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 肥胖對健康有哪些影響呢?

YanBo Chen
Yanbochen 陳彥伯
7 min readNov 17, 2020

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 @ 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門診時間)

體重過重、肥胖有時候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候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先天或外在因素。

不過,也有很大部分是我們可以付出一些努力去做到的。為什麼這幾年來體重的問題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全球肥胖盛行率20年來成長一倍,台灣地區從11.8%增加到 23.0%。[8]

我在手術室擔任麻醉科醫師的時候,以前病人80 kg 以上的不多,但近幾年以我自己接觸到的比例,感覺有增加。

這些體重比較重的病人來進行手術,手術內容從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到下背痛椎間盤突出(俗稱:骨刺)。這些都是屬於隨著年齡增加會退化常見的手術,因為這些部位都是常見身體上負重的支撐點。而在體重比較重的人身上,需要手術的年齡有提前的傾向。

當接到體重超過 100 kg 的病人,我們手術室工作同仁會核對資料、運送病人的護理人員也需要用小推床去代替吊床。如果病人經全身麻醉之後醒過來,躁動起來、扯管路、拳打腳踢,也需要五六名醫護同仁協助約束跟按壓甚至再打鎮靜麻醉藥物再護送到恢復室,對病人以及醫護同仁自己都有受傷的可能。

肥胖跟疾病之間的關係

先進國家現在普遍面臨人口老化跟肥胖人口逐年增加的問題。老化需要長期照護人力、肥胖跟上面表格列出來的這些疾病都有相關,可以預見台灣國民健康保險的支出一定也會逐年增加。

因此國家除了讓醫護同仁繼續在醫療的末端(醫院)拼命的扶傷救急 (刪醫院的診察費、藥費、排檢查費用) ,也需要讓大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陸陸續續都有不錯的免費刊物,比如「 肥胖100問+ 」pdf 手冊,可供大家下載。各地區醫院也因應政府政策有推出健康指引、減重衛教等服務。

在亞洲地區,建議正常體重維持 BMI 在18.5 kg/m2 到 24.5 kg/m2 之間。BMI 超過 25 kg/m2 屬於過重,27 kg/m2 以上屬於肥胖族群。過往研究針對 BMI 數值,已經做出與一些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等等)之間的關聯。(見上表

其實除了 BMI ,男生女生的腰圍(男生建議小於 90 cm,女生建議小於 80 cm)與男女生腰臀比,這兩者跟代謝症候群有很大的相關,甚至也是其中一個診斷的參考。這兩者會比 BMI 更精準點出內臟脂肪的分佈,有些族群 BMI 高是因為肌肉組成量大,這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就比較小。

有代謝症候群的這些人,也常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慢性疾病共存,身體容易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在一生當中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統計上來說相較同年齡層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會分別高出 3 倍跟 2 倍。

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呢?其實可以簡單這樣解釋:當我們體重增加的同時,表示我們心臟需要輸送更多的血液往全身去、全身組織的耗氧量也會增加,長久下來,心臟需要增加輸出力,心臟自己會慢慢地代償變大。但是心臟變大也不是沒有極限的,到一個程度之後即使在變大也不會增加輸出力了,反而讓心臟本身冠狀動脈的循環輸送效率變差,就會進展成心衰竭,就會喘,會吸不到氣,這時候是很辛苦、很不舒服的。

大家都為生活忙碌。只是不論為任何理由而忙,到頭來最無可取代的還是健康。我們有可能在疾病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身體出狀況那天才發現…,也可能我們意識到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又因為林林總總的原因,自己後來也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我就容易胖嘛!」

不是這樣的!如果體重是你重視的、過去體重是慢慢累積上去的的、有機會可以一點一點的矯正回來,雖然不見得能完全回去以前的體重,但一定可以在合理範圍內保有健康。

有天晚上下班吃完飯走進餐廳電梯,同行友人看見剛剛走出電梯的一位大老闆穿著的男性之後,回頭看看自己的肚子,輕輕的微笑。我知道他想表達的:「雖然我們可能事業不如他,但是光肚子這項健康,就足夠了。」

關於陳彥伯醫師

References

  1. Obesity in adulthood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life expectancy: a life-table analysis. PeetersA, BarendregtJJ, WillekensF, MackenbachJP, Al Mamun A, BonneuxL; NEDCOM, the Netherlands Epidemiology and Demography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Research Group.Ann Intern Med. 2003 Jan 7;138(1):24–32.
  2. The diseas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ust A, Spadano J, Coakley EH, Field AE, Colditz G, Dietz WH. JAMA. 1999 Oct 27;282(16):1523–9.
  3. Impact of overweight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during a 10-year period. Field AE, Coakley EH, Must A, Spadano JL, Laird N, Dietz WH, Rimm E, Colditz GA. Arch Intern Med. 2001 Jul 9;161(13):1581–6.
  4. Diet,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 Frank B. Hu, M.D., JoAnn E. Manson, M.D., Meir J. Stampfer, M.D., Graham Colditz, M.D., Simin Liu, M.D., Caren G. Solomon, M.D., and Walter C. Willett, M.D. N Engl J Med 2001; 345:790–797
  5.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hepatic steatosis in Northern Italy. Bellentani S1, Saccoccio G, Masutti F, Crocè LS, Brandi G, Sasso F, Cristanini G, Tiribelli C. Ann Intern Med. 2000 Jan 18;132(2):112–7.
  6. Weight Control and Physical Activity. IARC Handbooks of Cancer Prevention Volume 6. ISBN-13: 978–92–832–3006–9
  7. 肥胖症:原因、病理生理及治療。台灣肥胖醫學會。2008.09.30
  8.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9.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肥胖100問+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yanbochenmd.blogspot.com.

--

--

YanBo Chen
Yanbochen 陳彥伯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The Start-up of Me: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myself, and Transform My Career. Blog: https://yanbochenmd.blogspot.com/