責任。

「而你的責任是什麼?」

去吃,去篩選;去痛苦,去捨去找答案。

當然第一步,是去行動

如果你只是坐在板凳上,看著別人吃,還酸著別人怎麼吃相這麼難看吃這麼豐盛,我會說與其動嘴酸人,不如動手張嘴自己試試吧。

「經驗到底是種財富還是種負擔?」

看到最後的你,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2017.09.14 侯智薰於台灣台南。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