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作品集裡的使用者為中心

Manta Wu
Yahoo APAC Design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y 2, 2018
2018🔥

回想起去年的這時後,我可正如火如荼的投遞履歷,準備自以為精美的作品集,這裡用精美來形容,就知道當時的自己的確有些放錯重點了。

最近因為公司正在招募 Summer intern,有幸跟紫綺在資深設計師 Sophia 旁打雜,跟隨著也看了一些同學青春的作品集。換個角度看著這些學生(曾經的自己)啊~原來是這樣的,過程裡突然覺得好像哪裡被打通。

「這作品集裡……我沒有看到使用者思維……」Sophia如是說。

對於產品設計師的我們來說,工作日常就是為使用者找到問題,為使用者解決問題,透過各種方式認識並定義使用者,總而言之這串繞口令是想表達~一切的一切都環繞在使用者身上。因此,「使用者為中心」這也成了我們最基本的篩選門檻。接著要排序的話會是有沒有帶到設計過程,讓我們知道你的設計脈絡,以及有沒有介面相關經驗等,以上都只是第一關的篩選門檻~

❤️Sophia+我+紫綺 =招募小夥伴群❤️

50%的時間都在追求版面的作品集

時間拉回一年前的自己,作品集裡有50%的時間…好像都是在追求作品集的畫面呈現,掉入精美排版的視覺泥沼,幽默的放些無謂的英文字當裝飾,下載各式各樣的手機mockup來合成覺得很有成就感,這些各種自以為高大上的行徑,顯示出當時的自己根本沒有參透作品集的意義啊~

當然同時我也思考了,為什麼我花這麼多力氣追求版面呢?為什麼大學時期的作品都缺乏使用者的思維呢?我才意識到,對於商業設計主修的我來說,在大學的學習過程裡,作品通常都不是解決問題,著重的面相在創意發想視覺化的過程,視覺語彙的連結,用視覺說好的故事,但往往這些過程我都沒有去紀錄,留下來的就只是成品的幾張圖(不專業棚拍圖)。

舉自身為例,莫名的寫Facebook,怕人家不知道這是Facebook….

誤打誤撞找到工作?

「介面設計應該不難吧~一個畫面就是排排字跟幾個按鈕也不太需要畫什麼吧~~~~」年輕不懂事的我說

大三跑去創業的我,開始了介面設計的生涯。因為做一個「真的」產品,讓我從平面設計的角度,開始思考所謂的使用者,

藉由實作漸漸明白了這些簡單的元素(顏色、間距、字體大小等細節),就是做視覺最大的挑戰,因為你有的工具就是這些,我們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就建立在這,如何設計這些元件讓它足以傳遞品牌,並有系統的規劃一套視覺語言搭配互動來統一使用者的經驗,最後幫使用者解決問題。這一切你怎麼設計?「美」從來就是最基本的,但「好用」的東西他美才有意義。

這長達兩年多的創業過程,加上幾次實際的接案經驗,讓我的作品集至少有對命題的作品了。

所以偏視覺的作品集到底……

所以如果你的背景跟我一樣的話,首先一定要放介面相關的作品,這邊的介面是指以App或是Web(跟公司的產品相關),而且不只是美美的排好你做完的幾個頁面,一定要帶到視覺發想的過程,就像是做Branding一樣,你的配色、字體大小都是有原因的,這也就是你與使用者的關係,評審會從這邊切入問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你做的不只是視覺,那你更應該緊扣使用者,或是藉由我們都聽過的設計思考所定義的幾個階段來整理。所以使用者從來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假定,你藉由什麼數據或是什麼方式整理定義你的使用者也很重要。

最後,作品在深不在多,千萬不要放太多不相干的作品 ~

最後

這次有將近200份的實習生履歷與作品集(感謝支持),目前也都還在消化當中,但已經覺得在大家身上學到好多了~更重要的是換了個角度看作品集原來是這樣的~而且厲害的學生真的不在少數,當然也有作品經驗比較不足、沒對到題目的,如果有機會會在整理一份錯誤本給大家,總而言之,這篇最主要是反省一下一年前的自己,反正大家都還年輕,我也還年輕(?)一起加油繼續學習吧!!!

(怎麼突然耳邊傳來老王樂隊的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NPJr_0tqA

在這個世界裡
尋找著你的夢想
你問我夢想在哪裡
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

--

--

Manta Wu
Yahoo APAC Design

小小 UIUX 設計師的心得分享(誤人子弟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