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藍圖&用戶體驗地圖的差異?網路資訊時代的應用和範例?

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的延伸,從產品設計到服務設計,工業思維的局限性?從課本概念到實際應用的範例?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7 min readNov 14, 2018

--

用戶體驗地圖與服務藍圖的差異和整合應用?寫於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後的作業反思

前言

這學期在學校中只有修工業資訊管理學系的「生產與作業管理」(Product & Operations Management)這門課,其中有一次的作業,就是製作一份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

然而,我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有些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特別寫了這篇文章,紀念一下好久沒認真寫作業的我(?)

什麼是服務藍圖(課本定義)?

「描繪出服務,使顧客、員工和管理者能一覽的了解服務流程、步驟和角色;用於發展或設計出和「顧客期望相匹配的服務」,提供一套邏輯方法,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

舞台的組成:前台、後台、幕後

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

先想象一下,有個劇院中的舞台,前台是發生事件和觀眾看到的地方,對於我們而言,用戶的行為(和感受與體驗)發生在前台。

後台提供前台需要的支持,比如燈光,佈景和音樂的調控,這些都是觀眾看不到的。後台的組織讓前台可以順利發生,我們預期中的事件。

然後別忘了還有幕後,通常是指無形的資源,使前台和後台才有可能發生。

而這個教科書中,說到服務藍圖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這三條線:

  • 互動線(Line of Interaction):
    表示顧客和組織的直接互動,產生接觸。
  • 可見線(Line of Visibility):
    隔開了所有顧客「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活動,簡單分析可見線上所發生的服務有多少,就可明白提供給消費者具體可見的服務證據有多少。
  • 內部互動線(Line of Internal Interaction)
    分開了接觸人員的活動,以及其他服務支援的行為,垂直線如果穿越內部互動線,表示和內部服務有所接觸。

好,我知道太抽象了。先讓我放一張課本上的範例圖:

生產與作業管理|服務藍圖|講義圖

基本上,到這邊都很直觀,可以理解。

只不過,我在上課時,聽完這些時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少了些什麼?

我後來發現,課本上的內容和課程中的範例,幾乎都是拿「工業時代思維」的在看待顧客,也就是

「把顧客當作一個工具,你給予你以為他想要的,他就會全盤接收。」

為什麼我稱這種現象為「工業時代思維」?

因為在工業時期,生產產品的幾乎都是大廠商,第一是可以透過大量傾銷,利用價格策略,綁住對於價格敏感的消費者;第二是消費者當時並沒有這麼多選擇,所以需求只有一個出口。總之就是沒得挑,所以無魚蝦也好。

但我不是說工業思維的範例不好,而是「很難用在現在的產品和服務上」,繪製出來的藍圖的實際效用也比過往低上許多。

怎麼說?

要用於互聯網時代的服務藍圖,須再增添兩個環節

上述的理論,我認為有個小可惜的兩個地方:

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中文和箭頭為後製增添)
  1. 少了服務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上面一層的「顧客感受與體驗」,這些會直接影響到顧客的對此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印象、場景感。
  2. 後台(Support Processes)後面少了一個「技術、政策、人員和部門編制或預算」的項目,有這些資源才能讓後台項目,成為可能。

因此,我們這邊提供一種將「用戶體驗地圖」(Journey Map)與「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結合在一塊的方法,相信會更泛用於現今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服務設計繪製。

先把兩個分開來講,最後用範例來總結。

用戶體驗地圖(同理心)

以「用戶視角」觀察和體驗,去推測用戶未來可能會看到和想做、不想做的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找出要改善的感受(品牌印象)

簡單來說,是運用「同理心」,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說一趟旅程的故事,目的在於回答下面這問題:

「用戶做了什麼、在想什麼、會有什麼感受?使用者在整個旅程中,經由互動對產品和服務的印象?」

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

服務藍圖(客觀的建構)

揭露組織如何提供服務?給顧客體驗的東西是如何產生的?以用戶體驗為起點,我們如何支持 TA 到終點?

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無限,但資源有限,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最大效益?

用戶的旅程會有很多,用戶也有很多,但是你的業務,系統(組織人力),政策等等卻是有限的。

這也是就是藍圖的目的,要如何打造服務結構和執行網絡?

互聯網時代,產品與服務已經不能再用工業化思維看待

不只是要滿足「具體表徵需求」,還要滿足用戶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

我另外也繪製了兩組「服務藍圖&用戶體驗地圖」,分別是:

點圖可以放大,或者到上面網址。

後記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注重用戶的體驗和感受,必須和組織內部的協作同等重要,不可偏廢。也謝謝這堂學校的課程,我非常難得這麼認真投入在作業上,自己都覺得挺踏實的(?)。

這一些些小小的觀察,整理在這邊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和同學們。

文章內的圖片與部分靈感來自 Megan Erin Miller :

原圖來自:blog.practicalservicedesign.com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若喜歡的話可以幫我按 5 下 Like,會讓我獲得獎勵與鼓勵。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